把盼望帶進失喪之處

訪臺灣貴格會非比教會李雀美牧師

 

採訪/李文屏 供圖/李雀美

 

 

甚麼能超越六道輪迴?

 

2016年8月底,李雀美牧師三哥的女兒李鴻真病危,醫生說只有兩禮拜可活。三哥一家虔誠拜佛,與轉而篤信基督多年的雀美牧師,有些「道不同不相為謀」。那天,雀美牧師和出嫁的姊妹們,趕回娘家探望焦慮悲傷的兄嫂,心疼又心急。生命在生命之主的手中,如果主耶穌要醫治鴻真,醫生說無治也有治;如果這的確是鴻真離世的日子,那麼有些話不講就為時太晚。

 

相對而坐,三哥對妹妹說:「醫生說鴻真只剩兩個禮拜。」

 

雀美:「你想過她死後去哪裡嗎?」

 

三哥:「沒。醫病都來不及,哪有時間想!」

 

三嫂:「她婆婆說要祭拜她一年。」

 

雀美:「一年後怎麼辦?讓她成餓鬼?」

 

三嫂一臉茫然,但三哥說:「對哦!一年後怎麼辦?」

 

雀美牧師按照他們所信的邏輯繼續直接發問,實在是愛之深,所以問之切,沒時間再拐彎抹角:「不只如此,一年後呢?」

 

三嫂:「一年後就一年一次。」

 

雀美:「每年一次,一年才一天。還有那剩餘的364天怎麼辦?讓她作餓鬼嗎?」

 

三哥感到驚悚而扎心:「不,不要啦!」

 

雀美:「可是傳統信仰就是如此。那六道輪迴中,鴻真能上天道嗎?」

 

作為拜佛的家庭,三哥一家都清楚,人不只要通過修行,而且要修行成功才能擺脫六道輪迴的宿命,即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半人半鬼)、畜牲道、惡鬼道、和地獄道。

 

「鴻真不修行,她不能上天道。」三哥說。

 

「修行的人,我也沒聽說能上天道的。那麼讓鴻真上人道,再轉世為人嗎?」雀美牧師問。

 

鴻真結婚沒幾年丈夫就因颱風溺死,她悲傷回娘家守寡,繼而罹癌五年多,為父的怎忍心讓她再經歷這些苦。所以三哥說:「不要,她太苦了!」

 

「那,阿修羅道呢?」

 

「那太恐怖了!不要去。」

 

「其他三道呢?」

 

「不要!」

 

「三哥啊,天道不能去,人道不想去,其他四道不敢去,那麼鴻真不就真的成為孤魂野鬼了嗎?一整年被關著,只有農曆七月才能出來一個月,還要自己討吃的,多麼可憐!這些年你們找師姊醫病改命都沒用,要不要找耶穌解決她的終身大事?」

 

三哥的心已經柔軟而開放,於是雀美牧師可以將生命的真理介紹給他們:「人因罪而進入苦海,耶穌從天上而來,道成為肉身,替人贖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下到陰間,又死而復活,因此凡信祂的人都可以得救復活。

 

如果鴻真信耶穌,她要麼被醫治,要麼被耶穌接回天家。那些辦法事的人,他們是人,從來沒死過,根本不懂死是怎麼回事,也不知西方極樂世界的去路。他們中的許多人白天做法事,晚上就吃喝嫖賭,你們要信耶穌而不是信他們。你們信耶穌,鴻真也信耶穌,死後就不必去茫茫的恐怖六道輪迴,而是耶穌陪伴走十字架恩典路。全家都走相同的一條路,以後在天上就一定能與鴻真團聚。」

 

三哥三嫂覺得刻不容緩,馬上與雀美牧師到醫院,雀美牧師將真理講給姪女聽,姪女接受耶穌為救主,並當場受洗。三哥說,「我們全家都要信而受洗,好讓鴻真知道並得安慰,以後我們都可以再見面,她不孤單。」於是一家祖孫八人,都受洗歸入耶穌的名下。

 

