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华人教会发展沿革看未来十年的挑战

专访海外校园总干事苏文峰牧师

 

采访/余国亮、张陵兮

 

 

基督使者协会主办的首届美西华人差传大会在2011年12月27至30日于加州圣地亚哥举行。海外校园总干事苏文峰牧师应邀在该次大会中作了一篇题为“时代、使命、前瞻”的演讲。虽然当日与会者多达一千四百多人,但相信广大《神国》杂志读者会对美国华人教会的发展回顾和未来挑战的课题一定很关心,因此特地访问了苏牧师,聆听他语重心长的分享。

 

问:说到美国华人教会发展沿革之前,请您先为我们简述差传事工的历史。

 

答:任何关心教会发展的人都不能否认,其实差传事工最早是从初代教会开始。自从教会在五旬节成立后,立刻向外传福音,刚开始是个人工作,如腓利到撒马利亚,彼得和约翰到该撒利亚。在使徒行传十三章,我们读到安提阿的教会差派保罗和巴拿巴到外地传福音。他们本来是在亚细亚一带宣教,后来保罗听见马其顿的呼声,便来到欧州的希腊半岛传扬福音。

 

使徒行传十五章记载教会的领袖齐聚一堂,举行耶路撒冷大会。这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自此奠定了教会发展的里程碑。经过充分的辩论与商议后,他们决定顺服圣灵的带领,同意外邦人不需接受割礼,只要认罪悔改、接受耶稣为救主,就可以因信称义而成为基督徒。当时他们已经有一个重要的共识,就是众教会要共同承担向外邦人传福音的责任。

 

问:那么到了近代,差传事工又是如何受到教会重视的呢?

 

答:十八世纪英国因工业革命成为强国,道德堕落、酒吧林立、贫富不均等弊端也相应而生。约翰‧卫斯理和同工看到时代的挑战,便承担起时代使命,提倡圣洁会社,为普罗大众、农民、妇女争取应得的权益。

 

那时教会复兴,充满宣教的热忱。他们走出教堂,向社会大众广传福音,甚至矿工、女工等低下阶层也不例外。他们关心社会议题,例如,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致力解放黑奴。

 

威廉克里(William Carney)一生以组织差会、差派宣教为目标。他于1793年到印度,被称为“近代宣教之父”。从他身上,我们看到英国信徒如何负起宣教使命。

 

到十九世纪,美国有两次灵性的大觉醒。大学生发起自愿海外宣教运动SVMFM(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 for Foreign Missions)。在一次祷告会后,一百人立志献身海外宣教,并签下普林斯顿宣言:“若神许可,我甘愿奉派到世界未闻福音之处作宣教士。”当时的宣教口号是:“我们要在这一代,把福音传遍世界!”参与宣教运动的学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到中国。

 

在1860年满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后,外国宣教士可以来华宣教。这群年轻宣教士在1877、1890和1907年先后举行三次在华宣教士大会(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分别探讨不同差会在中国不同地方宣教的合作策略。1890年,会议通过了成立三个委员会翻译圣经的决议,结果在1919年出版了和合本圣经,对华人教会的建立产生莫大的影响。

 

在二十世纪,第三世界的国家寻求独立,他们的教会也逐渐从西方宣教士的领导转移到当地人的身上。非洲、南美洲、中美洲和亚洲的教会兴起,承担他们的宣教使命,展开三次的洛桑世界福音宣教大会—1974年在瑞士的洛桑;1989年在菲律宾的马尼拉;2010年在南非的开普顿。会议主张教会回归圣经,负起关怀社会的责任。受洛桑会议的影响,举足轻重的世界华人福音会议于焉展开。

 

▲2010年第三届洛桑会议在非洲开普顿隆重豋场。


1976年第一届华福会议在香港举行。此后每五年举行一次,在中国、印尼、韩国、菲律宾等亚州国家展开宣教工作。我惊讶地发现,非洲国家的基督徒比例高达40%、50%和60%。南非洲圣经公会的总干事对我说,如果包括天主教徒,非洲信徒的比例甚至高达80%。在每个时代,神都兴起教会福音机构和信徒勇敢迎向那个时代的挑战,承担起宣教的使命。

 

▲自1976年起,每五年举办一次的世界华人福音会议及专题性会议。图为2011年文宣。

 

问:请略述美国华人教会的发展?

