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經濟危機的啟示

職場與教會何去何從?

 

文/真顏

 

 

2020年最火紅且最冰冷的熱詞:社交距離。世界因此變了,幾十年來發展形成的「全球化經濟」讓多少人引以為豪,卻在一瞬間陷入經濟危機,成了當代「巴別塔」。

 

2020年另一熱詞:史無前例。論根源,新冠病毒的特性既狡詐又多變,讓各國在封鎖和復工之間進退兩難;論寬度,全球各地全面停擺,到現在都讓人匪夷所思;論深度,疫情對經濟體系的傷害深入「骨髓」,且漣漪效應會延續多年。

 

▲2020年最火紅且最冰冷的熱詞:社交距離。

 

經濟復原,漫漫長路

 

因為疫情,2020年全球GDP的負增長預期將超過5%1,這是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聯合國預測此次疫情帶來的經濟危機將扭轉30年以來生活水準持續提高的趨勢,使全球8%的人口驟然陷入貧困,其中4.2億人將進入日均收入低於$1.90美元的赤貧狀態,也讓疫情前就存在的7.3億赤貧人口更難脫貧2&3。這意味著經濟危機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超過因疫情直接致死的人數。

 

與通常的經濟危機不同,疫情對供、需兩方面同時造成重挫,且供需都難以在短期內恢復到疫情前水準。大面積失業,全球產業鏈重組,各國紛紛收緊貿易政策,冷戰再現,經濟復原將是一條漫漫長路。專家們一直在預測經濟復原的曲線:是V形的快速復原?還是U形的緩慢復原?亦或W形的反反覆覆、斜體V形的兩階段復原、L形曠日持久的一蹶不振?巨大未知面前,經濟專家也承認需要謙卑以對。

 

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永久性的傷害,全球經濟總量多年內都難以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

 

保持社交距離的要求徹底改變了企業運營方式和消費者行為。就算完全解禁,消費者行為也會更謹慎,增加的網上消費抵消不了實體消費的減少,企業因需長期保持社交距離和消毒措施,產能顯著降低。疫情啟動了全球產業鏈重組,往後若干年預期企業成本會大幅增加。

 

多國政府推出了巨額貨幣和財政刺激政策,因此背上的巨額債務越發沈重。這些救助和刺激措施是必要的,但日後如何還債,讓國家負債率回到合理水準?

 

除非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經濟復甦狀況良好,利率持續低於GDP增長率,政府謹慎控制支出,並努力保持金融市場的信用穩定─而有些國家沒有這些條件來消化債務─否則就得靠通貨膨脹來消化債務,或者政府提高稅收、壓縮公共服務開支,但這樣又會抑制經濟發展。總之,以後若干年內各種風險因素仍舊複雜多變,需要官方和民間各方同舟共濟,謹慎度過艱難時局。

 

世人眼中的全球化

 

疫情突然加速了「去全球化」的趨勢,讓很多人扼腕歎息,並極力阻止,因為全球化的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經濟大幅增長,生產率大幅提高(過去十年的經濟成長總量中,75%歸因於生產率的提高)4,商品更便宜更豐富,為發展中國家創造了就業機會,共用的技術進步,提高生活水準,資訊和文化在國際間更自由地流通等等。

 

神眼中的全球化

 

本來,神賦予了人創造的能力,期許人忠心管理世界,盡力創造價值,以此來榮耀祂。人通過創造,產出多過自己的需要,這就是剩餘價值。神既給人管家的權利,也讓人享受盈餘。耶利米書說當為你所在的城謀福祉,當那城興旺時,你也跟著興旺(參考29:7),這是雙贏。

 

自由市場經濟讓人有動力創造更多的價值,更好地管理神託付的資產;全球化的自由經濟體使得創造價值的經濟活動在更大範圍內取得規模效應,讓各國各地各人發揮所長,全球利益最大化。

 

然而,任何看似「明智」的計畫,若不是出自神、榮耀神,就是不明智的。

 

人類首次全球化的努力是創世記所載的建造巴別塔,那是一次對神旨意的公然違抗。神要人遍滿全地(參考9:1),人卻執意要「住在那裡」(參考11:2);人也不相信神立約說「凡有血肉的,不再被洪水滅絕,也不再有洪水毀壞地了」(參考9:11),就自作聰明用高科技「燒硬的磚」造能防水的通天高塔。最大的問題是,人造巴別塔目的是傳揚人的名,想要與神分庭抗禮。