這是雀美牧師在喪親之際,把人生的真理和盼望帶給傷逝之人的一個實例,但她從不強迫灌輸,有大原則而無僵化的格式,總是根據需要和實際情況,溫柔而智慧地將真理的內容帶進去。

 

▲李雀美牧師在司禮中傳講帶給人盼望的真理和福音。▲李鴻真姊妹在沙鹿教會的追思禮拜,將在天國重見的盼望                                    充滿整個家庭。

 

在「被動」地愛時,採取主動

 

愛,是一個動詞,也是基督徒的本分和使命;但有時候,愛不能太主動,比如婚、喪之時。這時的愛,需要被邀請而愛之,否則有「居心不良」和「功利」之嫌,與愛的初衷遠離。雀美牧師把這樣的愛叫做「被動之愛」。

 

雖是被動之愛,一旦啟動,雀美牧師就完全採取主動,把來自上帝的特別關愛,帶進那些特別的處境裡。

 

▲雀美牧師以安息者的小故事為題證道,全場同感共鳴,   ▲教會預備的伴手禮,都是傳耶穌的資料,每個小細節

深深領受生命的智慧。                         都為傳福音打造的。

 

懷親禮拜與追思文集

 

在臺灣,治喪是件大事,有作七的禮儀,之後還有百日祭,週年祭。雀美牧師信主早年「師從」貴格會牧師鄭新教(已故)。鄭牧師很看重喪禮,也尊重喪家,若徵得同意,在治喪期間,逢七就去喪家帶領懷親禮拜,根據各個家庭的不同需要和處境,帶出福音信息,百日祭、週年祭也如此,體貼,關懷,將真理一點點給出,不強塞。因為「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傳道書7:4),面對人生大限,活人的心思暫時會從對生活的碌碌營營,轉向對生命的關注和思考,是容易對真理「開門」的特殊時期,短暫而寶貴。

 

雀美牧師傳承了鄭新教牧師的洞見,並在關心、牧養喪家時,發揮文學素養(曾留學東京大學研究文學),為每個家庭量身定製一冊〈追思文集〉,內含程序單、牧師證道文、牧師勉勵文、親人追思文、訪談文等,主題根據家庭而不同,如「淚光中得智慧」、「從往生到永生」、「雙贏人生」、「贏在終點」等。這實際是文字宣教,未信主的人看程序單為不吉利的,往往喪禮後就丟棄;但她做的追思文集通常都會被保留,曾有人打電話給她,因為翻看早年的追思文集,而感動要信主。

 

會友鄭雪梅表弟的獨生女陳逸,聰慧伶俐、熱情洋溢,先上臺大,後因興趣而插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17年6月畢業,8月實習,10月染上流感,12月底離世,芳齡二十四歲。父母甚是悲痛,但按習俗,早逝者不必大辦喪禮,何況他們家族只有二十幾人。

 

然而,雀美牧師幫他們訂了中山長老教會來舉行;為作追思文集,同學用LINE邀稿。因而,那天參加者大大多於陳逸父母的預估,足有四百多人參加;陳逸的同學、老師,父母的同事、好友等都來了。以至安葬後還需加印追思文集一百份,分送希望閱讀的朋友。

 

▲鄭新教牧師的外甥遽逝,安息禮拜後在大雨中安葬,雀美牧師帶領鄭牧師妹妹一家受洗。

 

陳逸的大學恩師,教導「生命哲學」的陳碧祥系主任,對陳逸的父母說:「參加告別追思禮拜時,看了精心編製的生平DVD,聽了〈跨越死亡的深淵〉的證道、〈雙贏人生〉的慰詞,又讀了追思文集,這氣氛令人讚歎欣慰,感觸良多。」原本不甚認同基督真理的系主任,被信望愛的大能深深撼動。

 

而陳逸的父母,也在禮拜中滿得安慰,他們透過禮拜的流程思索、回憶女兒,確信將來有天家再相見的盼望,而不再有生死兩茫茫的悲慘,心中湧流無限的感謝和感動;雖有失女絕後的悲淚,但不再有失落的絕望。他們從牧師傳講的耶穌救恩、安慰盼望的話中,找到走出悲傷泥淖的出口;又因教會同工一肩挑起治喪事宜,這滿滿的愛融化了悲傷,化為平安的盼望。因此大受感動、大得安慰,不久的復活節,雙雙受洗歸耶穌名下,在神的家得到更多的親人。