 

答:美国华人教会可说是由1950年代开始,在纽约河边教会(Riverside Church)协助下,中国留美学生开始成立中华基督徒团契,由许牧世及谭天钧夫妇带领。其后,以留学生为主的华人查经班如雨后春笋般设立,几乎每一间北美大学都有华人查经班,这是很特殊的现象。就像1958年在明尼苏达州的双城基督徒团契,后来也发展为华人教会,会牧是黄存望。

 

▲1950年美国第一个华人查经班成立:纽约中国基督徒团契。图为团契的带领者许牧世、谭天钧伉俪。


1960年代,费城查经班造就许多当地留学生,在这批爱主的人中,赵天恩、韩伟、陈济民、林慈信及周功和等人,后来纷纷成为教会的领袖。加拿大于1960年在小麦产地的Winnipeg开始华人基督徒团契,Winnipeg的冬令会造就了不少基督徒领袖,像是蔡元云、罗曼华、梁斐生皆出于此。当时的教会一般只关心教会的建立,并集中注意力在“教会自立自传”的目标上。

 

▲1945年中国各大学基督徒学生夏令灵修会,边云波、滕近辉、陈终道、焦源廉……等宣教前辈皆在其中。

 图为1945年与会人士合影。


早在1943年,中美两国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合作,美国国会终于取消了自1882年以来长久的排华法案。其实华人教会受美国国会通过的1965移民法案的影响最大,是这项移民法案使许多来自台湾、香港、新加坡的专业基督徒在美国可以获得居留权,开始成家立业、落地生根,也因为有了中流砥柱和稳定的同工,奠定了教会成长及未来宣教的基础。由于留学生落地生根,父母移民,针对留学生家眷及孩子的需要。自1970年后,查经班逐渐转型,从以专业人士为主体渐渐转为老中少三代同堂的全方位教会。例如:1968年圣荷西州立大学的五人查经班,到1971年成为山景城基督徒会堂。1970年代若歌大学的查经班开始时只有二十人,1979年成立教会至今,若歌教会的会友已经超过二千五百人。

 

华人一向被看为一盘散沙,但华人教会就很不一样。他们非常团结,有爱心,热心助人,在华人社团中留下美好见证。

 

▲1980年代,美国华人教会开始生根建造(建立信仰共识、教会体制、同工装备、购建教堂),一起迎接复兴新浪潮。


1980年代,华人教会开始生根建造。第一要建造的是信仰的共识、教会的体制等。以前由两三个人就决定查经班的事务,现在则需要牧师、长老、执事等彼此商议。除了要建立教会的会章,还要进行老人事工、妇女事工、青年事工、儿童事工等。为了建立全方位的教会体制,华人教会不但要训练同工,还要决定买地建堂等大事。旧约权威唐佑之牧师,曾写过一本名为《华人教会在北美》的书籍,记录了当时的情形,很值得参阅。

 

问:美国华人教会受什么影响开始进行宣教呢?

 

答:美国华人教会在1980年代逐渐成立,不但被建造成稳固的基础,更有神长远的计划和目的。早年郑果牧师在菲律宾推动差传,许光导牧师推动专业人士投入传道事工,华人教会也如火如荼地进行向华人同胞传福音并且外展宣教的事工。

 

1983年,第一届华人差传大会在华府举行,其后每三年一次。我们发觉当时的美国华人教会对差传事工的认识很少,因此特别教导有关宣教的见证,例如:戴德生、马礼逊来华宣教的生平等。藉由唐崇荣、戴绍曾、艾德理、周主培、李秀全等多位重量级讲员的分享,加深会众对宣教的认识和重视。我们在差传大会上极力呼吁华人教会落实差传,成为普世宣教的生力军。

 

第一届与会代表将近四百人,到第二、三届已增至五、六百人。当时的讨论非常热烈,除了“应全职或带职作宣教士”,还深入探讨“何为宣教”和“为何宣教”等问题。福音还未传遍中国,为何还要做普世宣教工作?我们教会尚未建堂,怎有余力关心其他国家的宣教?

 

▲1991年世界华人福音会议盛况。


到1990年代,海内外中国大陆学生学者对基督教和圣经甚感兴趣,要寻找真理,这跟早年他们到教会当观光客很不相同。在这期间,华人福音宣教机构纷纷成立。例如:1992年海外校园成立,1993年大使命中心成立,1995年华人福音普传会成立,1997年生命季刊成立。

 

后来,美国通过了1993至1994年保护法案,增加了八万个移民名额,在中国出生的人终于可以申请永久居留权。华人基督徒在美国成家立业,组成教会,中国学生成为教会的主要成员、同工和领袖。华人教会需要寻找外展的方向和承担使命,渐致力于布道和宣教,从差钱进到差人。

 

根据1998年《华传路》林安国牧师的估计,当时北美共派出大约两百名华人宣教士,后来增至三百人,但这人数远远落后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和香港。由于国内的政情逐渐开放,海外教会纷纷与国内教会接轨,往来频繁。另一方面,华人宣教也和西方差会合作,不少华人成为西方差会的宣教士。王永信牧师藉由洛桑会议、大使命中心和公元2000年运动,带动华人教会和美国主流教会接轨,为我们留下了美好榜样。

 

问:展望未来的十年,请分享美国华人教会的宣教契机。

 

答:首先,是海归事工。美国的华人移民不断增加,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十年关心的对象。现在只要投资五十万美元就可以移民。过去的留学生以研究生为主,生活较贫穷,但新一代来了不少只有高中程度的小留学生。他们每年付二至三万美元的学费,是富人和高官的子女,学成之后回国发展。据统计,“海归”人数每年增加约13%,在2010年已经高达十三万四千八百人回国。

 

