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永恒的方舟

从客家历史渊源、文化经济看福音进展

 

文/温英干

 

 

个人身世


我是道地的客家人,在台湾省新竹县横山乡的乡下长大。据统计,该乡客家人口占90%以上,是典型的客家庄。1 那里有我们温姓族人的聚落以及祖坟、祠堂。

 

祠堂名号为「太原堂」,表示我们家族来自山西太原,其实是源自唐朝时代。根据族谱,我们温姓这支从太原南迁到江西赣南,先祖肇基公被派到广东梅州(梅县)为官,举家南迁到梅州定居,为第一世祖。

 

清朝时,客家人也随著闽南人,渡海移民到台湾。嘉庆年间 (1800年前后),我的先祖十七世恭信公与祖婆带著两个儿子,从广东梅县来台谋生,长子名阿兴,次子后来不幸在苗栗失踪,不知何名。阿兴就是族谱所载的十八世祖朝兴公。朝兴公生三个儿子,其后人到新竹乡下发展,立下祖堂于今横山乡乡下,族人就在山边落脚,后代至今已有数百人。从来台先祖恭信公开始,我是第六代。

 

小时候就在大家族中成长,父母亲一辈大都多子多孙。先父先母生有三儿五女,一家十口都靠先父一份小学校长的微薄薪水,艰难度日。有一位与我们来往密切的堂伯父季祯公,与伯母一共生有八男六女(早期另生有两男早殁),而季祯公活到九十二岁才过世,其孙辈内外将近五十位。其他堂伯叔及长房的族兄,与先父年纪相若的,也多长寿,活到八十几岁。

 

在二次战后物质条件及医疗设施缺乏的情况下,一般人的寿命大约只有六十岁,而居住乡间的族人及其他客家乡亲活到八十岁以上的耆老比比皆是,是很有意思的现象。2


客家源流

 

从以上背景所述,可知客家人源自中国大陆的中原汉族。汉族始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之后,居住在华北及华中一带,以汉朝为名,称为汉族,以别于其他外族等「夷狄」之邦。汉末晋初,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异族(五胡)时时入侵,汉人无可奈何,相继南迁,逐渐形成客族。

 

西晋末期,五胡乱华,西元317年晋愍帝被杀,士族王导、王敦等,扶植晋朝远房宗室司马睿,从洛阳迁都至建康(今南京)登基,是为晋元帝,历时五十二年的西晋灭亡,东晋开始。当时一大批皇亲贵族、文武百官及士绅名门纷纷向江南迁移,什至远到还是蛮荒之地的福建、广东。这一批移民就是客家人的祖先,当时各地区来的移民各自在家门标示故乡名称,从河南潁川来的,就是潁川堂;从陇西来的,就是陇西堂;我们温氏来自山西太原,就是太原堂。

 

不过学者考證,晋元帝时(327年)曾因当时南迁者失掉户籍成为流民,因而下诏使流民有客籍,称为给客制度。这时候的客籍人士也包括现在福建及台湾的闽南人。3 唐朝末年黄巢之乱,蹂躏各地,当时居住在江西一带的居民,又向东南迁移,至福建宁化。宋朝时辽金入侵,江淮居民又纷纷南迁到广东、福建。

 

当地政府为分别原先居住的畲族与迁来的汉族,将前者列为主籍,而外来的汉人称为客籍。这种主客之分,就是现今客家名称的来源。4 明朝流寇之乱,又引起另一移民潮。可以说,东晋南迁是客家人的起源,宋、明时期再迁则为客家族群形成的主要时期。

 

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客家人在广东地区因为人口增加,生活不易,又开始向东南亚及台湾迁移,什至到海外的美洲、欧洲及非洲。迁移到台湾的大多随闽南人之后。由于闽南人来台较早,占有平地,客家人因而多半住到山区,特别在桃园、新竹、苗栗一带,之后又攀山越岭,抵达了花莲、台东。由于客家人属于弱势族群,又聚集而居,因此表现较为团结。也因客家人多居住于山区或交通不便之处,可以保留中原语言及风俗,形成客家人特有文化。

 

在台湾,过去客家人与其他族群,特别是闽南人很少往来,也不太通婚。如果客家男人娶闽南人为妻,左邻右舍都会投以奇异并鄙视的眼光。战后随著大量所谓外省人随国民政府迁来台湾,经过教育普及、经济发展、出外就业而将各方族群融合在一起,彼此通婚日渐普遍,族群之间的分际越来越淡薄。因此政府早已于多年前废除籍贯制度,要统计谁是客家、谁是闽南或外省人就比较困难,特别是都会区。但居住客家庄的多数乡亲仍然保持许多传统习惯,例如,祭祖扫墓就是客家族群一年一度的盛事。