 

寫過文章、做過採訪和編輯的人大概都知道,製作一本追思文集是多麼花費時間和心思的事。雀美牧師一旦受邀主持喪禮,可以被動地去愛之後,她就立刻採取主動,全心投入真情,把真理和愛都溶入到具體的每一本記念冊裡。

 

但這只是其中一步。一旦應承,當遇到意外挑戰時,雀美牧師敢將禮儀負責到底。

 

▲陳逸的告別禮拜佈置簡雅,主堂和兩個副堂都滿座,雀美牧師的信息真摯、深刻、實在,感動了信佛道教親友。

 

▲雀美牧師在陳逸告別禮拜致慰詞,精心製作的DVD最後一張文稿,給人永生的盼望,成為拭人眼淚的手帕。

 

我被請來就要尊主為大

 

當年,耶路撒冷的聖殿淪為生意場,以至耶穌發怒,將繩子做成鞭子把買賣人趕出去,以還聖殿該有的聖潔。今天的臺灣,喪禮也成為一項發財的生意,失喪的家庭不懂其中的溝壑,又有心求體面和風光,因而從他們的荷包裡掏錢變得很容易。

 

但雀美牧師及同工主持喪禮,不但不收禮金,還帶去實際的幫助和安慰。這雖讓失喪的家庭受惠,未必讓其他生意人歡喜。

 

2017年7月,會友王明仁之母在雲林縣口湖鄉遽逝,那是臺灣西海岸拜拜最盛之地,會友的姊姊尚未信主。雀美牧師對求助的會友說:「如果你們要辦基督教喪禮,我會全力挺你的。」

 

王弟兄趕回故鄉後,發現堂親已安排了道教的喪儀。商量後,堂親全部同意,等隔天下午兩點雀美牧師與基督教葬儀社老闆洪惠澤執事趕到後,全改為基督教喪禮。誰知和家屬開治喪會議時,當地葬儀社卻以威嚇手段要求主掌喪儀的安排,藐視雀美牧師不懂喪禮,幾經折衝仍滿臉挑釁,將口裡檳榔汁噴到洪執事的臉上。

 

所幸洪執事很有風度,不被激怒。雀美牧師提醒說:「不是說定兩點後由教會接辦,今天是王家辦喪事,不是你家啊!」最後,雀美牧師柔和而堅定地說:「王家請我來,就是我做主。」

 

▲隻身從美國回臺醫肺癌的基督徒謝宏毅弟兄,被介紹來找雀美牧師,教會成立關懷小組照顧他、陪伴近一年,在臺安息後,在中山長老教會幫他妻兒為他送終。

 

「行,你要辦也行,你得保證以後全村的平安,若不平安就找你算帳。」對方怒氣沖沖撂狠話。

 

雀美牧師說:「奇怪囉!一家是一家的事,每家拜各自的祖先,拜各自的神,王家辦喪事干全村何事?」

 

對方發愣,最終被王家的堂哥帶走,卻威脅說,他不幫忙申請死亡證明。此招自然不成,又刁難說要拿走凍放遺體的冰箱。但這些招數都不管用,因為雀美牧師這邊都能立刻解決這些實際問題。

 

非常感恩,葬禮選在當地的椬梧長老會舉行,口湖鄉各界都來參加了這個全村第一次基督信仰的喪禮,沒有他們平時拜的任何偶像,隆重而平安。這是雀美牧師通常堅持在教會辦葬禮的原因,因為教會和殯儀館的屬靈氣氛非常不一樣。神是光,有光的地方就有溫暖、就有力量;有光的地方黑暗盡都要退去,不怕沖煞,不怕邪靈。雀美牧師當天以「神是愛」致慰詞傳耶穌,與開啟人心的聖靈同工,帶領王蘇唱阿嬤的親家母信主。

 

