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你被“降维攻击”了吗?

 

文/李文屏

 

 

听到“降维攻击”一词时,一抹暗光攸地掠过,让人心惊……。

 

“降维攻击”,一个因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畅销而普及的词彙,指高维度世界从受击点开始向低维跌落,因失去一个维度而灭亡。例如,太空艇在失去高度时,仿佛置身滚烫无形玻璃上的霜淇淋,从底部开始迅速溶化,变成极薄的一层,能量霎那外释像撒在平面的火焰—太空艇从三维被降至二维,艇与其上之人成为平面资讯,全数保存。“降维攻击”一旦发动,急速向整个世界蔓延,若不能以光速逃逸,无一倖免。

 

这样的攻击手段非常惊悚,发生时却稀松平常,似乎一点也不危险,完全与“攻击”二字无关,就像伊甸园中那致命却平常的一天,蛇施施然与夏娃聊天:“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

 

▲科幻小说《三体》英文版封面,“降维攻击”一词因为该小说流行世界而普及。

 

为何说人被“降维”?

 

人之共同点,是追求幸福。人人渴慕的所谓成功、爱情等,其实都只是到达幸福的途径。但世世代代的追寻,幸福还是飘渺或短暂,有些哲学家和思想者用凝重的语言,对之做了概括,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就曾说,人“要在自身找到幸福很困难,在自身之外找则不可能。” “生活像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摇晃的钟摆。”爱尔兰作家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对之发出回声:“人的悲剧只有两种,一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一是得到了。”

 

傑克‧伦敦—由赤贫蓝领而逆袭成功的美国著名作家,以为金钱和成功会带来一切满足。他带着无以伦比的动力和勤勉学习写作,但功成名就的宴会之后却颇感失落,感叹:我爬到了山颠,情景并不怎么美好。这,是许多事业成功者的心声。

 

在个人生活领域的慨叹也许更加无奈。人类前赴后继地追求爱情,但一心想牵手共白头的人,也往往发现,本以为是幸福殿堂的婚姻,原来是座外者想进内者想出的“围城”,甚至是“监狱”;那些为结婚而结婚、为安全感、从众、生存等原因而进入的婚姻,质量更是堪虞。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生活像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摇晃的钟摆。”

 

还有人发挥人类预知未来的能力,在通向成功和“幸福”的路口就遥见如此结果,故而连追求的动力都没有,“还没开始就已结束”。他们会追根究抵问一问题:“为什么?”或“然后呢?”多问几个“然后呢”,就再没有动力。这些人常常是终极意义的追寻者,因而“自寻烦恼”,不满足于温饱和功名。

 

人类似乎对生命的意义有异常的需求,感受到生命意义的人,在寿命、对抗疾病和困境、获得生活质素上,都占优势。反过来,成功不成功,有爱没爱,人都容易感到不满足。他们要么找到哲学,或具有一些哲思;要么找到上帝,或唤醒心中沉睡的宗教意识;要么玩世不恭、及时行乐,或者找到酒精、毒品等。许多找到哲学的人,也往往找到更深的虚无与抑郁,感受到米兰‧昆德拉一言以蔽之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幸福更是遥不可及。

 

而如果在获取成功时动用了不良手段,多数人会有一个“来路不明”的审判官以良心的面目出现,用本人才听得到的声音听到指责。曾在香港黑白两吃的最大毒枭洪汉义,在妻妾成群、钱多到数不清的日子,却有了重度忧郁症、无法入眠想自杀就是一例。而这并不是现代人的“毛病”。《圣经‧传道书》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人的这种奇特的不满足感,导致许多奇特的心理现象,不少人用贴切的语言做了表达,如美国艺术家费丝‧蕾格迪(Faith Ringgold)说:“少,是比少还少;而多,是还不够多。”玛媞‧鲁彬(Marty Rubin)则把这种不满足描述为“当什么都不缺却觉得缺了什么的感觉。”

 

“当什么都不缺却觉得缺了什么”,真是悲剧,人为什么人会这样?为什么为生存或成功的忙碌,仿佛一种虽有暂时、具体的目标,却没有终极归宿的漂泊—漂泊于人群、工作、性、毒品及娱乐等,但心中总有份说不清道不明的不满足,却不知缘由。

 

▲人类前赴后继地追求爱情,但一心想牵手共白头的人,也往往发现,本以为是幸福殿堂的婚姻,原来是座“围城”。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有一份这个世界无法满足的慾望,最可能的解释是,我们是为另一个世界所造的。”思想家、文学家兼牛津大学者鲁易斯(C.S. Lewis)如是说。

 

那么,他说的“另一个世界”在哪里?

 

还是说,那个世界,是我们的“过去”?

 

人类历史的清晨,上帝在伊甸园中将自己的气息吹进始祖亚当的身体,人因而成为“有灵的活人”—因为神是灵,自在永在,按神形象造的人,有了神的灵也有了永恒的意识。之后神吩咐人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世记2:6,16-17)

 

“吃的日子必定死”?亚当并没有马上死啊?上帝说的话不准?还是,我们不懂?

