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镜中的关系】

进入神圣的空间

在自然中与神相遇

 

文/李文屏

 

 

站在永恒的圣者面前,人就会有所改变。
─傅士德

 

▲在自然中与神相遇。

 

有一些人,近距相处,让人如沐春风,不知不觉受其感染,言谈举止间便也有了春风的气息,可谓近朱者赤,近芝兰者香。

 

这是神希望人亲近祂的一个原因。摩西在西奈山与耶和华共处40昼夜,下山来脸上发光(参考出埃及记34:28-35),那是由人的身上折射出神的荣光。多年前,我曾在一个小组聚会中偶遇一位无名宣教士,初见之下什是惊讶,好像她的全身散发著微妙而神圣的柔和辉光,让我惊歎人的精神可以如此「美貌」。

 

这样的体验似乎有些神秘,也并不常见。摩西常常与神同行,但圣经只在一处提到他进入神的同在后,脸上发光。不过,当人靠近神,神的光就会照在他/她的心上,由心及行,由里及外,人的生命就有了另一种可见、可喜的变化,如傅士德所言:「站在永恒的圣者面前,人就会有所改变。」

 

圣者无所不在、无限丰富的特性,让人站在祂的面前有了很多方式。每一种性情的人,都有最恰如其分的途径靠近祂;而「自然」之途,跨越人的性情,能将不同的人都带至祂的面前。

 

▲圣伯尔纳铎(Saint Bernard of Clairvaux)说:「你在树林里面找到的东西会比书籍里面多。」

 

自然的神圣特性

 

慈爱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先精心预备孩子生活的环境和家园。这正是神造人之前所做的。祂为人预备了自然与万物,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祂神圣的爱与智慧渗透于天地之间。这是为什么人进入自然时,无论认不认识神,都会得到沁润和启发。自然,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因为出于圣者、富含圣爱与智慧而具有神圣的特性。

 

因此,自然科学─当人的智慧窥见神的定律时的发现─可以不断发展;人文之花─得到自然启发的灵思断想─也不断盛开。无数王羲之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游目畅怀」;无数善悟者也借景抒情、藉物说理,得到人生的观照,如周敦颐说自己「独爱莲」,因见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花之君子者」;而临摹自然的各样艺术更是无需多言。

 

对于化育在自然中的神圣之爱与智慧,有不少耳聪目明者能确切心领神会,如圣伯尔纳铎(Saint Bernard of Clairvaux)。他说:「我在树林和原野学到了神圣的科学知识和圣经的道理」;看到「恩典之河不能往山上流,不能流上骄傲之人心中陡峭的悬崖」;体会到「你不能从大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藤蔓和树木会教给你」,「你在树林里面找到的东西会比书籍里面多。」

 

当满腹经纶容易让人仰鼻傲世,包括灵性方面更隐蔽的自骄,亲近自然的伯尔纳铎避免知识的陷阱和灵性的自骄,发出肺腑之言:人的「三样最重要的美德是:谦卑,谦卑,以及谦卑。」

 

保罗说,自然是造物主永能与神性的彰显(参考罗马书1:20)。心中有神的人,当进入自然这一神为人预备的神圣空间,会更敏觉于神的临在与启示,所以神学家马丁路德「在春天的每一片树叶上」,都看到「主对复活的应许」。

 

自然作为上帝的亲手傑作,其大美往往让人屏住呼吸,顿生崇敬。以上帝之爱为力量源泉的作家、诗人安洁罗(Maya Angelou)感歎:「生命不在于你呼吸的次数,而在于有多少让你屏住呼吸的时刻。」因为奇妙的自然而看到伟大的神,就是这样让人屏息的时刻。即使不完全认识神的人,也会因为自然的神圣特性而靠近祂,如理性的哲学家康德,因为「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而心生敬畏,推论出上帝的存在。

 

 

云中祂寄锦书来

 

时至今日,人的世界日趋胖大和複杂,科技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在为人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极大的隔绝:人与自然的隔绝,人与自己的隔绝─眼睛因为外在人为之物的丰杂多样而缭乱,失去了凝视内心的时间和能力。加之人对神的远离,自然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价值─作为与神圣者相遇的神圣空间,也越来越失落了。无数人即便到了自然中,也往往只是匆匆「一遊」,局限于短暂、肤浅的眼目之娱,许多在以某种方式「秀」过之后就烟消云散。

 

