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Out 走出牆外

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

訪問瑪潮關懷協會理事長吳慧美

 

採訪/提摩西 供圖/瑪潮關懷協會

 

 

前言

 

位於臺灣中壢市的桃園瑪潮關懷協會,是由國度領袖聖教會所成立的社區關懷事工。創會牧師、國度領袖聖教會主任牧師蘇信行的異象是「由小至大」。於是,瑪潮關懷協會便在教會弟兄姊妹全體總動員的努力之下,一點一滴成長茁壯,幫助了許多桃園、中壢地區的清寒國中生及弱勢家庭。

 

這次在《神國》雜誌編輯的引薦下,記者很榮幸親自參訪了瑪潮關懷協會,也見到了蘇牧師,及現任理事長吳慧美(以下簡稱吳),更了解他們的異象、負擔、努力及成果。以下是訪談內容:

 

▲瑪潮協會同工,左三為國度領袖聖教會蘇信行牧師,左四為瑪潮關懷協會吳慧美理事長。

 

請您介紹瑪潮關懷事工的源起,例如何時展開?關懷弱勢的主要目的是甚麼?

 

吳:社團法人桃園市瑪潮關懷協會的事工是於2007年初的冬季展開,當時尚未成立協會,只是國度領袖聖教會的事工。當時許多年輕志工前往鄰近的新明國小,幫助校內的弱勢家庭兒童。

 

國小輔導主任擔心放寒假時,孩子們因老師休假,無人照料。而輔導主任知道教會有許多大學生志工,就向蘇信行牧師求助。所以,2007年寒假,我們便接起這個任務,舉辦營會。

 

沒料想到透過營會,給我們相當大的衝擊!這二十幾個孩子來自弱勢家庭,當他們第一天來到教會時,有些孩子就一直黏著大哥哥、大姊姊。這些大學志工們剛開始感覺有點煩,後來才知道有些孩子竟然從未被人抱過!於是,志工們展現了憐憫心,頻頻詢問可以如何幫助孩子,也想要了解每個孩子的家庭狀況。那時,還有一位五年級的小女孩,恰巧在營會的最後一天生日,我們便幫她設計了簡單的慶生會,沒想到她感動得哭了出來,因她從未慶過生。

 

太多、太多的第一次,讓我們了解到原來還有這麼多弱勢的孩子、家庭需要關懷,更使我們「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國度領袖聖教會存在於桃園、中壢地區已近六十年了,可以為這社區做些甚麼?需要盡哪些責任?這是瑪潮關懷協會的源起。

 

 

瑪潮關懷事工是社團法人設立的協會,當初為何想成立社團法人?而成立社團法人有何優點?

 

吳:因蘇信行牧師認為,教會應走出圍牆,不要內向性太強,要與附近的學校、中小企業連結,成為一個平台,拋磚引玉,使更多人得以一起投入、參與。因著這樣的信念,便成立了社團法人桃園市瑪潮關懷協會。我們本於「國度」、「領袖」的信念,很自然地與學校、公部門、企業連結,無形中,成立協會可以產生更大影響力!並且透過連結,使社會大眾對教會有不同的看法,這是使教會與社會連結的極佳管道。

 

孩童的需要易於打動人心,透過協會從事慈惠事工,得以與許多非基督徒建立好的關係,得到共鳴。所以,透過如同主耶穌所行的無條件給予的慈惠事工,我們從擔任志工的過程中,與非基督徒建立關係,再向這些志工傳揚福音;而受供應的清寒學子、弱勢家庭,端看時機成熟時,再向他們傳福音。這是成立協會的宗旨及策略。

 

▲聖誕慈善嘉年華,協會與當地企業連結,贈送冬衣給需要的學子們。(圖片採自瑪潮關懷協會網站)

 

服事對象是哪些群體?為何特別有負擔幫助他們?

 

吳:我們常思考,甚麼樣的慈惠事工是較容易開展的?想到早餐,一樣把新明國小當作夥伴,供應弱勢孩童早餐。然而,提供一陣子之後發現,小學生似乎對於早餐還不是那樣迫切需要,於是我們便想將早餐事工提供給附近的國中生。

 

的確,經過我們聯繫後發覺,清寒國中生的早餐確實容易受忽略,這是我們可以做,更是社會大眾容易參與的。於2013年起至今持續供應清寒國中生早餐,目前共有32所國中的450位學生固定接受供餐。

 

此外也供應弱勢家庭食物包,與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合作,由救助協會提供二十多個食物包名額。但看見這個地區確實有需要,所以我們也獨立關懷42個家庭。包含救助協會的名額,總共關心65個弱勢家庭,每兩個月發送物資給他們。

 

我們針對弱勢家庭中的國小學童,在寒、暑假,由青年志工舉辦營隊,幫助這些孩童能有充實、富有意義的寒、暑假。

 

▲為清寒學童營養早餐募款,瑪潮協會請企業、學校及社區人士參與一年度的親子慈善園遊會。

 

在從事瑪潮關懷事工的過程中,有哪些令您難忘、感動場景或事件?