當洪執事估算費用大概六萬臺幣,堂親們以為少說了一個零,又生怕喪禮辦得過簡不體面。但沒想到,當村人經歷了這場風光的基督教喪禮,產生「我死後也要像這樣」的想法,堂親們紛紛考慮改信耶穌,因為信了耶穌,可以與親人團聚,而且喪事還可以又省錢,又體面,又平安。

 

對雀美牧師來說,喪禮不只是喪禮,而是一次佈道會,不僅把盼望帶給失去親人的家庭,也帶給所有參加葬禮的人。

 

「我們是在改革臺灣的喪葬文化。」雀美牧師說。

 

雀美牧師不只有勇氣面對民間地痞,即使文武百官來參加葬禮,她也堅持原則:參加葬禮不是來送行,而是「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15)。這是主的恩典,也是主所教導的,要尊主為大。所以如果來了,不要像拈香一樣轉頭就走,而是全程參加。

 

這是雀美牧師在給自己的舅舅謝瑞智(前師範大學訓導長、警察大學校長)治喪時,對百官來賓的溫和提醒。

 

那次葬禮,當時的臺灣總統馬英九先生也到場,雀美牧師在葬禮前花十五分鐘為總統和臺灣祝福,葬禮開始後,整個流程都尊主為大。除了副總統因事半途離開,七百多賓客都從始至終參加完葬禮,聽到了整全的福音信息。此後,舅媽帶著孫子過教會生活,也聽說官員中有些人信主了。

 

▲雀美牧師帶領教會在口湖鄉椬梧長老教會為王蘇唱阿嬤舉行隆重的告別追思禮拜,禮畢後詩班又為王蘇唱阿嬤列隊送行,被喻為耶穌的風光,使鄉民渴慕,產生「我死後也要像這樣」的想法。

 

樹上結果,在於地下扎根

 

雀美牧師的十二字歷程

 

神要用一個人傳遞祂的恩典,必先栽培。雀美牧師曾在神的帶領下,走過不同的靈命路程。她自己這樣概括—信主前的生活就像詩篇90所言,用十二個字概括:「勞苦愁煩,轉眼成空,如飛而去」。信主後謙卑順服,跟隨鄭新教牧師,如路加福音九章6節所言,也是十二個字:「走遍各鄉,宣傳福音,到處治病」,神的同在讓神蹟奇事伴隨他們的腳步。及至靈程更深,主帶她看見天堂的黃金街,她就失去了本有的對現世珠寶和環遊世界的熱情,只想省錢接濟貧窮人,並如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16-17節所言,也是十二個字:「常常喜樂,不住禱告,凡事謝恩。」一心按照主通過鄭牧師對她的囑託好好作傳道。2013年按牧後,她的十二字箴言又有了新的內容:「承諾承擔,蒙召蒙恩,有愛有羊。」

 

就是帶著這樣的牧者情懷,雀美牧師真誠承諾,忠心承擔,作為一個蒙召又蒙恩的人,以愛帶羊,羊也反過來願意與她同工。

 

凡為牧師者,可能都主持過葬禮。對於雀美牧師來說,葬禮似乎格外多,光2017年就有十次。而要把一個喪禮辦成佈道會,需要全教會成為一個團隊,一起服事,榮耀神的名。非比教會可謂全民皆「兵」,平時得到牧養,解甲歸田築家庭祭壇、享天倫;一旦有「仗」要打,立刻披「甲」上陣福音出擊—弟兄一律白衣黑褲,配黑色領帶;姊妹黑洋裝,配俄羅斯水鑽的十字架項鏈。如果喪禮中有人讚譽十架項鏈,會友被鼓勵立刻送給她,教會再配給。有甚麼配飾比十字架項鏈更吉利?