而面对神圣,人不能匆忙;深度的联结也需要在相遇时的专注和意愿,哪怕短暂。

 

以前特工人员用隐形墨水传递消息,接消息的人要用特製药水才能读出画后之画、字间之字。灵魂的启蒙即诗人大卫所说灵魂的「甦醒」(参考诗篇23:3)─看到神的存在和生命的真相。许多生命的转折点,都因为某一时刻灵魂被圣者触及,如电光火石顿然照耀,刹那洞明,世界不再一样。

 

记得当我意识到自己真有灵魂,意识到「灵魂」不只是一种生命的诗意表达,而是有个神圣的来处时,就彷彿被授予奇妙的显影液,获得了全新的眼光。于是进入自然时,发现天地显示出它令人惊歎的「真颜」,能看见隐形墨水所绘就的绝世画卷,看到山水后面的别有洞天。于是光阴流转间,画面更鲜活了,整个大地生机焕发,闪烁著奇妙而剔透的天光,难以言喻。

 

更重要的是,「甦醒」让人看见山水中饱含的造物主的情感,深刻而浩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看见的就不只是「云起」,还能看见神这位大书画家如何运势凝神,饱蘸笔墨,将内心的万千气象与修为,倾于淋漓酣畅的撇捺之间。因而自然这本书从知识性的「博大精深」,到感情上动人心弦的「博大精深」,生命的主人、缔造者、维持者及灵魂的归依,祂的王者风範及父母心肠,体现在微花纤草的细节及巨岭长河的大手笔中。

 

因为有了祂的「情意」为背景,惆怅的「云中谁寄锦书来」,变成了喜悦的「云中祂寄锦书来」;人生之悲秋的「雁字回时」,变成了恩典丰盛的「月满西楼」。

 

进入自然,其实是沿著圣者留下的路标和线索,「站到永恒的圣者面前」。

 

▲云中祂寄锦书来。

 

自然与灵修

 

都说上帝留下了两部书:有字的《圣经》与无字的自然。人灵修往往是读圣经,不多的人会真的以「读自然」来灵修,而且「读你千遍也不厌倦」。那些双修圣经与自然的人是有福的,他们能更多地亲近神。

 

基督徒,顾名思义,基督的「徒弟」,效法基督的人。故其灵修进步的尺度就不在于外在行为上是否多做一些善事─因为「做」是非常表面的行为,什至是可以假装的─而更在于内在生命(灵性)是否越来越像基督。里面改变了,外在的行为、态度等自然就有体现,包括做善事。

 

这正是神的心意。旧约的种种律法在于规诫人的行为(外在表现),却因在救赎和让人得生命的事上「软弱无能而废掉了」,「一个更好的指望被引进来」(参考希伯来书7:18),就是神将爱子赐给人作代罪者与救赎者,为的是让得蒙救赎的人可以自由「效法祂儿子的模样」(参考罗马书8:29)。这成为基督徒灵修的主旨。

 

而效法必须始于听从,所以神吩咐门徒「要听从祂(基督)」(参考马太福音17:5),基督也用「效法」的教法培育门徒,对他们说:「你们当……学我的样式」(参考马太福音11:29),「照著我向你们所做的去做」(参考约翰福音13:15),「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彼此相爱。」(约翰福音13:34)

 

灵修既然是要效法基督,那么耶稣基督的「样式」是怎样的?

 

在祂的丰富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但不局限于)以下一些特徵:

 

1.         心里柔和、谦卑。(参考马太福音11:29)
2.         饶恕,哪怕是残伤和夺去自己性命的人。(参考路加福音23:34)
3.         对神、对人主动的、深到捨命的爱。(参考马可福音14:41;10:18)
4.         慈悲,关注人心灵和身体的需要。(参考马可福音6:34;马太福音14:14)
5.         对神深刻的信靠,相信神凡事都能,并在祂背过脸去不看自己的时候,也可託付灵魂。(参考马太福音19:26;路加福音23:46)
6.         常常与神独处。(参考路加福音3:21;5:16;6:12)
7.         体恤并建立人(彼得三次不认祂,祂建立彼得为教会的磐石)。
8.         以俯身服事的方式来领导。(参考约翰福音13:15)
9.         常常为人、为事祷告。(参考路加福音22:32;23:34;24:30)
10.       出于爱对神顺服,哪怕是赴死,并死于酷刑。(参考路加福音22:42)

 

这么一看,我们难免疑惑了:人能效法到位吗?能做到吗?

