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散的宴席

 

文/麦小莹

 

 

人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有一宴自四千多年前就开始了,至今尚未结束⋯⋯

 

在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地,年迈的亚伯拉罕住在幔利橡树旁的帐棚里,有一天,他以诚心接待了三位远客,因而得到两个消息。一是老妻将在明年为他生位儿子,其次是侄儿所住的城即将毁灭,因为城中充满了罪恶。亚伯拉罕虽为将要得子而高兴,但也没忘记为侄儿的性命求情。这远客其实是神的使者,所说的两件事后来都应验了,亚伯拉罕不但有了后裔,侄儿的性命也保住了(创十八章)。亚伯拉罕的心如金石,深深感动了上帝,便赐他双份的礼物。就是自己得福,别人也因他得福。这祝福来自一场宴席,以至于后人流传,诚心接待客人的,等于不知不觉地接待了天使。

 

这以后,除了接待,《圣经》提到的宴席还有多重的意义。

 

重逢

 

也是感恩,就如约瑟为久别重逢的兄弟摆设宴席(创四十三章)。这十二位兄弟经过十数年的离乱,异乡再见面时除了惊愕称名、追忆儿时的容貌,还有道不尽的沧海,什至悔恨的事。约瑟尤其喜泪交织,但他在一片悲欢唏嘘声中,不忘记为家人安排迁移,帮助他们搬离那已闹了几年的饑荒之地。

 

约瑟这么做不只因为他有能力,主要原因在他有心。人生本来多漂泊,能再见面十分不易,谁也不希望此次别后又是秋山几重、白云无尽。何况血浓于水,虽然约瑟当年是被兄长联合出卖,而被迫流离异乡,但是他早就原谅了他们。

 

或者说,与家人重逢,是约瑟的一个盼望,但不是他人生的最终目标。因为他已明白,若没有原谅的心,再多的相聚只会增加痛苦与矛盾。上帝就在约瑟学好原谅的功课之后,安排他和兄弟们重逢。

 

从约瑟处理重聚的种种细节看得出他是位智慧人,也是懂得感恩的人。因为他始终相信人生无论怎样发展,都在上帝的保守、带领下。约瑟是位活在上帝旨意中的人,他的智慧和能力就自然而然地从上帝而来。

 

共享

 

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藉献祭向上帝表示感恩,祭物虽然献给神,但神允许部份的祭肉留给祭司作赏赐,平安祭更可以让大伙一起享用(利未记七章)。在这种情况下,献祭的人们认为祭物一旦献上就属于神了,所以,吃祭物时会感到心中充满了上帝。也就如耶稣所说:「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约翰福音六56)

 

在以色列人的观念中,血代表生命,血属于上帝。耶稣的意思是,把我的人生经历放进你的心思,当你在人生旅途中受挫失败、灰心绝望时,记得我曾和你有类同的经历,我也会和你共同奋鬥。

 

所以,当人心接纳耶稣的同时,也等于进到祂里面,吸取祂的生命特质,就是恩慈和公义。人若得到这种生命力,在经历各样的挑战之后仍然有爱和盼望,好像被上帝的生命不断更新一样。

 

这种代赎,表示耶稣用祂自己来恢复我们的生命力。祂的门徒不但理解这意义,也愿意每逢节庆擘饼、分杯,从此,藉著饼和杯中的汁来记念耶稣为世人的捨身和立约。

 

送别

 

中国古人的离诗多伤感,唐朝诗人杜牧曾说:「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因为今夜别后,好友就像一枝孤零的蓬草,飘泊万里之外,从此仰首看浮云、侧身望晚霞,都有股千言难託、馀辉枉留的情怀,所以,诗人宁愿强忍满腹的离愁,用蜡烛比拟自己,以无情淡化多情,实因不愿亏负这段和知音相聚的珍贵时刻。

 

耶稣是门徒的知音,他在最后晚餐里的离别叮咛也令门徒忧愁,多马不是说:「主啊,我们不知到你往哪里去,怎么知道那条路呢?」(约十四5)彼得也说:「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路二十二33)

 

耶稣虽然不捨,但是知道将要去的地方是个安定、和平的美地,祂也要在那里为朋友们预留坐席,所以祂说:「我去,是为你们预备住处。」

 

这是大胆的应许,应许人的生命有个再创造的奇迹;这话也是一个真实的保证,保证人与神关系的延续。千百年来,已有人證明看过这奇迹,也有数以万计的人与亲友面临生离死别,凭此保证得著安慰、希望,得以坚强而乐观地走完人生的旅程。

 

对一个预知未来的人,分离虽然痛苦,但也是个彼此等候、互相代祷以及磨练成长的时机。这样的饯行可以说是未来的接风前奏。

 

机会

 

