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離棄的愛

 

文/楊韓甲華

 

▲王愛敏牧師在洛杉磯市中心全力搶救遊民逾二十年。

 

曾經有位餐風露宿街頭的流浪漢寫出他所憧憬的家,不必豪宅華寓,沒有臥房也無妨,但求有方屬於他的空間—有張自己的床,有清洗的淋浴,還可以來去自如。


他對家的渴求是這麼地簡單,然而,號稱世界首富的美國至少有三、四百萬人無法擁有一個這樣的家,他們被稱為流浪者、遊民,或是街友。


他們中有人住在收容所、帳篷、年久失修的建築物,或是陰冷的地下室這一類低於標準的居處。有人遊走於不同朋友的家,商借沙發過夜,毫無選擇,缺乏隱私,甚至不知明天還能否睡在此處?最後,很可能以街角、巷底、門廊、橋墩為床,或是蜷縮在公園長椅、樹叢後入睡。


流浪者感嘆自己像是透明的空氣,人們無視他的存在,隔離他們於社交圈之外,對待他有如低智商的白痴。


鎮小情義長


美國聯邦與州政府設立各種社會福利與救濟方案來扶助遊民與低收入者,民間機構、教會也未曾坐視,結合了善心人士向有急難者伸出援手。賓州費城西南小鎮的西契詩特(West Chester, PA)就是個典型範例。小鎮名不見經傳,然而鎮民卻以先祖貴格教派(Quaker)的貢獻為榮,他們不畏艱險,挺身護送黑奴進入自由區,並且於美國早年歷史中為婦女爭取投票權而舉足輕重。


寧靜安詳的市中心街隅,是「基督教男青年會」(YMCA),那兒是鎮民健身、聊天的最佳去處。進門左手有間寬敞乾淨的大浴室,肥皂浴巾俱全,遊民憑著隔鄰「聖愛葛妮思天主教堂」(St. Agnes Catholic)發放的卡片來這裡漱洗,沖個痛快淋浴之後,還能享受一杯香醇的咖啡。


從這兒步行兩條街到教堂路(Church St.)的「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有個「住宅分享」(Home Share)方案,幫助低收入者找著價廉又安全舒適的住處,預防他們流落街頭。鎮民若家中有空餘的臥室願意出租以增加收入、為得安全感需人陪伴,或是以住宿交換做簡單家務。此方案藉由比對雙方要求條件來提供仲介服務。申請人繳十元報名費,一旦成功,租屋人繳房租的百分之十,收費低廉合理。

 

▲「教友協會」收容所於此收留急難家庭,免得父母成流浪漢,無辜的孩子被迫與父母分離。

 

維護家完整


比鄰有棟古意斑爛的猶太會堂,被貴格教派收購,設立「教友協會」收容所(Friends Association),收容帶著孩童的家庭。這個協會於1814年創立,收養流浪街頭的非裔孤兒,如今因應社會變遷的需求,改為提供家庭緊急居所,最長可住60天,必要時可再住30天。許多身陷窘困的婦女不敢求援,深恐保護兒童的機構會帶走孩子,這比奪去她的性命還痛苦。此協會以保持孩子與家人不分開,維繫家庭的完整性為服務重點。


通常不是單一的原因造成無家可歸,而是幾種糾纏因素導致喪失住處的悲劇。帶著六歲的小女兒艾絮住在這裡的凱蒂原屬於中產階級的上班族,「因為家庭的問題,我失去職業,又失去屋子,我這輩子第一次這麼潦倒,」凱蒂咬緊牙,彷彿在向天起誓說:「這也是最後一次了!」


此處有社會工作者協助他們申請福利、就醫、尋求心理輔導。「工作人員中有人曾經歷流浪的苦楚,特別能同情、了解。」管理這間收容所的是位有急診室經驗的註冊護士麗莎,她說:「由於他們個人重新站起來的親身見證和愛心的輔導,這兒的居民85%能東山再起,站穩腳步不再流浪。」


小鎮至少還有十家以上的教會與機構提供低收入者與遊民服務,包括供應熱騰騰的晚餐、運送食物到家、緊急收留遭受家庭暴力的婦女孩童、贈送衣物用品以及免費健康檢查。居民稟承力行先祖的基督徒人道精神,「你心若向飢餓的人發憐憫,使困苦的人得滿足;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發現,你的幽暗必變如正午。」(以賽亞書58:10)

 

▲六歲的艾絮隨著媽媽住在收容所,眼裡的驚恐讓人心疼。

 

破爛當寶貝


在洛杉磯市中心遊民群集的第五街,有間非比尋常的流浪者教會是來自臺灣,祖籍安徽的王愛敏牧師建立的「阿蘇沙燈塔教會」(Azusa Lighthouse Mission)。這條街上的遊民上萬,人人像破銅爛鐵般有段難堪不能回首的過去。王牧師用神的話語滋潤他們的靈命,也用食物餵養他們的身體。這些社會摒棄的邊緣人,不分種族膚色,王牧師都全力搶救,她自稱是「撿破爛的女人」。


王愛敏牧師十二歲就以出賣肉體為生,並不覺羞恥,反而以為改善了家人生活,又得親友另眼相看而沾沾自喜。然而,午夜夢迴,看見自己沒有愛、沒有盼望,就像耶穌在井邊遇到那位有五個丈夫的撒馬利亞女人,感慨自己也是沒有未來的「井邊女人」。


