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時代方式,傳永恆真理

——當今中國高校宣教的挑戰、策略與方法

 

文/宣教士

 

 

中國今日的高校學生,已經是1995年後出生的年輕人,是在祖父母及父母兩代人眾星拱月、嬌生慣養出來的一代,也是在電視、網路、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環繞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對於這樣的校園學生群體,如何把福音傳給他們?

 

一、校園宣教的挑戰

 

九五後一族

 

1995後出生的學生,QQ(大陸2000年後流行的即時電腦通訊軟件)、微信(WeChat,大陸2010年後流行的智能手機APP)理所當然成為這一代人首選的溝通方式。這與傳統的溝通方式—面對面、語音電話、書信來往—截然不同,它不需見面、不需說話、即時傳輸文字資訊。這個時代的學生是自我中心的,雖然有很多手機上的朋友,卻不懂如何與人面對面溝通。

 

品格缺失的一族

 

中國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全國強制施行一胎化政策,造成一個獨特的群體:獨生子女家庭。2009年,《南京人口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的一篇論文1指出:

 

「獨生子女家庭比例漸漸增長,在城鄉地區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計劃生育家庭團體,其中包括了眾多的獨生子女家庭,這些家庭為中國人口增長速度的下降,為人口的穩定發展和優生優育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計劃生育家庭,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本身存在著很大的風險……家中只有一個孩子,孩子缺少兒時與同伴相處的經歷,撫養、教育成本大、效果差;長久的獨生子女政策,孩子更易被過分寵愛和溺愛,從小缺乏應有的磨難和挫折教育,不利於其成長和社會化。」

 

1995年後出生的這個獨生子女群體,出生於中國改革開放將近十五年之後,此時,家庭經濟環境相對比較富裕了,等他們上大學的時候(2013-2016年左右),國家環境可以說是今非昔比,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國民的道德水準與之不成比例。

 

不久前一篇網站的文章2,反映出中國教育環境中長大的獨生子女存在的問題。一位溺愛女兒的母親為了照顧在美國留學、工作的女兒、女婿和孫子,甘願辭掉退休後就職的一份自己喜歡、收入不錯的工作,到美國照顧孩子,反被孩子冷落。她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

 

「我真不明白女兒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無情無義,冷漠得不可理喻!是我的家庭教育失敗了嗎?如果說是我文化不高,不會教育子女,那麼女兒的公公、婆婆,一個是政府官員、一個是同濟大學教授,怎麼他們的兒子也是如此?國慶那天,我親家在電話中說:你辛苦了,我們都被獨生子女害了。我們讓他們自己請保姆,你回來過你自己的日子,別理他們了……」

 

結果不論是沒有學歷的單身母親,還是具有高學歷的知識分子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雖然學習成績一流,但都沒有令他們滿意的生命品格。

 

 

無從選擇的一族

 

這些孩子是在中國的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一切為了考試成績而努力。他們缺少真正的家庭之愛,為了滿足家長望子成龍的要求,放棄、抹殺了自己的夢想,一切都必須順從父母安排。從上甚麼學校,學甚麼專業,到畢業後找甚麼工作,都由父母決定。而父母的依據是:大學畢業後,這個學科、專業是否可以找到合適的工作,最好是可以考取公務員,拿到鐵飯碗。

 

例如我們關懷的一個大一男生,喜歡文科的心理學,父母卻幫他選擇理科的機器人科系,認為將來機器人在中國有發展,可以找到工作。這實在是與他本人的興趣南轅北轍。

 

放縱迷茫的一族

 

對很多孩子而言,讀書是為了父母而讀,上大學也是為了家長而上。所以到大學後,離開了父母的束縛,就開始一段無人管轄、沒有目標、放縱迷茫的生活。

 

2011年11月21日,上海《澎湃新聞網》的一篇調查,題目是〈高校『脫機自習室』:有人離開手機十幾分鐘就熬不住〉,說的就是學生們可以多久不使用手機:

 

「20日上午,西南大學中心圖書館四樓『脫機自習室』,不少學生正安靜地專心看書,門前的桌上擺著寫好編號的布袋,每個布袋都放著一部手機。所謂『脫機自習』,就是在沒有手機的情況下看書自習。

 

『脫機自習室』活動進行了近一週,有近200名學生前來體驗,效果如何呢?根據學生進入『脫機自習室』前上交手機和離開時取回手機的時間,工作人員專門整理每天能夠在無手機狀態下堅持最久的學生名單和時間表,其中單次自習時間最長的達530分鐘,也有同學僅堅持十多分鐘就取回手機的。」

 

放縱迷茫的一族,實際上根本就是沒有自由的一族。他們無法拒絕誘惑而被束縛—被自己肉體和眼目的欲望束縛,被自己沒有控制能力而束縛。他們心中的痛苦如何可以在團契中得到幫助?