客家人的文化特质


综合本人从客庄长大的经验以及各家说法,客家人的社会、文化、精神特质大致可归纳为以下数项:5

 

一、刻苦耐劳:客家人经常颠沛流离,落籍他乡后,要肯吃苦耐劳,才能生存。因此不论男女,都需勤劳操作。

 

二、冒险进取:客家人迁居他乡,最后落户山区或乡间,养成冒险犯难的精神、坚忍不拔的品格,以及遇事百折不挠的个性。有客家血统的名人辈出,遍佈军政、文教及工商业界。6 客家人很会做生意,在南洋一带许多大企业家都是客家人。7 客家人在外谋生,人丁单薄,因而养成重义气、愿意帮忙朋友的精神。

 

三、俭樸质直:由于生活困难,养成客家人俭樸的风气。从小父母便教导:绝不可浪费资源,因此食不可剩饭,衣破可再补,有衣有食就已知足。特别是妇女节俭,有时成了小气。但待客豪爽,为了面子,出手还是很大方。

 

四、尊重妇德:客家妇女刻苦勤劳。早期因为许多男人到外地谋生,留下妇女在家养育小孩,还得下田工作。宋朝直至民初,妇女缠足之风什盛,只有客家妇女不缠足,因为要下田工作(我的外婆在临盆时才从田间走回家生产)。客家妇女在家地位很高,也是因为她们常需独挑大樑。有网路文章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恶劣的山区环境以及沉重的封建枷锁,使客家妇女成为迥异于汉民族各系的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她们凭藉一双『天足』,从唐宋到明清,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赣南闽西到粤北岭东,从黄沙古道到山路田埂,无处不是她们艰辛的脚印。她们用涓滴的乳汁哺育著这个多难的民系,她们用勤劳、樸实和智慧延续著千年不衰的客家文明。」8 这段描述的确说出客家妇女坚忍不拔的性格。我所认识的客家妇女,从长辈到自己的妻子及周遭客家亲友,都看出这种遗传的性格。

 

五、团结自守:客家人开垦山地,必须合群奋鬥,互相帮忙。还得团结一致以抗外侮。由于团结,家族制度也强调孝顺父母及敬拜祖先。他们固守风俗,不与其他族群来往,因此也养成自以为是及刚愎自用的心态。9

 

六、自重自尊:客家本源于中原贵族,由于南迁为客,因此和其他族群来往时,养成较强的自尊心。由于过度自尊,也会成为过度自负。而客家人遇事不退缩、重义气、重然诺,因此有「硬颈客家人」之说。

 

七、文风鼎盛:客家人几世纪以来中原士族南迁,因此在大陆的客家人聚集的城市如广东梅州,自古文风很盛,文人辈出。但移民到台湾的,大都为生活所迫,离乡背井,多为务农;到东南亚的则较多从商。在台湾的客家人,也许传统上以士人为首,惟有读书高,因此对读书人相当重视。例如我们这支一直在乡下务农,晚清及日据时代,读书人不多,如有考取师範或大学的,极受族人尊重。在台湾,由于客家人出身较为辛苦,因此早期选择读公费师範学校的很多。如果读了大学,很多客家人喜欢报考公家机构,因此据说台湾的公务员中,客家人比例很高,只是未有正式统计。


客家人的金钱观

 

客家人知道维生不易,除刻苦耐劳外,也衍生不少处理财务的原则,表现在客家谚语上。10

 

一、不欠债:忍嘴不欠债;欠字压人头,债字受人责;多赊成债,久债难挨;债多人不愁,蚤多皮不癢(讽谕欠债者不还钱的心态)。

 

二、不借钱:借钱时桃园三结义,还钱时刘备借荆州;要人出钱,恰似戽斗水上天;人求我三春风,我求人六月雪;朋友不谈钱,谈钱多牵连。

 

三、不赌博:有钱赌博,无钱做(著,衣服);输钱皆因赢钱起;家有三桌赌,胜过做知府(讽谕赌博者之沉迷及不可自拔)。

 

四、不浪费︰赚钱如针头挑刺,使钱像大水冲砂;冤枉钱,水流田,血汗钱,万万年。

 

这些理财原则虽然源自儒家思想,却与圣经原则相似。例如不可欠债,「富户管辖穷人;欠债的是债主的僕人。」(箴言22:7)要努力工作,「做工懈怠的,与浪费人为弟兄。」(箴言18:9)圣经虽然没有提到赌博,但赌博的基本原因是贪财,而「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书6:10)