愛敏31歲那年,所經營的貿易出現問題,被臺灣國貿局要求赴巴拿馬說明。未婚的她,當時懷有八個月的身孕,旅途中大出血,飛機迫降在洛杉磯,送她緊急就醫。她生下早產兒崇德,也因此滯留於洛杉磯。

 

以恩慈相待


母子倆被安排於一個虔誠愛主的家庭,他們向她傳福音說:「我們都是神的羊。」愛敏以為人家瞧不起她,說她是羊,是畜生!就帶著崇德連夜逃跑到洛杉磯最暴戾的區域流浪,到處尋找食物,勉強活命。


沒錢、無人關心、缺乏溫暖⋯⋯景況淒涼,絕望中,愛敏仰天哭求:「老天,幫助我⋯⋯給我吃的⋯⋯救救我們吧!」極度憂鬱時,曾想把崇德放在超級市場的推車裡,自己了斷餘生。然而,這位她竭力呼求,當時卻不認識的神向她說話了⋯⋯


「有陣像大風的聲音對我說,」愛敏回憶起,「妳求我救妳和小貝比,為什麼還要自殺?相信我!」


一次她發生車禍,有位黑人朋友帶領全家跪下為她懇禱。禱告中,她感受到聖靈澆灌,心眼開了,明白「我們都是神的羊」的意義。


一九八六年愛敏在愛主的基督徒帶領下決志,次年受洗,從此忠心服事主。由於她親身經歷街頭度日的悲慘,深深憐憫在迷失中,心靈受傷的流浪人。有人被她的心志感動,捐贈了一部1978年的廂型老爺車,她就在街角擺桌,從車後遞出食物餵飽飢腸轆轆的可憐人,有時還帶著臭氣沖天的流浪漢回到她棲身的車庫睡覺。2000年,有人受神感動奉獻三萬兩千美元為頭期款買下一棟有六間臥室的住宅,她毫不猶豫地以此處為中途之家收容流浪客。

 

▲洛杉磯社區典型的遊民與棲身處所。

 

尋回失喪人


很快地,此處不夠住,需要更大的空間,愛敏於全美華人社區、教會作見證並分享異象,籌到50萬美元,加上抵押住宅的35萬,買下一座15000平方尺,破舊久欠維修的倉庫改建成煥然一新的「阿蘇沙燈塔教會」。教會內還設立「豐收磐石基金會」幫助染上毒癮的人戒毒及訓練出獄的人謀生技藝。


王牧師高中沒畢業,自稱讀的是「聖靈大學」。她用無限忍耐,長期愛心照顧的遊民有許多生命被更新,其中已有十數位成為傳道人、宣教士。她的愛子崇德受到母親身教的影響,從小就默默地將自己的中餐送給流浪者。如今25歲,放棄貸款公司的職業,成為全職傳道人服事主。

 

▲王愛敏牧師(中)與義工每天分發兩餐食物餵養流浪人。


流浪並不像校園歌曲唱得那般瀟灑浪漫。街頭滿佈致命的危險,懷著偏見仇視,互不相干的路人會衝上來毒打、殺砍;暴戾的遊民毆打、強暴、刺死本該同病相憐的淪落人。從事「流浪者事工」也不是鳥語花香。許多來到「阿蘇沙燈塔教會」的遊民聽不進講道,他們來是為著吃飯、歇腳。有時飯菜上慢了會吵鬧叫罵,甚至動手打人。


然而,王愛敏牧師仍然堅稱:「每個教會都該有『愛心事工』(Compassion Ministry),」她說:「我們必需向失喪的人彰顯神的愛,不僅提供靈性的幫助,還要有食物、住處等實際的幫助,也教導流浪者如何在街頭生活中生存。」她的信念豈不也是每個華人教會的自我期許及挑戰!


誠如以賽亞書58章7至8節所說:


「不是要把你的餅,分給飢餓的人;將飄流的窮人,接到你家中;見赤身的,給他衣服蔽體,顧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嗎?這樣,你的光就必發現如早晨的光;你所得的醫治,要速速發明。你的公義,必在你前面行;耶和華的榮光,必作你的後盾。」


欲詳知王愛敏牧師的流浪者事工,可上網 http://www.harvestrock.org 查詢。

 


 

為何 無家可歸?


根據《今日美國》報(USA Today)保守估計,有350萬美國人無家可歸,由於經濟不景氣,房價暴漲,這個數字還在節節上升。美國人口調查局指出,全美有12.1%的人口生活於貧窮線上(以四口之家於2006年為例,年收入低於兩萬美元則為貧窮)。一旦發生些許意外就輕易地被推上街頭,到處為家。


德州流浪漢網路(Texas Homeless Network)指出造成人們流離失所的原因有:


*離婚            *酗酒與毒癮
*失業            *生理或精神殘障
*無力負擔房租或房貸        *家庭暴力
*與家人起衝突糾紛            *曾經入獄
*家人或自身患病    *超出領取社會福利的年限

 

  根據此機構調查,流浪婦女中1/4是為躲避家庭暴力,而男性遊民中1/4由於失業才浪跡街頭。甚願本期報導,可以讓更多人伸出溫暖的雙手,結合教會的智慧與力量,來扶助社會中孤苦無依的軟弱者。

 

 

作者小檔案

楊韓甲華與夫婿楊靖亞育有已成年二女,現居佛羅里達州;偏好花、清茶、書與博物館。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