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妙用,談幽默

笑看環境、人際的張力與關係

 

文/麥小瑩

 

 

佈道家葛理翰有一次在芝加哥講道,提到有人謠傳他穿三百美元一套的衣服。
他說:「我生平從沒穿過三百美元一套的衣服。」
聽眾報以熱烈掌聲。
葛理翰又說:「可別鼓掌了,我倒希望有一套呢!」

 

聚會,最好聽的是笑聲。


當人開口一笑,心情胸懷都放大了,彼此的距離也被拉近了,你我變得有說有答,心心相印。笑聲,是思緒、環境和話語三向交流而產生的火花。它可以自己產生,也影響別人。笑,是一種哲學,有運轉循環的能力;也是一種態度,能改變環境和人際的張力與關係。


引人發出會心一笑的方法很多,最俐落的是,藉著一句話或一個動作觸動雙方的笑意。人稱它為「幽默」,也叫「世說心語」,用大眾的言語和心理來詼諧社會百態,使人開懷而笑。


幽默(humor),英文直譯的漢話,意思類同「詼諧」(amusement),就是談話有趣,使人發笑。其意義也包括「機智」(wit),對人所說的不相稱或矛盾的話,能立刻理解並且用妙語、警句反應出來。它稍不同於「反語」(irony)和「諷刺」(satire),「反語」的口氣比較銳利,話中也暗示著衝突;「諷刺」的口吻更尖銳,並且留給人一種被嘲弄的感覺。


幽默和上述的幾種名稱雖常一塊兒露面,心態上還是有點分別。一般人對幽默的定義,是把人生、人性裡荒誕可笑之處,用同情與和善的心態表達出來,使人放鬆心情,一笑置之。

 

中國幽默源自老莊


照幽默大師林語堂先生的研究,他認為中國的幽默意識始於春秋時代。在主前771至403年間,先秦的春秋到戰國時代,由於群雄各據,世道多變,人心惶惶,亂世中產生了各家學說,也就是諸子學說。諸子紛紛提出自研的救世主張,也造成蓬勃生機的學術盛世,其中影響中國很大的兩派是儒家和道家。儒家講究仁義禮樂,道家談論清虛消遙。


中國以農立國,世代與大地為伍,追求的是樂天知命、自然樸實的生活,尤其看重家庭與社會的和諧關係。所以,文人知書達禮,溫和謙遜。孔孟學說講的是尊師重道、男女有別,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積極地肯定人生,以仁為基本道德,禮教為義,崇尚現實,使人學會實事求是,持守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學說。


但是也有人不嚮往做官、不願磕頭。他們腦子裡有幻想,不能接受孔子「敬鬼神而遠之」 或「未知生、焉知死」的理念,他們重返自然,並且開創幻想,把人類文明看作退化。如老子所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意思是:過分的吝嗇,必會造成更大耗費。過多的儲藏,會遭受重大損失。人,知道滿足,就不容易受到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老子從容不迫的達觀態度,產生一種回歸自然、悲天憫人的超脫派,他把天地萬物中的源流視為一種玄妙的精神與規律。莊子更積極,把這規律看成個人在實踐中的領悟,他觀魚,把自己想像成水;在夢中化自己為蝴蝶,與大自然交流相輔的感應,完全放大了心靈的自由空間,甚至產生一種跳出世俗的快感。


林語堂先生認為,老莊這種減輕生活重擔並扭轉處境的觀念,是一種從容達觀的態度,一股產生幽默感的潛能。

 

▲林語堂因為翻譯「幽默」(Humor)一詞,以及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三本雜誌,提倡幽默文學,「幽默大師」封號自此加冕。

 

文學戲曲蘊藏幽默


但很少人達得到這樣的心境。在中國歷史上,儒家和君主政治互相輔助延伸,消極的道家雖然不受君王的採用,但這派思想也沒被消滅。人得勢時,尊奉儒家思想;懷才不遇時,就偏向道家,寄託山水、修心養性去了。就這樣,產生了中國文學,那些令人吟詠不已的詩詞多半出於這種心態、意境。