 

这“分别善恶之果”不知怎么成为后世人口中的苹果,“分别善恶之树”也成了“知识树”,仿佛上帝是反智者,是喜欢愚民统治的独裁大帝。还是说,人一旦按自己的标准判定善恶,就不再以神为准,这份独立自主,是对神—灵魂之源的脱离,因而伊甸园里,“天起了凉风”,“死亡”悄然降临,诅咒笼罩全地。但这个“死亡”,可能不完全是我们说的“死亡”。

 

《三体》中,导致地球降维的,是一种叫做二向箔的武器—信用卡大小的纸片一张,无厚度,无颜色,看起来无害也无力;然而,一旦启动,它碰触的世界立刻二维化,只有两个向度了。

 

单论身体,我们有长宽高三维,但作为整体的人,我们则有灵、魂、体的“维度”。伊甸园内,蛇轻言细语,似乎有理无害,导致的,却是人类失去灵性的维度,与上帝隔绝。人之所以感觉生活不过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摇晃”,是否其实是因为灵维失落后的空洞感与难以言喻的乡愁,是忘却的记忆留在心中的怅惘,提醒着:我们曾有极其重大的丧失。

 

现在许多人在找伊甸园的处所,作为考古学的门外汉,我疑惑:是不是要加上灵性的维度,才可能找到上帝曾实实在在行走其中的乐园?

 

▲一方面人正沦陷在数码世界里,被数码异化,在失去灵的纬度后,进一步在魂的纬度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机器人却日渐聪明,渐渐拥有人的情感、思想等“魂”的纬度。它们会将人取而代之吗?会成为人在核武器外最恐怖的外患吗?

 

当今的内扰与外忧

 

母亲在房外呼唤:“小刚,吃饭了!”小刚不答,继续埋头玩手机。他是高中学生,房间非常凌乱,一只苹果半掩在一堆杂物和纸张下,已经熟软到烂。他的父母焦虑而不知所措,因为小刚被诊断出患有重度忧郁症,他们怕自己言行万一不当,加重他的病情。

 

小刚只是i世代(生于1990中期后)的代表之一1。这一代人—未来的主人,与智慧手机一起成长,比他们前三代都更焦虑、抑郁和孤独,心理疾患比例高。据研究,玩电脑和手机两小时以上的孩子,最容易出现心理疾病。但多少孩子每天五小时以上地沉浸在数位世界里,失去了真实的生活?

 

如果说失去灵性的纬度,让人类低维化,那么长时间浸泡在数码世界的大人及小孩,似乎也被数位化了,人之魂(心理)维正被破坏。这是人在结构上遭到攻击的“内扰”。

 

与此同时,技术发展正如火如荼,人工智慧研究已走到第四波,到了全面自动智慧化(如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及小数据环境下的人工智慧。

 

而机器人的确在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比如张小明(Xiaomingbot)—中国大陆“今日头条”使用的机器人写手,从2016年8月到2017年12月末四个月间,共写了两万多篇体育、房产及国际热点新闻报导,昼夜不停,平均一小时七篇稿件,阅读率是16%,与真实记者之文的阅读率一样;但张小明在速度、篇幅灵活度方面极占优势,让“今日头条”的投入成本大为降低。

 

著名的AlphaGo在全胜人类围棋冠军后,却全输给后起之秀AlphaGo Zero—一个懂得深度学习的机器人,三天内以100比0的战绩一举击溃前辈冠军。

 

还有IBM的Watson技术。制作电影《阿凡达》原型的新西兰公司,启用了“数码”员工Rachel。老总每周第一件事是花一小时与她对话,听她的建议,因为美丽的她会告诉他:老大呀,这里在发生什么,那里市场如何,你要注意什么什么了。而且她温婉聪慧,是机器人却不似机器人。假如你是其公司员工,你是否会恐慌?会不会感觉后面追兵不可挡,前面无路无方向?

 

亚马逊推出的Alexa,一个与人朝夕相处的智能机器,能知道你我购物的习惯,帮忙找食谱,也能当你在半夜走动时用“恰似温柔”机械声向你问好。你家有Alexa吗?

 

人们难免疑虑:“机器人是否能通过深度学习能力获得与人同等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是否会独立于人?他们一旦与人类作对,人岂是对手?!”

 

一方面人正沦陷在数码世界里,被数码异化,在失去灵的纬度后,进一步在魂的纬度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机器人却日渐聪明,渐渐拥有人的情感、思想等“魂”的维度。它们会将人取而代之吗?会成为人在核武器外最恐怖的外患吗?

 

我们是否在自掘坟墓?技术该在什么位置?