 

答案是:不能。

 

这就带给基督徒灵修一个特点:绝不是单靠自己的力量来增加灵命的程度,以致可以像基督那样去爱、去信、去捨己、去尊荣上帝,并让人获益。不,人靠自己做不到。基督徒灵修的实质与根本是:由圣灵带领,由圣灵帮助,由圣灵成全,人所要尽的本分是有被带领、愿顺服的意愿,和与之相符的行动。基督说:你们要到我这里来得生命(参考约翰福音5:40)。到祂那里去,就是「站到永恒的圣者面前」,就是像葡萄枝子连到葡萄树上,让葡萄树的生命流到自己身上。

 

所以,灵修是一种神与人的「合作」。人是有灵性的「陶泥」,可以选择是否愿意顺从陶匠的手指。当愿意顺服,陶泥就能在陶匠手指的引导中成型,并脱胎换骨,在「火」─各种生活、服事的际遇中,出落为陶瓷精品。

 

如此的神、人合作,人虽为主体,圣灵则为主导,所以灵修之果可说是「圣灵的果子」,其构成的成分「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参考加拉太书5:22-23)它们会构成陶瓷上独特的图案,具有「信、望、爱」三大特点(参考哥林多前书13:13),其中,信心的「创始成终」都在于基督(参考希伯来书12:2)。

 

灵修既然是跟随圣灵带领的行为,那么安静下来聆听圣灵的「声音」就成为必须,所谓「沉默有时,说话有时」(参考传道书3:1)。这也正是耶稣基督所立下的榜样,祂常常放下一切事奉,退到旷野(自然)祷告,与神相会、对话。(参考马太福音5:1;路加福音5:16;6:12)

 

的确,心怀圣者进入自然,就是进入与神的对话和会晤中,就是葡萄枝紧紧联结葡萄树,就是让生命进入一种灵修状态。

 

▲「甦醒」会让人看见山水中饱含的造物主的情感,深刻而浩瀚。

 

通向无形上帝的有形中介

 

生活、事奉中往往有巨大的需要,放下一切进入自然,这种「抽身而去」似乎「不属灵」,但实际上,这是最属灵的事─与神亲近,让灵性的生命得以强健,从而「灵」静致远。所以耶稣说,在人所做的所有事中,「不可少的只有一件」,就是到祂跟前去,这是人「上好的福分」,没有人能够夺去。(参考路加福音10:42)

 

对于爱神的人,自然成为通向无形上帝的有形中介,奇妙地引导灵性的翅膀轻轻煽动,让人闻香觅踪,通向灵乡的幽轩,在那里与生命的主人相会。这样的相会悄然无声却非同凡响,带给人一种深度的满足,体会到「活著」的真味和生命的热忱。因为见过永恒,人一定会获得新的高度和角度来凝视自身和环境,这样的「凝视」具有相当的颠覆性。

 

被永恒颠覆过的眼光,能透过幽玄的物理,看见它们指向的永恒智慧和超然神性。于是,自然就不仅能抚平心中的躁烦之气,让「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它还会让甦醒的灵魂油然而生对创造主的讚美之歌,那心底的歌声在天际与穹苍汇合,同述祂的荣耀和伟大,一扫内在的尘屑、繁琐和鸡毛蒜皮。

 

所以现代「幸福学」说:敬畏之情是人能够幸福的重要元素。失去敬畏,人就失去了当处的位置;而「错位」带来的,往往是痛苦和烦恼,什至是绝望与深渊。

 

哲学家尼采说:「与恶魔搏鬥过久,小心自己变成恶魔;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回以凝视。」他讲到人与什么纠缠,就容易被什么沾染。

 

凝视繁杂俗慾,还是凝视远山高天?凝视深渊还是凝视永恒?这是人可以做出的选择。在深渊和永恒之间,如果选择常常凝视深渊,抑鬱、黑暗和绝望会从深渊中伸出枯槁之手抓取你;如果常常选择凝视永恒,永恒就会颠覆我们的短浅,引导我们的灵魂向著光明缓缓上升。

 

自然是永恒引导我们的一种方式,对「错位」的纠正,避开堕入深渊的陷阱,是对深渊的超越。

 

犹记某年遭遇万般艰难,心情常常像被深处的绳索缠住往下拉。那年生日正好在复活节后。「复活」二字让我好像在时间的缝隙里瞥见非凡的意义,惊鸿一闪,像接到了一份不可拒绝的邀请。所以那天我放下一切,独去高天阔海之间,将这样的意味品个够。

