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期神国知行-关系 Knowledge & Practice

【屏镜中的关系】6

提一个好问题来爱自己

 

文╱李文屏

 

▲问了好问题,会带来新发现,能促使向前看。

 

在所有关系中,有爱的关系最有品质,与自己的关系亦如此。

 

当我们能用智慧之爱与自己相处,如挚友益友与自己日夜相随,宽容而不纵容,契合而不迎合,自律而不自虐,生活必然更加平衡,身心灵也会更加和谐。

 

爱自己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其中一种是向自己提出好问题。

 

一个好问题可以为你做什么?

 

14岁那年,我被县重点中学录取了。这对于我所在的偏远小山镇来说,是件大事。

 

开学前的一个夏夜,我蹲在一种名为夜来香的花前,等待黄色的花朵在眼前一点一点打开。没有多少花可以让人亲眼目睹绽放时的神奇。那时的我惯于沉默,不爱说话,所以交好的多是那些不需要我说话的朋友,如云朵、花朵和猫儿。

 

「啪―!」一片花瓣突然伸展开来,像一面可爱的小黄旗,又像一个憨拙的小巴掌;紧接著,花身又轻微抖动,预示更多的小巴掌要憨憨地举起来。我被眼前的奇妙迷住了,微笑在脸上漾开。

 

「妹妹―」一个声音从后面传来。

 

「妹妹」是我的小名,父亲有话跟我说。转过身,我默默地等待父亲的话。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慢慢在一张木椅上坐下,开始捲起旱烟―那种要自己将晾乾的烟叶剪短、捲好放进烟桿后才能享用的烟。

 

「妹妹,」父亲用火柴将旱烟卷点燃后再次叫我,忧虑而语重心长地说:「我担心的很,担心妳去那个重点中学,跟不上⋯⋯。」

 

默默的我,看著父亲默默地吸烟,烟头在夜里一闪一闪。我理解父亲的担心:只有聪明孩子才能上那所好中学,而他的女儿并不聪明。况且,我们镇的教学质量差,打下的基础不好。

 

在环绕我们的群山之上,夜空中的星星也沉默著,但我的内心有一个蚊蟲般的微声,以一个问题的形式升起来:「为什么?为什么我就会跟不上?」

 

作为对那微声的回答,三年后,我以领先成绩毕业,并上了一所自己选择的大学。

 

多年后我明白,那个微声自问的,原来是一个好问题,让我不拘于一些既定的看法,哪怕这些看法充满善意,并具有权威性。这个问题让我看到其他可能性,并带出改变生活轨道的力量。

 

为什么要提问?

 

你可能知道这个著名的实验:白衣组和黑衣组的人混在一起穿插传球,实验者请观众注意白衣组一共传了多少次球。聚精会神的人通常可以得到正确答案,但实验者下一个问题才是关键:你看见有一只黑猩猩穿过玩球的人,并跳舞做怪相吗?

 

大部分人都没看见。少数人看见了,正雀跃,实验者说:如果你看见了黑猩猩,你看见背景帷幕的颜色发生了改变吗?这个问题一出,能说「看见了」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这个实验意在说明:人一旦注意什么事,可能就会漏掉其他事,这是大脑运作的特点。

 

但我提到这个实验,想说的却是提问的重要性。我们被问什么问题,注意力就将投向那里。提问就像舞台的聚光灯,凝聚眼光,让其他部分「黯然」如不在。实验者让我们注意白衣队,注意传球的次数,我们就忽略黑衣队,自然也容易忽略黑猩猩的来去和背景花样。

 

既然提问引导的是注意力,提什么问题就变得很关键―

 

•           「你今天遇到哪些蒙福的事?」这个问题让你看到杯中满的那一部分;
•           「为什么我这么倒楣?」这个问题让你倾向自怜和抱怨;
•           「这个挫折让你学到什么?」此问让你探索不顺的意义,而非停留在挫折的感受中;
•           「为什么它总挑我的茬?」此问暗含了论断,引发愤怒。

 

提问就像注意力的指南针,用好问题来问自己,是珍惜和善用注意力,也是正面地建设自己。

 

什么是好问题?

 

好问题的终极目的是成全。当我成为生命教练时,就意识到所从事的其实是一种「提问的专业」―不是一般的提问,是成全者的提问;生命教练的实质是「成全者」。当然,人无需成为生命教练也可以学作成全者―成全别人,也成全自己。

 

成全自己,意味著懂得问自己一些好问题,帮助自己走向未来,成全心中的梦想。成全者的提问常常包含以下特点,具有这些特点的问题也都是好问题:

 

1、能带来新发现

 

能带来新发现的问题不必複杂,可以很简单。例如,在教练过程中,当服务对象提到一个新的可能性,或一个解决方法,我可能会问:「还有呢?」有些金矿般的答案往往出乎双方的意外,令人惊喜。

 

我们也可以用这类探索性的问题来问自己。例如,当受困于一种观点时,不妨问:我还可以从什么其他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还有哪些选择?

