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期神国邻舍-社区 Kingdom Neighbors

浑小子变大汉子

从约翰马可看建造年轻一代

 

文╱黄云英

 

▲如何在家里和教会培育年轻一代,成为基督国度里的精兵?

 

培养和成全

 

七岁的孩子说:「我长大了要当医生!」妈妈听了很高兴。他接着说:「我要到非洲作宣教士,给那边的穷人看病!」妈妈的喜乐立刻变忧愁了。

 

孩子这么说,你会如何回应?培养和成全,或是对宣教戒备森严,让他死了这条心?

 

家庭辅导一般专注在「用一生治愈童年」;从小给孩子使命感和方向感,即可「用童年治愈一生」。培养年轻一代时,如何为他们「开创格局」,而非在将来「收拾残局」?

 

我们来看看圣经中的一个浑小子如何变成大汉子。

 

马可福音作者约翰马可,据考证他从小成长的家,就是五旬节前120名门徒聚集祷告的楼房,后被称为「马可楼」。也有学者认为耶稣最后晚餐的地方,也属马可父母亲所有。他算是富二代,成长在经济、属灵环境都优渥的家庭。他胆子小,或可说机灵;耶稣被捉拿时,他光着身子逃跑了。

 

长大后有心事奉,跟着保罗和巴拿巴去安提阿教会,也随着他们踏上第一次宣教旅途。第一站居比路(塞浦路斯)的福音效果有限,遇到很大的属灵争战。离开那里,坐船到了别加,要继续走艰难危险的山路,前往彼西底安提阿。此时团队的领导从巴拿巴变成保罗;领导风格从温和鼓励到刚强驱动。马可没法吃苦,就打道回府。这是否意味他的人生目的和意义就此打住?

 

属灵长辈的辅导和带领

 

这个胆小、怕吃苦的富二代,如何成为福音书作者,且是初代教会领袖的得力同工?他的家庭环境得天独厚,常有信徒和属灵领袖聚集,让他得以扩张视野。初代家教会老、中、青、少世代相交和传承,以致他有保罗如师、彼得如父、巴拿巴如兄。他们的带领、包容、扶持,是他灵命成长的最佳养分。

 

首先来看保罗。他不计生死、困难、被人排斥;把万事当粪土,看基督为至宝;只要是对的事,不惜得罪权威,当面指责、纠正。相信他的使命感和价值观,及他为主无保留的刚强和牺牲,深深影响跟随他服事的马可。

 

彼得开启跨文化宣教新页,热情冲动,说话做事欠考虑,曾三次不认主。遇见了复活主后生命翻转,从此讲道、宣教、带领教会,都大有能力。相信他影响马可,拓宽灵命视野,扩大事奉格局。

 

保罗对马可在第一次宣教途中逃离,非常介意。「劝慰子」巴拿巴不离不弃,不惜与保罗分道扬镳,放下回访第一次宣教之旅所结的果子,专心向马可一人「宣教」,为要重建年轻人。

 

对于家庭、教会里的年轻人,要允许他们有犯错回头的机会,帮助他们笑看自己和他人的错误,在失败中找到重建的动力。提携、训练、成全年轻一代,且提供事奉平台。人才需要挖掘,也需要培养。事奉的传承,需要从言教、身教,传递使命和价值观,也需要在恩典中等候和培育。

 

浑小子改头换面

 

罗马帝国辖下的基督徒信心受到严峻考验,马可仍陪同彼得待在罗马。当初落荒逃跑的少年人,如今不畏危险,毅然留在罗马。

 

保罗于罗马初次被囚时,马可和保罗在一起;保罗再次被囚,要提摩太来罗马时,将马可带来,认为马可对传道事工有益。之前的宣教逃兵,如今成了神国精兵,提醒我们要给年轻人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同工之间不怕发生争执、误会,最怕不能彼此包容、饶恕、和好。当初保罗因反对马可加入第二次宣教,和巴拿巴大吵一架,之后对改变了的马可接纳成全,一起兴旺福音。

 

服事中难免产生不同意见,却非定要敌对。同工间活出自己宣讲的福音,彼此认错、改过,请求饶恕,以恩慈相待,才能成为更有力的见证。

 

长大成熟的马可以希腊文写下接地气的马可福音,翻译多数犹太人使用的亚兰语,解释犹太人的习俗,使外邦人能读懂。他后来往埃及宣教,后世称之为「宣教的马可」(Mark the Evangelist),在亚历山大城建立了第一间教会,公元68年于此殉道。福音在埃及迅速传播,信徒大量增加,亚历山大教会一跃成为早期基督教五大教会之一。在教父时代,亚历山大教会出现许多杰出的神学家。今天埃及的科普特人(Copts),是中东和北非最大的基督徒人口,是该地区最大的少数宗教群体,约占埃及人口的10-15%。

 

谁能想到第一次宣教之旅都没能完成的马可,能在宣教史上留下如此荣耀的一页?!对于身边未成气候的年轻同工,我们又如何调整自己的眼光,看见他们的属灵潜力,容许他们从锻链中培养品格?