 

那一天让我终身难忘。一天下来,灵魂好像泡了柔暖又超凡脱俗的温泉,出落得神采奕奕,亭亭玉立。圣灵带领我进入爱的真理和真理的爱中。那把我变成地平线上一个点的地方,那让我显得渺小却丝毫不减非凡价值的地方,让花语、鸟语、水语和风语等种种物语,都传递著祂的神谕和私语。

 

那一天,我处在完全的静默中,又处在完全的表达中,内心与神的万般交流,超乎言辞。原来,自然中的静默是这样一种丰富的语言,深刻地表达著话语所不能表达的一切。

 

当我驱车回去,又重新可以从容、温柔、安静而笃定,获得全新的能力来面对该面对的一切。当以永恒为立足之地,人的脚下会很宽,深渊远遁。难怪大卫对圣者说:「我在困苦中,祢曾使我宽广。」(参考诗篇4:1)

 

▲灵修是一种神与人的「合作」,如同陶匠把陶泥塑造成器皿。

 

在神圣的空间拥有神圣的时间

 

历代以来,朝圣者们用各样方法帮助自己,包括修设默想式迷宫(Labyrinth)─一方人为的「神圣空间」,帮助人向神敞开和降服。默想式迷宫路虽迂回,却能到达中心,被称为「三重途径」(Threefold path),因为它具有三重功能:净化(Purgation)、启发(Illumination)与合一(Union)。合一,指与神的联结,是进入祂的临在,被祂完全接纳。

 

而自然是由神亲手建造的圣殿,佈满了各式各样超乎人手的不规则默想式迷宫,人进入这样的圣殿,走在每一条通向存在中心的小道上,同样也是走在不同的「三重途径」之上,净化、启发、合一的事同时在发生,敬拜也成为人最自然的行为。

 

事实上,所发生的事可能比人意识到的还要美好,因为当人在基督里重生,身体成为圣灵的殿(参考哥林多前书6:19),人进入自然,外在的圣殿就与内在的圣殿交相辉映。这里里外外的神圣气息,让敬拜者变得越发纯粹,因而灵魂的欢悦也具有了难以言说的深度─那是与圣者相遇、人在祂里面、祂在人里面的奇妙,被启蒙的灵魂充满「天」人合一、彼此相爱的快愉。

 

净化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具有的效果。我曾在徒步中遇过一见就想掬捧入口的山泉,泉水经由层层岩石的过滤后,纯净剔透,让人惊歎原来好水胜过好酒。

 

当人像一道携带俗尘杂质的水流进入自然,因为朝圣的意愿而将自然分别出来成为一方神圣的空间,这个空间里面流淌的时间也神圣了,于是人穿行其间就是不断过滤和洁净的过程。从这样神圣的时空出来,层层过滤后的心灵得以重新清澈,像一道清泉。长久以往,其效果必然体现在一个人的性情上。

 

正是行走于自然这一神圣的空间,让我成为一个比昨天更好的人。虽然这样的转化是渐进的,但十年一回头,发现还是今非昔比,「不忍回看旧写真」。

 

▲岁月如水,水常常滚烫,但滚烫的水显出的恰恰是你的茶性,你会在岁月中逸出茶香。

 

天地有情待人归

 

对于灵魂甦醒的人,自然是有神圣情谊的神圣所在,「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是为耶和华的旨意而存。它能帮助人寻求「上好的福分」,即神的临在,因而是绝佳的灵修场域,让人得到净化、启发、重建和圣爱的熏陶,心里越来越柔和、谦卑、有信、有望、有爱。

 

「茶」字拆开,是「人在草木之间」。常常进入自然,人在与神的会晤中成为日渐醇香的茶。岁月如水,水常常滚烫,但滚烫的水显出的恰恰是你的茶性,在岁月中逸出茶香,让「水」变得丰润─在时间中,你成为上帝送给这个世界的礼物。

 

这,可能是「为盐」、「为光」的另一种表达。

 

近朱者赤,近圣爱者丰润。天地有情,待人回归,常常进入自然,人的身心灵都会不一样。

 

 

李文屏:作家、生活教练、丰荣网刊主编、本刊特约撰述,曾任本刊执行编辑。认为自己是旅者—身旅,心旅,灵旅。旅程也是目的。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