 

福音失落族群


综上所述,客家人虽然源远流长,也往往引以为豪,但客家人在主里竟是失落的族群!以台湾地区1975年的统计而言,基督徒人数只占当时1300多万总人口的0.3%(约5千人),低于福佬人的1.4%(13万7千);而所谓新住民(旧指外省人)占10.1%(13万3千),原住民则高达33.3%(10万5千)。11

 

有人认为客家基督徒比例低是因为客家人强调拜祖先是最重要的事,因此对福音有所抗拒,成为传福音的硬土。但同样在台湾的闽南人(福佬)对祭祖也很重视,他们信主的比例则比客家人高很多。原住民对祖先的精灵崇拜也很盛行,却是信主最多的族群。

 

其实,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客家人一直没受到海外宣教士的注意。在清朝及日据时代,宣教士比较注重原住民之间的宣教工作,其次是闽南人,而对居于其间的客家庄却鲜有宣教士进驻。圣经说得很好,「然而,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未曾听见祂,怎能信祂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罗马书10︰14)没有人传道给他们听,他们就不会认识耶稣。12


近几十年来,台湾教会向客家人传福音的情况已大幅改善。客家福音协会于1978年成立后,积极在客家庄从事福音工作,并于2005年提出十年倍增计画,希望在2014年之间,客家信徒及教会数都能够倍增。目前检讨成效,虽然只达目标的一半,也比以前好多了。同时针对客家人重视祭拜祖宗的文化,客家福音协会也依照圣经原则提出可行的纪念祖先及主持丧礼的仪式供客家基督徒参考,对传福音是一种突破。13

 

客家人需要福音。我们应该从周遭的亲友开始,为他们得救祷告,常向他们作见證、传福音。神爱世人,必要使客家人的灵魂得救,活出丰盛的生命。我以生为客家人为荣,也希望我最爱的亲人、友人能认识神,信主得救。神很恩待我们,我和妻子是双方家族最早信主的,经过多年的祷告与见證,双方家人皆已多数信主,包括父母及多数兄弟姊妹。我们会继续祷告,盼望还没信主的家人与族人都能早日得救。

 

「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使徒行传16:31)



1. 引自基督教客家福音协会,《为主赢得客家—代祷手册》,2007年1月,31页。
2. 以上有关资料,有关温姓源流参见温姓大族谱编辑委员会编,《温姓大族谱》,1995年4月,台湾;有关作者的家世,参见温英干编,《温姓十七世祖恭信公来台祖来台始末》,2002年3月未出版,只印发供家族使用。
3. 或称福佬、河洛、鹤佬;客家人对闽南人的称呼发音较类似「学老」,真正字义不详,参见维基百科「闽南语系」条,http://zh.wikipedia.org/wiki/鹤佬人。
4. 陈运栋,《客家人》,联亚出版社,1978年,6-13页。
5. 参见夏忠坚,《隐藏的一群—台湾客庄和客庄教会》,教会更新研究发展中心及客家宣教中心印行,1983(?)年, 9-12页;陈运栋前引书,378-38页。
6. 参见客家大百科,客家人物,http://www.hakkasky.cc/wiki/catnavi-catinfo-5.html 及http://zh.wikipedia.org/wiki/台湾著名客家人列表。
7. 参见2009年广东梅州「世界客商大会」网页: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20b56e0100co4d.html
8. 「客家妇女在客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参见网页:http://city.xizi.com/h/200908/33275.shtml
9. 上述客家大百科网页,客家女,参见网页:http://www.hakkasky.cc/wiki/doc-view-833.html
10. 参考陈运栋前著, 197-198页。
11. 转引自曾政忠、邱善雄、温永生、吴瑞诚:《客家宣教新浪潮—在所定的日子,达到倍加》,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 30页。目前台湾行政院客家委员会以广义(祖先为客家人)及狭义(祖父母是客家人)做抽样调查统计,得到广义608万,占总人口26.9%,狭义508.8万,占22.5%。(资料来源http://homepage.ntu.edu.tw/~psc/pop_news9311/111101.htm)以狭义客家人口五百万推算,约占两千三百万总人口的22.5%,如果基督徒比例不变,则客家基督徒只有约一万五千人。
12. 同上引书, 30-31页。
13. 参见前引书,及《基督教客家福音协会三十週年纪念特刊,1978-2008》中相关文章,参见网页:www.chea.org.tw

 

 

作者小档案
温英干,台湾元智大学特聘教授及国立东华大学荣誉教授,曾担任台湾客家福音协会委员。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陆续上网中)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