这些留学生信主之后,生命不但得到改变,来探亲或依亲照顾儿孙的长辈往往也跟着信主。因此,我们需要装备他们成为教会的生力军。宋尚节正是多年前的老“海归”,他对中国教会的影响之大,难以言喻!这片广大禾场正是未来十年美国华人教会校园事工的新挑战。2011年6月,有六个福音机构在芝加哥开会,商讨向校园留学生传福音并装备、差派他们回国领人归主的策略。现在也发起海外华人基督徒爱国返乡运动,让往返大陆工作或探亲的人得到最好的培训。我们不要让这些回国的信徒在那里自生自灭,而是善用不同的管道继续鼓励并扶持他们。

 

▲新一代中国小留学生涌入美国,各教会校园事工如何面对新挑战?图为2011年6月美欧华人校园福音策略大会。照片提供:《举目》51期。


此外,是网路事工。传统的门徒训练是实体的接触,包括陪走、陪读和培育。现在数位科技网络蓬勃发展,年轻人热衷于虚拟世界,以此为平台。如何让两个方法相辅相成,达到传扬福音的目的,也是华人教会未来需要面对的课题。据统计,全中国的“网民”多达五亿!我们要去,使网民作主的门徒。

 

几年前,华福举办了网路宣教会议,邀请已经投入网路宣教事工的同工们齐聚一堂,讨论如何善用这最新科技去传福音。网络的福音事工可分为三方面:1.网路宣教(如:爱嘀咕网、耶稣中心);2.网路培训(如:爱问网、好牧人);3.网路神学教育(如:爱学网、CIU/GCTS中文课程)。香港有一间会友多达数千人的大型教会,牧师每星期都向会友提供灵修教材,甚至可藉由电脑来查出会友是否阅读哩!

 

问:请分享美国华人教会面临的挑战和需要克服的困难。


答:第一,是经济不景气的冲击。在2000年代发生了911事件,导致美国经济、社会、政治、族群危机加剧。2010年代又爆发全球政治经济危机。这些危机强烈冲击美国,华人教会和宣道机构也不能倖免。因信徒失业减薪,收到的奉献大大减少。如何面对这个痛苦的窘境?我们可以考虑减少重复的会议,用Skype代替;我们可以考虑分工合作、重整资源。我知道美国中西部几十个华人教会联合作差传事工,把宣教资源集中在某一事工和某一地区上。

 

其次,是第二代华裔的身分认同。海外华人教会的第二代基督徒参加英语堂的青少年人聚会,常面对身分认同的难题。他们被认为是次等公民(Second Class Citizen),只有工作权而没有发言权。第一代华人不了解他们的想法,使他们觉得第一代华人不是不懂规则,而是不守规则。比方说,有一个教会的宣教委员规定︰凡参加短宣者要具备一定的资格,先接受培训并出去募款等。但第一代华人却认为只要我自己出钱,就可以不必募款,自己打破这些规则。

 

第三,是如何积极融入美国主流群体。刘达芳博士指出,海外华人教会应走出次文化和唐人街格局,积极融入美国的主流群体。华人可以加入美国教会,担任主日学老师、宣教委员会委员,或长老、执事等。今天的华人教会增长非常仰赖移民,万一哪天美国经济大衰退或政府修改移民策略而导致移民减少,教会该如何因应?华人教会也可以不强调以华人为会员,比方在新泽西州的“若歌教会”,后来便把名称中的Chinese(华人)改为Community(社区)。

 

问:请问您对当前的华人教会和信徒有何期盼?

 

答:我想用四个“看”字来概括对北美华人教会和信徒的期望。

 

第一是向上看,以耶稣基督的心为心。当日耶稣看到民众痛苦流离,像羊群没有牧人一般,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今天,全世界还有不少地方的民众生活穷困潦倒,社会腐败不堪,他们仍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全球的困境,华人教会岂不率先付诸行动?

 

第二是向内看,真诚查验自己的内心。以赛亚见到神的圣洁,先求神洁净自己的嘴唇,然后才对神说︰“请差遣我!”大卫在诗篇一三九篇的祷告是求神鉴察他,同样的,宣教要有正确的动机。

 

第三是向外看,专心对准时代的趋势。华人教会要把握宣教的良机,善用自己的专长、恩赐来事奉神。

 

第四是向前看,举目远眺收割的荣景。当日耶稣在地上时,举目望田,虽然距离收割庄稼还有三个月的时间,但他用信心的眼睛已看到收割的荣景。当日马礼逊来华宣教时,同样有人质疑他是否有能力改变古老的中国,但他仍然踏出信心的步伐,持守从神而来的呼召,因为“现在”就是最好的宣教时机。让我们都回应时代的需要,承担使命奋勇往前。

 

 

记者小档案

余国亮,广州出生,香港长大,在美国获大气物理学博士学位。著有《物理学家看圣经》(道声出版)及《约翰密码—达文西密码的解码》(天恩出版)。他的近作《十架七难》将由美国福音证主协会出版。

 

记者小档案

张陵兮牧师,爱好文学、艺术,从事多元文化事奉多年。已有三子女与内外孙各一名,现任职Hospice,从事安宁病患关怀的工作。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陆续上网中)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