因為,生活裡本來就有哭笑、愛恨的情感與經歷,人們喜歡傳講和應用這些經驗。既然經世大才、朝廷大夫不敢直抒於文,正統文學之外的文學就流傳這種幽默的經脈。舉個例子,《水滸傳》裡的李逵(又稱黑旋風、鐵牛),他粗魯莽撞、不懂禮節,做事不用腦子,容易惹禍,但他的好處是天真、沒有詭詐。還有《西遊記》裡的孫悟空、豬八戒,讀這些人物除了讓我們笑,也逗我們著急或流淚,甚至產生對窮困人的同情心。

 


天真直爽是人的本性。但生活在複雜的社會裡,人們學會了掩飾,甚至用虛偽詭詐得到利益。但是即使擁有一身求生的高技,心底還是同情弱者,喜愛無辜。尤其,讀到像李逵、孫悟空或豬八戒這樣的人物,自然而然會引發懷念純樸的人性和童心。


所以,中國的幽默隱藏在戲曲、傳奇、小說或傳記裡。

 

西方幽默寓教於樂


西方國家的社會因為經歷各種學派的革變,習慣於機械工業的制度,提早建立人權平等的觀念。所以老百姓習慣法制紀律的生活,不那麼講究人情,而且言論開放。他們認為執政者是民選的公僕,所行的國策和人格特性都可以談論、建議。


去年美國副總統錢尼(Dick Cheney)休假打獵,不小心獵槍射擊到朋友,頓時新聞和娛樂界大肆嘲諷,有家報紙報導:「這下白宮打到自己的腳了!」


因為美國早幾年前,911事件之前就開始面臨經濟不景氣的風險,911事件後,政府又發動伊拉克戰爭,這些年來不但沒有抓到911事件的元兇,美軍反而陷入伊拉克的內戰,進退兩難。死傷的美軍日增,美國社會的經濟狀況愈走下坡,美國百姓對政府不滿、反戰的情緒日益提高,更有人認為伊拉克戰爭是錢尼主控。


錢尼行事一向篤定沉默,守口如瓶,並不討好新聞界,讓人抓不到他的心思。這次他打獵失手,雖是個意外失誤,卻被媒體大肆評譏,成了流傳全國的笑柄。渲染笑柄的用意還在於反戰、反對國策。這樣的幽默比較露骨、積極,嘲諷意味濃烈,但它也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群族的民族性。


當然,文詞清淡優雅、筆調輕快的幽默小品也很多。西方的幽默並沒有道學氣味,但對人生的觀察細微,並有獨特的見解,他們直接暢談社會與人生,用真情表達喜怒哀樂。基於人權平等的觀念,民間的幽默題材非常豐富,包括政治學府、族裔風俗和市井民生的千秋萬象。他們認同幽默文藝是社會的良心,善用對比突顯民族的特性,以詼諧同情弱者、嘲諷強者。

 


在歐美,脫口秀(talk show)是專業,各有特色;也是媒體,互不抄襲。人們看秀,希望在緊張的生活裡聽出人意外的笑話,使情緒如馬脫羈,得到快感。表面看,人們花錢買笑聲,其實笑聲裡有教育和娛樂的雙重收穫。

 

神啊,祢真幽默!


常讀聖經,處處可見神的幽默和包容。


舊約時代,以色列人駐紮耶利哥城對面,準備攻城。城裡的王找來名祭司巴蘭,要巴蘭咒詛以色列人。神卻吩咐巴蘭不可以咒詛,但是巴蘭貪圖財富,想偷偷去咒詛以色列人。神竟叫一頭畜牲來教訓名祭司巴蘭(參考民數記27:3)。


〈箴言〉對人的個性也有不少活潑的比喻,它形容「愚妄人的惱怒比石頭、沙堆還重」(參考箴言27:3)。意思是,不原諒人的,腦子永遠轉不過來。或者說,原諒使你得智慧。「人數算自己的榮耀,讓人感覺像吃了過多的蜜。」(參考箴言25:27)所以,吹牛,就是整人。


新約聖經記載耶穌在最後晚餐之前為門徒一一洗腳的事蹟。


輪到彼得被洗時,彼得說:「你永不可洗我的腳。」耶穌回答:「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份了。」彼得說:「主啊!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耶穌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參考約翰福音13:1-18)