 

沒有夢想的一族

 

在團契和在校園裡,我有機會和這些九五後的學生交流,每當問到他們將來的目標是甚麼,絕大多數都會回答說:「不知道!」

 

在大陸應試教育體制下,很多學生兒時的夢想,例如想當個音樂家、畫家、作家、科學家等等,都被父母的決定替換掉了。學習專業若是讓將來可以賺大錢、一輩子有穩定工作,才是父母認可批准的。另外一些人,因著父母可以支持他們的生活,對前途、對未來的工作也不擔心,反正找不到工作就成為「啃老族」。

 

二、宣教的策略

 

這樣的九五後群體,對於愛、夢想、信仰和未來,沒有盼望和追求,無法選擇自己的方向,失去人生的目標和動力,陷在自我中心、利己主義的生活中。如何把神的愛、神賜下的盼望和改變生命的大能,帶到這一個群體之中?

 

我們居住的地區有將近五萬校園學生,分佈在五所學校。我們現在可以接觸的同學中,持續來聚會的只有五、六十人左右,也就是每一千學生,只有一個來到團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99.9%的學生在完成學業之後,沒能接觸福音,或沒有認識耶穌!

 

經過仔細的觀察思考,和同工一起在禱告中尋求,神賜下的話語讓我們看到主耶穌有關新皮袋和新酒的比喻。當約翰的門徒來見耶穌,特別問到為甚麼祂的門徒不禁食?主耶穌回答說:「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陪伴之人豈能哀慟呢?但日子將到,新郎要離開他們,那時候他們就要禁食。沒有人把新布補在舊衣服上;因為所補上的反帶壞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唯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兩樣就都保全了。」(馬太福音9:14-17)

 

我們思考、禱告、尋求:甚麼是這時代的新酒?甚麼是可以為新酒而縫制的新皮袋?

 

比較上世紀八○年代到1995年之前出生的孩子,在上學這段時期(2006-2011年),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對單調,無論教會團契有甚麼活動:培訓、講座、聚會、郊遊等等,都願意來參與;如果有餐食提供,來的就更多了。

 

2013年之後,智能手機廣泛流行,手機上網,WIFI網路已經普及到宿舍和校園,網上購物、餐館外賣、娛樂聊天的APP免費下載使用,讓以前需要外出辦的事情,如今在手機上足不出戶就可以辦到了。同時父母家庭收入增加,同學們的經濟能力也提高了,想吃想用的,可以在宿舍裡用手機的百度外賣、美團外賣等APP叫外賣;想逛商店就在手機上面的淘寶網、天貓網、1號店、京東網購物,快遞直接送到宿舍;想看娛樂節目,就在手機上的愛奇藝、土豆網看電影和綜藝節目;聊天就在微信群裡……,似乎一切需要都可足不出戶而得滿足了!

 

另外同學們也在賺錢賣東西,利用APP的功能,開設微店賣東西。兼職的同學也不少,有的做中小學生補習培訓班的兼職老師,有的在附近餐館打工。

 

同時學校的社團這幾年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有的學校號稱是「百團大戰」。有的社團是要求參加的,有的可以獎勵一點學分。同學們,特別是新生,社團對他們而言很新鮮,也想在社團中結識更多的人,同時鍛鍊自己的技能。

 

以上這些就是這個時代的新特點,用老的眼光、舊的思維、傳統的教導模式逼著他們來教會聚會,已經不能再吸引他們了。團契對他們而言,有甚麼吸引力呢?如何幫助他們離開誘惑,自發自願地追求信仰、得到耶穌?如何為主得著這一時代的校園?