 

「葬禮是嚴肅、傳愛的地方,我們出去,要有體統,有秩序。」雀美牧師說。

 

▲雀美牧師的舅舅謝瑞智的喪禮上,馬英九總統在頒褒揚令、覆國旗後,牧師們同心為總統禱告,為臺灣祝福。

 

承諾承擔,蒙召蒙恩,有愛有羊

 

秩序不是一天就有的,團隊的合一與同心來自平時的牧養。雀美牧師的牧會有三部曲:用基督的真理和愛觸摸進到教會的人→人留下成為會友得到牧養→出去用基督的真理和愛觸摸他人。她珍惜一切機會去愛會友,「吃喝玩樂都是建立關係的機會」,所以注重教會的愛宴,如果愛宴比家裡的差,就不要煮了。

 

韓元雄牧師的摰友梁玉梅老師罹患肝癌,他認為只有雀美牧師可以牧養她,就介紹她來非比教會。梁老師嫁進基督教家庭,然因受傷害而抗拒基督信仰,見到雀美老師後,她說自己「要一路玩到掛」。

 

雀美牧師說:「妳要開始敬拜耶穌,生命在於祂,要一路玩到好。」但梁老師堅持初衷。雀美牧師說:「那好吧!我為妳禱告,生死交給主耶穌,即或不然,祈求讓妳安然見主面。」並一路以愛心陪伴她。梁老師在教會過得很開心、喜樂,最後真的沒有甚麼痛苦地離去。家人看到母親在非比教會這麼喜樂,對雀美牧師的提醒就聽進去了:你們如果懊悔遺憾沒能盡孝,就要回教會,到見主面時才能與母親重聚,到時可對她道歉、道安、道謝,結果梁老師的全家都回到了教會。

 

▲副總統吳敦義閱讀雀美牧師為喪禮量身預備的文集《行在光中》。

 

雀美牧師在與較有時間的會友「吃喝玩樂」、共建密切關係的同時,也善用科技牧養忙碌的上班族,用LINE開「非比讀經會」,每天十五分鐘讀經寫筆記,預計五年聖經一遍;設「非比禱告群組」,每天推送精要六部曲:向神問安、敬拜詩歌、悔改自潔到施恩座前、為臺灣禱告、為以色列禱告、祝禱;還有「非比教會賴在一起」的群組,讓會友有社群生活;而「非比公告欄」則是教會活動總動員的地方。她的喪禮團隊就是這樣在LINE上調度,高度和諧。當有人來取經,問他們如何召開治喪籌備會,得到的答案讓人甚是驚訝:「我們沒有籌備會。」

 

而團隊成員也在服事中親身經歷神的作為,得到造就。一會友在一次喪禮後,坐捷運時聽到別人的充滿好感的議論,感慨說:「我們在做,神在記念。我們完成了我們該做的,神會繼續做祂的工。」

 

雀美牧師說:「根據鄭牧師估計,將一個人從不信帶進教會平均花費是一百萬臺幣;但通過葬禮傳福音,就像一串粽子抓住了頭,一提就全起來了。非常經濟,又有效果。喪儀的服事,有舉行追思禮拜的工作,還有安慰鼓勵遺屬的工作,更有傳耶穌的佈道會工作。」

 

又說:「最重要的是,與其說我們去服事人,反而是我們被服事;因為在服事中,學習很多生活之智,也實踐了聖經真理的生命之道。在團隊服事中,全教會一次次地在愛中凝聚、在光中同行,聚焦於主耶穌的愛,帶來教會的靈命復興。」

 

剛結束採訪,雀美牧師立即又要去主持一場喪禮。願神繼續賜福給非比教會,與雀美牧師、會友同在,不僅把盼望帶進失喪之處,更讓盼望在更多的人心中生根發芽。

 

 

受訪者小檔案
李雀美,1986年8月為花蓮慈濟醫院啟用前的「慈濟推動小組」委員,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向證嚴法師辭行。1993年6月,耶穌向她顯現,1994年受洗;2008年受鄭新教牧師差派,開拓貴格會非比教會。2013年按立為牧師。

 

記者小檔案
李文屏,旅行者,本刊、豐榮網刊執行編輯,傳刊特約編輯。曾任中信廣播編導、主播、專欄主筆及不同雜誌、詩刊編輯,著有散文集《百合花開放對那天》、《路是心靈的延伸》,其各樣文字散見多樣報刊,初期詩作曾獲艾青杯世界華人詩歌優秀獎。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