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宾州文字实务培训营】课程迴响

重享文字盛筵

 

文/林昭玲

 

我对文字工作的兴趣是有来由的。

 

1976年,美国庆祝独立两百周年,我看了三本书,信了主,从此生命改变!亲身体验到文字宣教的莫大果效,那时已兴起参与文字工作的念头。

 

1999年8月参加苏文安老师的第一届文字工作实务营,好喜欢他教的“七每运动”。其中有五项我已在实行:每天尽量过简朴而有规律的生活,几乎每天写灵感笔记,也有好奇心勤跑勤问,并经常阅读好书,也不间断地参加教会主日学。

 

离营后开始抄写好文章,但就是没有投稿。丈夫工作繁重,我又全职工作,家务事还得全包。加上我做事仔细,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哪有余力及心情去写作投稿?

 

想不到,丈夫两年多前心脏病突发去世,我按原计划整修屋龄半百的老房子。去年夏天卖掉房子后,搬至靠近儿子家的宾州兰城(Lancaster)。现在住的社区舒适方便,又有人割草铲雪,生活简单轻省,于是想重新提笔写作,便回来重修苏老师的课。

 

第一天上课时,我便跟老师打个商量:“苏老师,我老了,请您手下留情,不要像十二年前那么逼我们吧!当时为了第二天交卷,常写到三更半夜呢。”

 

苏老师笑着对我说:“你老了,我也老了呀!”

 

果然,现在的实地写作都在课堂上完成,不用再挑灯夜战了。

 

事奉准则

 

事隔十二年,再听苏老师讲课,以前印象深刻的三件事仍然触动我心,引起我的共鸣。

 

第一,文字工作者的灵命最重要。文字人要与神、与人有好的关系,工作才能持久、有果效。生活的顺序应是:生命、生活、工作。这也是为什么苏老师要我们秉持“工人先于工作,作者重于作品,真诚胜于一切”的信念。

 

第二,一车水的故事。这是1990年在加州洛杉矶发生的真实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学到要像救火员一样,听指挥官的命令,不能随便把我们的一车水倒在任何被火燃烧的地方。换句话说,我们要聆听指挥官—神的呼召,把我们的才能和精力用在他差派给我们的事工上,而不能随意挥霍。

 

第三,文字事奉者的祷告不是求神给我们安逸的生活,而是求神使我们更坚强;不求与能力相等的工作,而求与工作相等的能力,这样我们才会倚靠神的恩典来成就他所托付的事。

 

写作诀窍

 

苏老师教我们写作十诀,其中一诀是“Show, not Tell”。课堂上看了一支短片:一对男女舞动和谐美妙,令人陶醉,其实女舞者缺一只手,男舞者缺一只脚,是拿着拐杖在跳舞。这场Show在说:人有缺陷没关系,只要与人同工,各人发挥所长,互相配搭,便能营造出美好的事工。

 

另一诀是“经营细节”,苏老师引用圣经路得记所记载,财主波阿斯一到田里便向他的雇工打招呼,当他看到路得这陌生女子在他田里捡麦穗的时候,便向他的领班打听路得的身分,然后主动关怀照顾路得。

 

之后,每当读到路得记,仿佛看到一位富有的中年男人,虽然有钱有地位,但不骄傲也不放纵,而是温和有礼,满有恩慈。故事中呈现的路得则是一位外籍新娘,丈夫死了,成了寡妇,与同样守寡的婆婆相依为命。婆媳俩贫苦无依,落得媳妇去人家田里拾穗。故事结尾就像童话故事一般,穷苦的路得与富有的波阿斯结为连理,且生了个儿子,“ 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苏老师也用一则土着抽烟的故事来示范文字的巧妙运用。有一个部落信了主,问教皇:“祷告时能不能抽烟?”教皇回答:“不能!”

 

后来,他们竟然看到另一个部落信主的人在祷告时抽烟;原来他们是这样问教皇的:

 

“抽烟时能不能祷告?”教皇回答说:“能!”

 

游记随笔

 

某天上课,苏老师要我们做“眼观四面”的练习。我们去外面逛二十分钟后,回到教室写一篇游记,然后彼此分享。这好像几个画家相偕出外写生,之后互相观赏评析。

 

这实地操练使我们精神一振,课堂也生动活泼起来。班上学员年龄差距很大,文化背景与专业各异,虽然看的景象略同,写出来的东西,每篇都反映出作者独特的兴趣和修养。彼此交换阅读和老师讲评时,我从同学的作品中得到很多乐趣和启发。

 

即刻投稿

 

最后一堂课,苏老师介绍我们可以投稿的刊物以及他为学生看稿的规则,一一说明各刊物的发行对象与宗旨、地址、电邮等等。有北美的、台湾的,也有中国大陆的;有基督教刊物,也有非基督教刊物,甚至网站。他还教我们“提升投稿命中率七诀”。真感谢有这么一个全备的文字训练课程,这次重修,再次提醒我文字工作者灵命的重要,也再次温习了写作的技巧,更催促我要即刻动笔,不要再延迟了。

 

 

作者小档案

林昭玲,来自台湾,为早期留学生。现定居于宾州兰城。平日喜爱理家、阅读、唱圣诗,也爱骑脚踏车及旅行。暇时还帮忙照顾三个孙子,及在教会教儿童主日学。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