 

組織架構更新

 

以前的架構是,由教會全職同工帶領各個小組輔導(非學生)來管理團契,然後由輔導帶領全組一起查經聚會。這樣的結果是,學生在小組裡面,因著有大哥哥大姊姊的服事,自己不需要參與,多數人比較消極被動,也無法影響不信主的同學,造成畢業離開之後,生命還是在吃奶的階段,不能蛻變成為主的門徒。

 

經過一次外出學習和實際觀摩當地校園事工,我們的同工團隊看到他們的團契完全由學生帶領,團長由學生們每年競選產生。因此,作為已經畢業的專職輔導,我們的主要工作不是帶領小組敬拜、查經討論,而是輔導關心組長的生命成長。

 

回來之後,我們一起禱告,求神指引我們尋到團契的新方向:一個由學生主導、委身教會、愛主愛人、 作主門徒、熱心傳福音與宣教的團契。

 

具體的實施方法

 

1、團契的目標:生命建造的四壘。第一壘:認識基督,委身教會。第二壘:愛上基督,委身門徒。第三壘:服事基督,委身事奉。第四壘:傳揚基督,委身使命。這四壘的概念,參考了美國馬鞍峰教會華理克牧師的著作《直奔標桿》一書提到的方法。

 

2、加強禱告會:現在的團契強調禱告!特別是強調不禱告就不動聖工,加強對輔導和組長參加禱告會的要求。週三禱告會的出席率從以前的兩三個人到現在近二十人。另外也增加主日清晨禱告會,主要服事同工提前四十分鐘到教會禱告,全體會眾在聚會前十分鐘到,由禱告服事同工帶領大家一起禱告。

 

3、團契新架構:這次選出一位大三的同學擔任校園團契團長,負責推動團契所有事工;小組長負責關懷組員;全職同工和輔導全部作為輔助同工。

 

4、活潑的敬拜:成立敬拜團帶領敬拜,使用各種樂器,如吉他、電子琴、電子鼓,一起帶領會眾敬拜神。敬拜團的使命來自詩篇九十六篇1節:「我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

 

5、有主題有系統地釋經講道:講道內容依據上面提到的生命四壘階段而準備。

 

6、每月專題時間:我們安排每月最後一個週五為專題時間,配合學生關心的議題,比如學習與娛樂的平衡、同性戀、婚姻交友、工作面試等,進行討論。

 

7、真理應用討論:根據主日講道的經文和內容,增加生命反思、真理應用的討論問題,由講員準備預查資料,更加詳細地解釋經文,帶出生命反思、真理應用的討論。

 

8、經文預查:週三禱告會之後,進行小組長預查,之後由各小組長在週五的團契聚會中帶領查經,與主日資訊同步,進行更深入的學習。

 

9、點心時間:主日聚會完畢,增加點心時間,各個小組盡量留住學生,根據生命反思、真理應用的問題,討論主日資訊的內容,同時也增加組員之間的互動、了解,分享主愛。

 

10、胸牌佩戴:為了幫助大家互相認識,特別為每個學生設計佩戴的胸牌,增加彼此認識的機會和參與感。

 

11、新來賓卡:為每一位新來賓建立檔案,便於之後的關懷和跟進。新來賓在主日聚會後立即讓相近的小組認領,立刻就加入並參與小組活動,及時得到組員的關懷。

 

12、對新來賓傳福音:我們特別期待和鼓勵同學們邀請他們的學友、室友來聚會,每次有新來賓,我們會後安排專人傳講福音,已經有好幾位當場接受主耶穌為他們的救主。

 

以時代方式,傳永恆真理

 

服事這一代的校園學生,需要從神而來的使命和異象,同時掌握時代的趨勢,敢於挑戰自己,不斷創新變化,適應校園的需要,把千古不變的福音用適合現代學生的方式,道成肉身地體現在校園團契之中。

 

這次團契的調整開始於秋季入學的九月,團契出席人數保持在五十至六十人之間,雖然與之前的七十至八十人相比(因有近二十位畢業生畢業離開),略少一些,因著團契的轉型,也有幾位同學不認可團契方向而離開,但絕大多數選擇留在團契,一起成長。學生也不斷帶同學進來,我們也主動去傳福音。

 

相信只要我們有一顆順服主大使命的心志, 及時把握時代改變的脈搏,不拘泥於家庭教會傳統體制下的習慣和文化,靠著聖靈的引領和大能,大膽調整團契的方向,就能為主得著這一代的校園,做主耶穌基督良善忠心的僕人。

 


 

註1: 黃潤龍《中國獨生子女:數量、結構及風險》
註2: 讀寫微課程海教院,〈我們如此深愛我們的兒女,他們愛我們嗎?〉來源:http://mp.weixin.qq.com/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