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沐恩情

 

文/心言

 

 

和妹妹回台湾探望病重母亲的前两天,手机荧幕传来大弟的短讯:“妈妈今晨走了。”

 

先斩后奏

 

赶回台湾后,才发现全家四个孩子中惟一未信主的大弟,已迅雷不及掩耳地布置好佛教灵堂、印好讣文。小弟告诉我,他已为妈妈的后事安排和大哥关系紧张,正等我回来处理。那时,我知道我所站之地,不只是灵堂,更是一个属灵战场─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管辖这幽暗世界的恶魔争战。我和信主的弟妹各自请主内肢体在祷告中成为我们的后盾。

 

讲到大弟我就一阵心疼。他小我两岁,天资聪颖,是个开创型人物。虽然背负父母的期望,生命却完全不按轨迹而行,吃足苦头。求学、工作、婚姻一直像个浪子,在荒原中独行,却也伤痕累累。兄弟姊妹中他跟我最亲,我从小带着他上下学,两人很谈得来,直到我出国求学。

 

▲心言知道所站之地,不只是灵堂,更是一个属灵战场。她和信主的小弟与妹妹,请主内肢体以祷告成为他们的后盾。

 

一向独立能干、不向命运低头的母亲,对大弟也一筹莫展。三十年来,我们向母亲传福音时,常力邀她为大弟祷告。妈妈受传统民间信仰影响,加上怕违背她对祖先继承香火的承诺,口头上不承认信主,但私底下看到其他三个儿女的家庭因信仰蒙福,也不断为大弟一家祷告,希望他们也同蒙祝福。

 

到了妈妈晚年,心灵漂泊的大弟突然醒悟,回到妈妈面前承欢膝下,也跟家人有了联系。那时妈妈已渐渐衰弱,开始失忆,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尽管每个子女都有心接母亲同住,但神把这机会给了曾让妈妈最操心的大弟。大弟特地提前退休,晨昏定省,把孝顺母亲作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带给妈妈极大的安慰。

 

妈妈生病时,几次决志信主,也受了点水礼,但事后又否认,反反覆覆。但那根联于基督的线,已深埋在她心里。妈妈临走前,带笑向每一位照顾她的人道谢、道别,走得平静、安详、优雅。我们知道她已和爱她的主和好了。

 

带着这样的确信与认知,我能理解及包容大弟对丧事的安排。小弟和妹妹虽然都是基督徒,但对不同宗教的丧礼如何拿捏有不同看法。身为大姊,如何协调家人间的差异与冲突而不破坏手足之情,是极大的挑战。

 

▲虽然手足间对母亲后事处理方式意见不同,但心言以“爱”定调,化解歧见。

 

以爱定调

 

大弟对母亲一生为他付出的爱铭感于心,妈妈的丧礼是他能为母亲尽的最后一次孝了,所以拼了命,不眠不休也要让妈妈的丧礼极尽哀荣。尽管信仰不同,但爱心与孝心是一样的。何况大弟认为,他身为长子,为母亲守护、传承祖先香火责无旁贷,深怕我们反对他,因而先斩后奏。

 

在返台后的第一次家族会议中,当我对大弟事母至孝表达肯定与感激,并愿意支持他后,他深深松了一口气。接着,我也为每个子女都可以用不同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定调,虽然信仰不同,但我们有手足之爱,彼此尊重。在这前提下,由大弟负责为妈妈举行公祭及家祭,我和妹妹、小弟在家祭之前,为妈妈举行安息礼拜。又因大弟隶属一乐团,在安息礼拜与家祭之间举行音乐追思会,大弟并主动请我提供两首诗歌在音乐会中演奏,他也尊重安息礼拜不拿香、不跪拜。

 

我们邀请家族的每一个人用文字表达对妈妈的爱与追思,印制了一本纪念册。孙辈们也做了一段感人的影音,纪录奶奶/外婆的一生。盖棺之前,我将全家族招聚到母亲棺木前,一一对母亲诉说他们的感激、道歉、道别,最后一起为母亲及家人祷告。深信母亲在天之灵,必得安慰。

 

大弟虽忙着打点妈妈的后事,晚上仍会找机会和我促膝夜谈,谈婚姻、谈人生、谈信仰、谈幼时、谈往事……好似要将过去中断的岁月串连起来。我这个大姊出国、成家后,竟在忙碌间亏欠了他近三十年的关怀。

 

▲〈奇异恩典〉,在告别仪式中一次次响起的诗歌之一,不断颂赞神的奇妙大能。

 

奇异恩典

 

妈妈的告别式终于来临了,小弟教会的弟兄姊妹专程从高雄前来,当地教会也有弟兄姊妹参加。我请大弟和他的长子在安息礼拜中表达追思,原本不愿出席的大弟,竟然在前一晚改变心意。听着大弟首次用言语表达对妈妈的爱,许多人感动落泪。大弟的长子在述说追思时泣不成声,于是请他的弟弟上台代念文稿,没想到弟弟也悲伤无法自已。我大弟上前拥抱他们,分离多年的父子三人竟然在安息礼拜上互相拥抱,温馨又感人!

 

音乐追思会中,〈耶和华祝福满满〉和〈奇异恩典〉两首诗歌不断响起,在看似异教、拿香跪拜的场合中,不断颂赞神的恩典:“奇异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前我失丧,今被寻回,瞎眼今得看见。……”这是一个何等奇妙的告别式。

 

丧事告一段落后,全家族租了一栋民宿,共聚一堂。我们整理了一部分妈妈的遗物给儿女、孙辈、曾孙辈作为纪念。大家分享母亲走了之后的心情、感受,并对家人说出心里的话。说着说着,竟开始有感恩、有委屈、有鼓励、有道歉、有饶恕、有眼泪、有拥抱……。原来家人之间,即使有争吵、有怨恨、有冷漠,但血浓于水,在爱里,没有什么冰不能化,没有什么怨不能解。

 


 

读者回应:
49期康介莉女士的大作〈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娓娓道来,让我们重回一生中最美好的三月天—2017年春的文艺复兴之旅。很荣幸我们夫妇研究乔托画的照片,能附在这篇精彩的大作上,象征我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引水思源,很感激“神国”杨高俐理女士的带领及周兰惠画家的专业解说,使我们收获满满。
(台湾林衡哲)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陆续上网中)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