按上下文來看,耶穌的對話內容不只針對彼得一人,但是彼得不知情,只對耶穌一會兒客套,一會兒討好。其實耶穌這麼做強調的是「謙卑」;人若真心謙卑,就會甘心服事人。而「既愛又怕」是人的通性,從彼得的矛盾與缺失中,我們發出會心一笑,反觀自己也常為了看不清的利益,冒冒失失地向神、向人討價還價。


正如英國作家沃波(Horace Walpole)說:「幽默的人『看』事,悲觀的人『感覺』事。」


幽默好像旁觀者,不投入感覺,看事物比較樂觀,卻又不是盲目的樂觀。聖經中有相當的人生觀,參透道理,說話近情有趣。每個團體族群的文化、文學和生活都需要近情的幽默來滋潤,沒有幽默感的社會,其文化會日趨虛偽僵硬,人的思想也漸漸迂腐頑固。


操練幽默從家開始


除了要有胸襟、明理,把事情看得清淡。還要耐心觀察,學習活潑待人。聖經所說的「金蘋果落在銀網子裡」(參考箴言25:11),指的是人在適當的時機說合宜的話。文化都是從家庭培養起,或許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學著在適當的時機,學說合宜的話,訓練自己臨場的機智反應。林語堂先生說:「好的幽默,都是合情合理,其出人意外,在於言人所不敢言,並隨機應變,使得全堂嘩笑。」家庭是最好的練習場所。


在日常生活裡最常出現的意外幽默,是童言童語或雞同鴨講等無意的對話。


馮玉祥當師長時,在大操場上巡視部隊操練。走到一角,聽見營長對部隊講話,鼓勵士兵要吃苦,不要消極。馮問士兵:「剛才營長講的話,大家懂不懂?」全體大聲說:「懂!」


馮又問:「你們營長叫你們不要消極,懂不懂?」士兵回答:「懂!」


馮再問:「這句話什麼意思?」部隊中前後左右有十來個人舉手說:「營長叫我們要吃苦,不要吃燒雞!」


有心人也會勤求一些具有地域性、文化性的常識(common sense),引用典故更能提高聚會的趣味性。清朝名臣李鴻章一次返鄉探親,與兒時同伴朱莫存見面,李見老友鞋子破舊,露出腳趾,十分同情,趕緊叫人拿雙新鞋來贈送老友,朱莫存不慌不忙地回絕說:「不必,不必,今天正是在下『足下出頭』之日啊!」


另外,玩笑開得要適可而止。幽人之默,雖不附庸風雅與權貴,也要保持平等的姿態,若高抬了對方,會產生攀迎附會的尷尬;太降低自己,又像扮演小丑。


胡適留學時,因分辨不清蘋果而改讀哲學。畢業後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課餘種幾盆菊花,結果澆水過多,菊花都淹死了。


曾經學農的校長蔣夢麟知道了,開他玩笑說:「蘋果有色辨不出,園裡哪配種菊花?」胡適回答: 「人說菊花乃『傲霜』,今連滴水都經不起,我豈不是上了詩人的當?」


若能再放寬一點心胸,自我幽默。幽默的最佳層次是對自己做趣味思想,既看得出人性的軟弱和矛盾,也懂得自我解嘲。會笑自己的,不會為件小事而急躁懷恨,因他看見人的愚昧,也看出人的真誠。佈道家葛理翰有一次在芝加哥講道,提到有人謠傳他穿三百美元一套的衣服。他說:「我生平從沒穿過三百美元一套的衣服。」聽眾報以熱烈掌聲。葛理翰又說:「不用鼓掌。我倒希望有一套呢!」

 

大笑中的包容


世上的生物表現開心的方式不同,而人是少數會笑的,可惜笑的機會不多。可能是我們活在多變的世界裡,每天難得滿意。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如果學著原諒別人,困難就變成了祝福,原本只有一兩分的如意就變成了五六分,心情自然得到平衡。


《三國演義》一開頭這麼說:「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意思是,我們包容了曹操、孫權,也要包容劉備。這樣的笑,代表同意、包容,同意世事多變化、人人有個性;包容別人的缺點,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這種會心的笑,就是一個道理的領悟。「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17:22)如果平日培養耐心,以從容不迫的態度觀察、應對人事,機智對答,使人使自己一天笑上幾回,益人益己,何樂而不為!

 

 

記者小檔案

麥小瑩,任職商務經理,兼教育與編輯。家居新澤西州,與夫共育三子。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