《圣经》新约记述最后晚餐的情景时,四卷福音书都提到犹大将要卖主的事,这和耶稣将被钉抓、被钉的发展都有连贯,作者也暗示耶稣等候犹大知错悔改。其实,耶稣在这个时候也给其他的门徒一个信息,就是「学我的样式,爱你的仇敌」。

 

怎样爱才算爱仇敌?使徒保罗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哥林多前书十三4)与人相处如果光有忍耐,没有恩慈,会使人感到冷漠、呆滞;虽然蛮有恩慈,却缺少耐心是随心所欲的爱,俗话叫「惯」,两者缺一都不能算是真爱。有耐心的爱,是向对方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相信对方须要时间领悟、调整;有恩慈的爱就是捨己,既然捨己,就不计较对方会不会再伤害你。所以,爱仇敌就是完全接纳对方,包括他的缺点,并且坦诚对待,等候对方悔改,就像约瑟对待兄长、耶稣对待犹大一般。

 

耶稣知道这是极不容易学会的功课,今夜晚餐之后,门徒就要独当各样的挑战,这需要超然的能力与信心去对付。所以耶稣以身作则,从彼此洗脚到爱仇敌,实践得清楚彻底,祂要求门徒从最难的功课开始,也说明了服事的原则,就是先负轭,才能犁田。要先爱世人,才能把福音传进世界。所以,「爱你的仇敌」是个命令,也是要求,更是最后晚餐的主要意义。

 

当耶稣提到犹大说:「这人不生在世上倒好。」这话不是指犹大卖主成功而言,因为自从亚当犯罪以来,魔鬼始终没有放弃破坏神救世人的计划,犹大把耶稣交在别人的手中,只是中了魔鬼的圈套,并不是犹大成功。耶稣这句话的意思是,犹大为了三十银元出卖了神的儿子,等于亵渎了神;他将要成为世代引以为喻的坏榜样,被举世唾弃,这样的下场,还不如没有活过。这话是对犹大未来的声誉而发的感叹。

 

所以,宴席也可能是某些人生命里程的新机,就像约瑟的兄弟们,他们在这场宴席中终于明白神有拣选的主权,从此完全尊重约瑟。耶稣的门徒们经历了最后的晚餐,终于彻底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是基督,甘愿降卑为人赎罪,门徒们从此不再为服事的地位争大小,并且甘心互相扶持。(彼前三22 、彼后三15)

 

传承

 

在现今忙录的时代,凡事讲求效率、速成,时间比什么都珍贵,一般人觉得赴宴不但要花时间,也是一种人情的负担。除非能在宴席里进行某种交易、政见或交换一些资讯、技能,花点这样的时间还算值得。

 

但对基督徒来讲,宴席的目的是表明上帝与人的爱,就如最初亚伯拉罕开始的宴席,他在没有财物、权势的利害关系下设宴,就是一种奉献。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什至家园,以求宾主的互动能达到交流、记念和共享的功能。所以,基督徒的圈子里总有吃不完的爱筵。

 

想当年亚伯拉罕夫妇以饼、奶油和小牛肉来招待客人,虽然只有三样,但却是当时上好的食物。因为牛羊牲畜是遊牧民族唯一的资产,牛犊更是珍贵;金粉经过加工或是交易而得,也算精品。当然,最可贵的还是他待客的至诚至情。

 

今天因为交通、资讯的发达,聚餐的人比以前多,物质也丰富了。面对著满汉全席似的大餐,週旋在万般人丛之中,难免欢喜振奋,欢乐之馀不要忘了这是个进行多向交流的场合,有时欢笑,也有时默念;可以谈大事,也说小节。或者说,人堆里你看得到良善,也分得出是非;你感受得到爱,也埋伏著挑战;你寻找上帝,也要逃避魔鬼。

 

置身在这世界的缩影里,我们仍然找得到先圣的坐席,捕捉得出先贤的身影。

 

当认识位新朋友、与人谈到艰涩的话题时,我们可以在亚伯拉罕的树荫下,捡拾金苹果落入银网里的智慧。若有人冒犯了你,只要调出约瑟的心律,再大的震波、矛盾都会被溶化。送别亲友时,别忘了祷告好比鞋带,恒常代祷就如同系好他平安鞋上的鞋带,祝福彼此分头续走天路。与人共享佳餚时,求神赐我们有门徒般的味蕾,仔细品味出人的常情、神的恩情。若有人要显高,你乾脆缩小自己,做个神眼中的瞳仁,活出上帝的慈辉,散发宴席的多彩涵意。

 

这样,人就在爱筵中看见了基督,又将在基督里欢欣设宴,代代相传,直到如今。

 

 

作者小档案
麦小莹,任职商务经理,兼教育与编辑。居家新泽西州,与夫共育三子。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陆续上网中)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