 

2、能带出行动与承诺

 

好问题不是让人沉溺于过去,而是让人有积极的行动,建立自己。例如,14 岁时,我在父亲的担心中问自己的那个问题,让我愿意付出努力,承诺自己一个不落后的高中生涯。

 

3、能促使向前看,向前走

 

有些提问让人「反刍」;有些问题让人反思。例如「我对她╱他那么好,她╱他为什么要那么对我?」就常常让人对过去反覆思想。反覆思想不等于反思,其实往往是「反刍」。

 

反刍与反思都针对已经发生的事,却有很大的不同:反刍不断重放过去之事,尤其是失败、负面、被拒绝被否定的事,并猜想后面的原因,重点在重放;反思也回顾过去发生的事,却既看正面也看负面,目的是吸取经验,也吸取教训,好往前走,重点在向前。

 

反思性问题可以是这样:「是什么造成她╱他对我的伤害?从这件事上我可以获得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反刍的过程和结果都让人抑鬱、沮丧;反思则往往让人增添智慧和力量。反刍往往鞭挞自己和别人;反思的前提则是接纳自己,并相信自己可以更好。反刍在于重新经历过去;反思在于如何建造未来,在于成全自己。

 

人都容易反刍,不容易反思。意识到二者的区别,可以帮助启动自我调节,将反刍变为反思,从反刍者变成反思者。这,可以从问自己一个好问题开始。

 

4、开放式而非封闭式

 

封闭式问题是以「是」或「否」为答案的提问,有其重要性。开放式提问的答案不是「是」或「否」,这样的提问会给自己一个更大的空间。例如:

 

「你知道如何应对这个挑战吗?」是封闭式;「你可以有哪些方法来应对这个挑战?」是开放式,提供了更大的探索和发现的馀地。

 

以提问面对问题会怎样?

 

提问大师耶稣曾以问题来回答问题。面对餵饱几千人的挑战,门徒问耶稣:

 

「在这野地,从哪里能得饼,叫这些人吃饱呢?」耶稣问他们说:「你们有多少饼?」真是答非所问啊。其实,无论门徒的答案是五饼二鱼,还是一饼一鱼,他们都将经历四千人饱足有馀的神迹。(参考马可福音8:1-9)

 

这个神迹要传递一个有力讯息:你无论有什么,到我手中就可以按需翻倍。若是门徒完全学懂这一课,馀生受益。

 

十多年前,我迎面遇到了一些难度大、时间长、强度高的挑战。有一阵子,我发现自己的眼皮常比磨石重,每天往往只有四到五小时的睡眠,偶睡六小时就如中彩票。那时,心律不整是家常便饭,头痛也越演越烈。还有一个警告信号:有时会无来由地流泪。

 

有一天,洗碗时又落泪,当时头疼欲裂,心脏乱跳,觉得自己好像真的要死了。伏在洗手台上,把头埋在臂弯里,我默默地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妳只有今天可活了,妳会怎么样?会选择让什么进入内心?」

 

这个问题是我的转折点,使我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眼光和角度来打量生活,打量自己。

 

这问题又像是一个过滤网,网眼很大,许多困扰我的事都从中滑落,包括一度认为很重要的事。我的思绪变得清晰,内心发生重大变化,好像山体移位,眼前出现完全不同的景观。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外面的处境没有太大改变,但我里面改变了,并因此做出一系列选择,重建生活优先次序,并开始主导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那成为我新旅程的起点,将我引向成长,将新的健康、活力、创造力和微笑,带回生活中。

 

有句话说,给人启蒙与启发的不是答案,而是提问。有时候,一个好问题确实比一个好答案更好;好答案可能只是讯息,而好问题却可能是一枚种子,播进心里,慢慢成长,最后成为一株神奇的夜来香,可以让你眼睁睁地看著它绽放。

 

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有时候若以提问来面对,得到的结果是出乎意料的。

 

你曾经问过自己哪些改变了你生活的问题?

 

你现在需要问自己什么问题,才能开始新的旅程?

 

 

李文屏,作家、生活教练(www.betterlivingcoach.com)、基督丰荣团契文字及传讯主任、本刊特约撰述,曾任本刊执行编辑。认为自己是旅者―身旅,心旅,灵旅。旅程也是目的。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