 

當今世界,何其相似?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科技成了信仰,資本和金融讓強者更強,無往不勝,人類變得越來越驕傲,越來越悖逆神。

 

而且全球化的好處大部分流進了掌握權力、資金和技術的強國和富有階層,使貧富差距的社會問題變得越來越尖銳,1%的人擁有全球44%的財富5。全球化的利益在幾個強國和其它國家之間分配極其不均;全球化對投資者、創業者和企業管理者非常有利,對工薪階層則大為不利。

 

發達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流失了數百萬工作職位,跨國企業員工還面臨被壓低薪水的壓力,因為雇主可把同樣職位移到國外,因此國家的社會福利金系統也受到威脅;發展中國家得到的則是低薪、高強度、高污染的工作,跨國企業為降低成本,常常在國外就不再堅持公義的雇工原則,雇傭童工、囚犯,鼓勵超時勞動。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使窮國更窮,富國更富;體系中存在巨大價值觀差異,使達成全球福祉,緣木求魚。

 

富國更富,窮國更窮

 

一來全球產業鏈佈局主要由成本驅動,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跨國公司會在全球尋找最廉價的生產資源,結果低端產業鏈集中於發展中國家,高利潤的產業則集中在發達國家,一旦形成規模,很難打破,致使富國更富,窮國更窮。而全球化的企業併購潮加劇了壟斷寡頭經營,讓市場話語權越來越集中到少數財團和企業。

 

也因為全球化經濟越來越由資本和技術驅動,讓已擁有財富的集團和個人享有更大優勢繼續獲利。加上金融體系全球化,各國經濟發展失衡導致金融危機頻發。危機對工薪階層的打擊更大,但各國政府採取的危機因應措施,往往導致貧富階層均攤危機造成的損失,而發展中國家則為掌握強大金融工具的發達國家買單。

 

全球化要想能為全球帶來福祉,需要參與者持有相似的價值觀、遵守同一套遊戲規則、彼此尊重、追求共贏。但問題是,全球經濟體系中存在巨大價值觀差異,在如何創造利潤、如何進行利益分配、如何照顧弱勢群體、如何保證監督和問責等問題上的做法大相逕庭。本來期望通過全球化的進程,幫助發展中國家在保護人權和自由上進步,但實際上各國並未把這當作重要目標,而是忙於逐利。

 

其實,全球化本在神的旨意當中。從本質上看,全球化就是去除國於國之間的經濟、文化、政治壁壘。基督命門徒走遍地極,使萬民作祂的門徒(參考馬太福音28:19);神要「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參考以弗所書1:10),核心是「在基督裡」。但全球化發展的幾十年,正好是世界加速遠離神的時代。不在基督裡的全球化,就像再建巴別塔,神必不喜悅。

 

「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箴言14:12)希望2020年這場危機讓狂躁的世界安靜下來,回到神的面前。由奢入儉難,「去全球化」會是一個痛苦、漫長的過程。

 

全球經濟體系好像一個身體,癌細胞在各處與好細胞緊緊密密地纏在一起。既已知有病,就要早早下手,從各個層面破碎、排毒、重組。也許等時候到了,再來建設合神心意的新型全球化經濟體。

 

▲技術在未來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會更強,疫情迫使全球上了一堂數位化經濟的速成班。

 

經濟危機對未來工作的影響

 

疫情造成了1929年至1933年大蕭條以來最高的失業率。雖然很多職位在解除封鎖後就恢復,但很多職位將一去不復返。失業率雖可在2020年底前大幅改善,但要至少到2022年才有可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6。許多重新就業的人可能被迫轉行,因此生產率會降低,也成為經濟放緩的因素之一。

 

技術在未來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會更強。疫情迫使全球上了一堂數位化經濟的速成班,學習遠程工作、遠程醫療、遠程娛樂、數位化支付、電子商務……。這次全球範圍的壓力測試,不僅使得大規模的數位化運營建立了可行性,並已證明其巨大的好處,所以各國和企業正在進行技術升級,因應遠程工作的大趨勢。未來人工智慧、物聯網、機器人和自動化技術會令多種工作消失,如流水線工人、銀行櫃員、收銀員、司機、飛行員、電話銷售員、許多行業仲介,甚至某些律師職位。

 