 

对北韩核武器制约问题在国际政治舞台不断演化的背景下,技术舞台上,有影响力的人物也没有对危机熟视无睹。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2018年1月表示,技术不该被过分使用,所以他不允许自己的侄子使用社交网络。一位前Facebook的一位高管最近说社交媒体“正在破坏社会的运作”,iPhone的发明者之一也表示,苹果和其他科技公司需要做更多的事情来解决这个问题。2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也在倡导有限使用手机等移动平台,他们中有教育者、父母等。这些努力关乎人,尤其是i世代的健康,关乎他们将组建的家庭及后代子孙,因而关乎人类的未来。

 

对于机器人,也有业内人认为我们不必恐慌,虽然引发的问题当起惊醒的作用。据“今日头条”人工智慧实验技术总监李磊,写作机器人目前很难生成深度内容,推理能力及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仍有限,也还不能针对不同读者做到个性化。

 

可这些能带给我们安慰吗?

 

▲敬畏,作为一种与人类历史同样古老的人类情感,直到今天才成为科研的对象,是等待科研探索和发现的“前沿”边疆,可见人类认知在生命奥秘上的滞后。

 

敬畏—科研的“前沿”阵地

 

与人工智慧一样方兴未艾的幸福学,它用扫描大脑等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幸福问题,发现了一个饶有兴趣的“前沿”阵地—敬畏(awe)。

 

加州伯克利大学心理学教授克尔呐(Dacher Keltner),在2003年与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海特(Jonathan Haidt)共同撰写了一篇文章〈靠近敬畏:一种德性、灵性和美学上的情感〉(Approaching awe: a moral, spiritual, and aesthetic emotion),该文常被引用,催化了许多以敬畏为主题的严肃科研项目和成果。

 

敬畏,科学文献的定义是:“当人面对一种宏大、高于自身、超越现有知识结构的存在物时所产生的感受”,这意味着你需要重新理解世界和自身的位置。

 

敬畏,作为一种与人类历史同样古老的人类情感,直到今天才成为科研的对象,是等待科研探索和发现的“前沿”边疆,可见人类认知在生命奥秘上的滞后。可喜的是,它毕竟在进步中。近二十年来,心理学各路英雄各有发现,共同点是,都认为敬畏之情不仅能预防抑郁,增加人的幸福愉悦感;而且还能提高对知识的好奇心,让人真实而深刻地谦卑,并且因此而更健康。新的心理生理学研究还指出,细胞因数(cytokine)的破坏对人的健康是个坏消息,但敬畏感会消除它。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说。但人类认识自己真不容易!人一直在努力自立、撇弃上帝;但绕了一大圈,发现追寻的幸福感,除了不能离开意义,还不能与敬畏之情分割。没了敬畏和终极意义,人的生命就失去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以至于总有“当什么都不缺却觉得缺了什么的感觉。”伊甸园里由蛇之巧舌轻轻发动的“降维攻击”,让人失去灵性的维度。这个维度,被许多人嘲笑,觉得不真实。这也不奇怪,因为五官用于感知实体维度内的东西,它们不能感知失去的灵性的维度。除非神特别为人开启,那个维度就唯有“信”能够抵达,也唯有渴慕和开放的心灵,能够接收到它所发送的讯号波。

 

▲圣经的中的话语日日成为我们的开启。

 

这样的特别开启,圣经有一些记录。比如亚兰王与以色列人争战,围城捉拿支持以色列王的先知以利沙。以利沙的仆人大呼哀哉!以利沙说:“不要惧怕!与我们同在的比与他们同在的更多。”并求神让他能看见。仆人就看见满山有火车火马围绕以利沙。

 

这样的开启现在也还有。前面提到的黑社会头目洪汉义也是因为被施恩,看到地狱和天堂,知道对小弟们真正的义气是把生命的归属告诉他们,从而从黑色老大变成牧师,痛改前非,再世为人。

 

《三体》描述地球的三维文明被降至二维时,若想逃逸,必须在具有光速的宇航艇里,智力、权利、利益、修行、善行都没用。基督说,作为道路、真理、生命,祂是通往神、回归神的唯一途径,看似霸道,可如果祂是唯一“具有光速的宇航艇”呢?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圣经》作为家书,呼唤人与神重新联结,通过接受基督的挽回祭得以回归家园。现在的科学研究,能让人醒悟并回归吗?人们愿意以基督的挽回祭为脱离“降维攻击”的“太空梭”而得救吗?

 

“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祂的手段。”(诗篇19:1)当我们面对自己无法企及的高深、精妙或大美时,心灵的惊讶与震颤,能成为线索和路标,引导我们回归造物主上帝吗?

 

注:
1.         关于i世代,请参看本刊51期慕酥的〈家有i世代?画好三个圆三条线〉

2.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apple-ceo-tim-cook-doesnt-let-nephew-use-social-media-2018-1

 

 

李文屏:旅者—身旅,心旅,灵旅。旅程也是目的。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陆续上网中)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