 

▲福音书作者约翰马可,在属灵长辈的陪伴、提携、建造下,成为神国大汉子。图为16世纪荷兰画家Frans Hals《四位传道者》(The Four Evangelists)中的马可画像。

 

刻意培育基督精兵

 

培养孩子和年轻同工品格时,要教导驯良如鸽般的「温良恭俭让」,也要教导灵巧如蛇,在面对信仰、文化、价值观挑战时,知战、能战、敢战。如何喂养、牧养儿女和属灵后辈,成为有使命感的战斗群体,名符其实的基督精兵?

 

要省察是否给予他们过高或错误的期盼。期待年轻人「成才」,先要在基督里成为健康的人,才能在有成就时荣神、益人、益己。先成「人」再成「才」;「人」不对,又如何为神一展长「才」?

 

近来15-24岁自杀率逐年攀升,30岁以下服用抗忧郁药物的人也逐年增加。人手一机(智慧型手机)的世代,在虚拟社交圈过早经历复杂的人际关系,当自我认同出现问题,却得不到实际帮助,处理挫折和情绪的能力就大幅下降。家庭和教会需要营造属灵的大哥哥与小弟弟,大姊姊与小妹妹互动的安全环境,刻不容缓。

 

家长和属灵长辈如何对待年轻人,是过度宠溺,以致让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或让他们从小事学习忠心,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大人常以爱为名义,让孩子成为家庭和教会的「王」,覆蔽犯错结果,以致他们没有是非观念。或者家庭和教会应以适当的界限和奖惩,让他们学习认错,得到饶恕,经历再一次机会的恩典。

 

无论在本地或到远处,对同文化或异文化宣教,都需要主动与人交往,建立友谊。这需要刻意培养、训练。何不带着年轻人从社区服务或短宣义卖筹款开始,筹划、预备、宣传?在大太阳下叫卖,汗水换得的,不仅是宝贵的经验,更是创意、沟通、毅力、与人互动、为他人设想,培养他们拥有领袖的能力和品格。

 

约翰马可从在意自己,到能爱与自己完全不一样的「邻舍」,是因为属灵长辈投注生命建造他,让他在基督里成长。之后以写作之才服事神、祝福人,成为基督精兵。

 

上战场前要经过严格训练;父母和属灵长辈是孩子人生战场的教练。不只教导如何达标,也要培养抗压和面对艰难的沉着、失败了再爬起来的韧力、在恐惧中面对强敌的勇气。

 

我十岁时受同学霸凌,父亲要我自己面对问题。他花了一个月时间,教我「握紧拳头,打向鼻头」。同学又来欺负我时,本来不自觉地要在惊慌中逃走,想起父亲的话,便勇敢地握紧拳头,打向他的鼻头。他流露惊慌的眼神,从此再也不敢欺负我。这个经验教导我,一生都可勇敢面对、克服强敌和困难。

 

我的两个小孩在非洲长大,他们的「学校」是我们整个事奉的生活圈、社交圈、事工圈,和 Rift Valley Academy(RVA)教育圈。他们浸润在非正式学习的大环境中,跟着父母学习:当地语言;察言观色建立人际关系;购物时议价的谈判技巧;事工受拦阻或逼迫时,团队更加同心合意;在失败中以鼓励代替怪罪;被赶出当地、事工归零时,重新出发。

 

RVA 是专为宣教士子女设立的寄宿学校。为储备未来的运动人才和培养坚毅的品格,校方刻意举办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橄榄球对抗赛。小学生体能技术都不如初中生,但就是要训练他们在屡战屡败中,操练团队意志力和向心力,培养默契,了解成全队友就是成全自己。

 

这样的训练是为了让他们在面对宣教工场的挑战时不放弃,组建互信互赖的团队。这也帮助他们返回原居地上大学时,在世俗、竞争的环境中,融入生活圈、社交圈,甚至成为社团骨干。有人称宣教士子弟为文化变色龙,他们在职场上有自信,能表达,在多元环境中懂得团队协作。相信这样的年轻世代能为主发挥影响力。

 

我们不只要教年轻人正确答案,也要教如何解决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以敏锐眼光分辨真相,以理性思考形成看法,以温柔坚定的言语表达立场。如同圣经真理,不仅学习知识,更要以真理塑造品格,借态度、言语、行动活出来。

 

环顾生活周遭,谁是约翰马可,需要你我投注生命陪伴、建造?或许是自己的孩子,或许是教会里的年轻一代。无论这些浑小子现在看来如何懵懂、怯懦,相信靠着主耶稣复活的大能、恩慈的救赎,都能长成大汉子,作基督国度里的精兵。

 

▲让年轻一代在生活中事奉,在多元环境中学习团队协作。图为作者的一双子女,以父母事奉的生活圈、社交圈、事工圈、教育圈为「学校」。(供图:黄云英)

 

 

黄云英,毕业于美国加州海外神学院。曾与夫婿黄成培牧师(左)在北美牧会,全家曾在非洲肯亚宣教十年,任教于当地神学院,培育牧者及牧养肯亚人教会。现任非洲内地会宣教动员者,致力于宣教动员和宣教士的养成与辅导。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陆续上网中)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