因為電腦永遠達不到人的創造力,所以未來最需要人的職業是:要求高度創新能力的職業(如藝術家、科學家和企業戰略設計師);與人打交道的職業(如醫護人員、企業經營者);和不可預測性很高的職業(如緊急服務技工和救援人員)。7

 

向遠程工作模式的轉型也會讓人力資源市場發生重大改變。疫情之後,許多企業開始認真考慮把可以長期遠程工作的職位開放給外地的人才,這樣各地人才在求職時可在全國甚至全球範圍內選擇,又不必搬到生活成本昂貴的大城市,企業也可從更豐富的人才庫中招募。不過企業有可能給遠程工作者訂較低的薪資標準,但即便如此,遠程工作也會讓員工賺到薪資,並分散大都市的運營壓力。

 

▲疫情中的教會,轉型成網路聚會。有些教會採用非常創意的新模式。

 

教會:因應財務危機

 

2020年經濟危機之廣、之重、之深,使教會的奉獻可能在未來多年內都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教會要怎樣從財務危機中尋求轉機?

 

不變的是,教會任何情況下都以神為中心,艱難中更需禱告求神指引,以免人心主導教會應變的方向。

 

教會可趁機仔細研究財務和運行狀況,積極並創意地尋找開源節流的方式。例如,是否真的每項活動都有助於教會的使命?若必須取捨,哪些最有價值?趁低利率時,房貸合同是否值得重簽或重談租約?哪些教會財物不太需要,可以變賣?怎樣精簡行政費用、減少印刷而改用電子週報、電子教材?重設會堂冷氣溫度、改用節能燈泡、聲控燈泡?出租未充分使用的會堂空間?鼓勵奉獻者使用手續費低的奉獻方式?鼓勵奉獻者使用企業贊助的奉獻項目(如Amazon Smile, Facebook GivingTuesday Donation Match項目等)?

 

Evangelical Christian Credit Union 在2013年針對其成員教會的調查發現,教會在人員、會堂和行政費用上的花費佔預算的82%,但分配給事工項目的預算卻偏低─兒童和青少年事工佔3%預算,成人事工佔2%。這樣的比例符合教會的使命方向嗎?有何調整方案?

 

人員費用方面,可否呼召更多義工?一個教會不可能有全方位的事工,可否使用「外包」模式,針對性地在全球範圍尋找、共用事工資源?

 

會堂方面,除了盡量開源節流,有些教會可以考慮採用創新模式。已有教會把每週的聚會分成多個小型聚會,在家中或其它免費地點舉行,而每月一次的全體聚會就租用場地,這樣場地費用總金額可節省很多。有些教會則在植堂時就確立小規模的原則,人數一多就分堂,如此不僅不需維護會堂,還可保持小型教會親密深度的連結和牧養,並給下一代牧者和領導者提供更多機會成長。

 

大、中、小型教會各有利弊,重點是忠心完成基督教會的特有使命,作神國資源的好管家,將奉獻給神的資產最大化地善用到神呼召的使命和事工項目上。

 

疫情大,危機重,但也正是尋求突破的好時機,原來不敢想、不敢做的,現在正好跟神求!願神帶領,讓企業、個人、教會都能開放視野,勇於創新,積極聯絡使用神國各方資源。願基督的教會復興,一同見證2020年大危機中神要得大榮耀!

 


 


1.         世界銀行。https://www.worldbank.org/en/publication/global-economic-prospects
2.         洛杉磯時報。https://www.latimes.com/world-nation/story/2020-05-11/more-than-a-billion-people-escaped-poverty-in-the-last-20-years-the-coronavirus-could-erase-those-gains
3.         Angelus. https://angelusnews.com/voices/financial-impact-of-pandemic-on-the-church-unclear-but-likely-catastrophic/
4.         Bain & Company. 2011. https://www.bain.com/insights/macro-trends-to-add-trillions-of-dollars-to-global-gdp-in-2020-the-economic-times/
5.         Credit Suisse. 2019. https://www.credit-suisse.com/about-us/en/reports-research/global-wealth-report.html
6.         Politico. 2020年6月5日。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0/06/05/may-unemployment-rate-coronavirus-302945
7.         CareerAddict. https://www.careeraddict.com/disappearing-jobs

 

 

真顏,工商管理碩士,曾任財富世界500強企業財務主管,多年從事投資管理和經濟戰略研究。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