 

吳:供應早餐事工,不是我們親自去做早餐,而是一所學校搭配一家早餐店,由早餐店供應學生。其實,早餐店老闆們皆相當有愛心,都會於供應的早餐中加碼,多一點食物讓學生吃飽。有的老闆也覺得不能每天讓孩童吃一樣的早餐,所以他會比對一般的顧客,花更多心思準備孩子的早餐。有許多輟學的孩子便因著早餐的供應,而回到學校上課,皆令我們相當感動!

 

此外,2016年的冬天非常寒冷,蘇信行牧師領受一個感動,要送給全桃園市的清寒國中生一件羽絨外套,共要兩百多萬臺幣,這筆費用是在例行供餐、關懷弱勢家庭的額外支出,對我們來說是個挑戰!後來,我們連結到一家桃園在地企業─網路服飾品牌Lativ,上帝為我們開路,他們願意以成本價提供羽絨外套。而牧師有另一個感動,就是要召開一場記者會,邀請社會大眾共襄盛舉。

 

於是,我們前往臺北地區請教一些廣告、公關公司,但他們給我們的建議都是不要舉辦,把錢省下來買羽絨外套。然而,蘇牧師覺得可以自己籌辦,包括主持人、燈光音響、舞台、背板,省下了很多錢,但需要找到記者會的話題。於是,我們聯絡當時的中華職棒Lamigo桃猿隊。感謝主,他們願意派兩位棒球球星支援,而且桃園市長鄭文燦先生也樂意前來參與!在主的帶領、開路,以及眾人齊心努力下,記者會舉辦當天來了許多地方及全國性的媒體,連桃園市政府的人員都感受到上帝透過我們的影響力。記者會辦完後,不滿一週的時間,兩百多萬捐款便到位,感謝上帝的供應!

 

▲協會請棒球隊球員參與贈送羽絨衣活動,鼓勵年輕學子。

 

請您談一談為何有負擔擔任事工負責人?

 

吳:創會理事長是蘇信行牧師的異象是教會應該發揮影響力、走出去,讓公部門、各界可以一起參與教會的事工,於是我們便開始努力。他認為,瑪潮關懷協會的事工要由小而大,只要我們有心,便可以一直思考如何突破,於是慢慢地,有了如今的成果。

 

蘇牧師其實是起個頭,等協會上軌道後,便由我們繼續傳承下去。其實,瑪潮關懷協會是教會眾人一起努力的果實。現在三位行政同工處理一些日常事務,例如財務、募款等;還有許多學生領袖、社青領袖一起參與,可以說是國度領袖聖教會全體總動員,弟兄姊妹一起投入。作為負責同工,主要是進行一些整合、處理分配的工作,或有時與公部門接洽。

 

▲瑪潮關懷協會提供的寒、暑假活動,讓社區小學生與教會青年建立大哥哥、大姊姊的友善關係。

 

若有其他教會領袖或弟兄姊妹也想從事當地社區的關懷弱勢事工,根據您的經歷,可以給他們甚麼樣的建議?

 

吳: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而非有感動就進行,遇見困難就不做了。其實,真是要由小至大,一點一滴去做,慢慢便會有成果。例如我們跟桃園市政府、中小企業的連結,都是慢慢建立。要「從做中學」,透過實作的過程,對於一些事務便會產生敏銳度,了解如何與各界接觸、建立關係。

 

此外,事工需要在地化。因為事工需要時間,若能在地耕耘,無形中,附近社區便會知道這個事工。

 

最後就是無私給予。只要效法耶穌在世助人的榜樣,長期下來,附近的居民都會知道我們是真心從事慈惠事工。雖然也會有看不見成果而灰心的時刻,但繼續努力,上帝便奇妙地為我們開門,突破瓶頸。

 

 

提摩西,現從事翻譯,曾任宣教雜誌編輯,採訪過許多宣教士。盼望能透過報導,使更多主內弟兄姊妹,關心宣教士的需要。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