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四大奇书,思人生人性】3

在神魔佛怪的世界里探险

《西遊记》赏析

 

文/苏文安

 

 

能超越起点和终点间所有的高山低谷、晴雨风雪者,才是真勇者!

 

笔者自幼生长于保守的基督徒家庭中,遭保守人士贴标籤为「充斥偶像与迷信」的《西遊记》被父母列为禁书,自不在话下。记得我十岁左右在台湾台南初读西遊故事,是有注音符号及插图的儿童版,而且是在炎热的暑假夜晚,汗出如浆地躲在大衣橱中用手电筒照著偷偷读的。虽然不幸当夜即遭同胞手足揭发而被没收,但能将如意金箍棒藏在耳朵里、自己再变成小蟲钻到妖怪肚子中的美猴王,猪头猪脸扛著九齿钉耙抢吃骗喝的八戒⋯⋯,却自此深印脑海中,再也无法磨灭。

 

「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西遊记》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怪力乱神之最。作为基督徒赏书人,当如何穿透此书「三教混杂」与「泛灵信仰」的重重迷雾,欣赏作者精彩动人的角色刻划与情节铺陈?又当如何细观其中所呈现的人生与人性,联想、对照圣经教导,成为自省、学习,并与华人同胞对话、分享的宝贵题材呢?

 

东方奇幻文学经典

 

「奇幻文学」也许是个新创的西方文学名词,但早在明朝中国,便已有《西遊记》这部奇幻文学钜作。其书中场景,乃是现实世界再加上天宫、地府、西天、龙宫等超自然的「架空世界」,且两个世界之间畅通无阻、往来无碍。而书中的主要情节,则是记载「取经四人组」冒险犯难的旅程,字里行间蕴藏了无数隐喻与象徵。

 

「旅程中的历险故事」,可谓东西方奇幻文学作品的共通主轴。它们提供了比现实世界更完整丰富的新奇、诡异气氛,使读者在灾厄险阻频生、奋鬥与解决的过程中,因受时空和自然律限制,因多变人生、暴虐政权或不公社会而被压抑的苦闷鬱结得以释放。

 

作为东方奇幻文学经典钜著的《西遊记》,除了上述主轴,更呈现出一套神魔佛怪世界与现实世界共通的道德体制,且格外注重天地君亲师的伦常纲纪,以天界讽喻人世的企图,不言可喻。再加上长生不死、因果循环、六道轮回等思想,以及书中主角不时需借助外力来克敌制胜等,皆是西方奇幻文学什少著墨的特色。

 

▲中国海燕出版社《西遊记》封面。

 

▲类似传统章回小说编法的《西遊记》封面。

 

《西遊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本书是汉赋、六朝文、唐诗、宋词、元剧、明清小说等,近两千年一脉相传的中国文学源流中,所结出的璀璨丰美果实。不但名列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遊记、金瓶梅词话)之一,同时亦名列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遊记、红楼梦)之一。

 

《西遊记》的故事,在唐末宋初(第十世纪)即初具雏形,至南宋(十二世纪)《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只取其名、自创情节了。到了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小说终于问世,至十六世纪中叶,吴承恩的百回本终于集其大成。发展流传至此,与玄奘大师于公元645年所著之《大唐西域记》,其内容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

 

▲还有英文版的《西遊记》(出处不明)。

 

总而言之,此故事取材民间智慧,传承历代广大民众心灵渴望,历经六百年,由说书人及多位不知名文人及吴氏手笔增润改编,再回头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之精神素材。这正说明了奇幻文学与口述文学及民间传奇的渊源。

 

杨义先生在他的《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史论》中指出,明朝中叶以后,儒、释、道三个渊源、本质、地位、命运上互异的宗教流派,均在「心」字上大作文章,认为心性问题是三教的共同之源。因此,西行取经的艰难历程,可以当作是对书中人物信仰、意志和心性的挑战,以及应战和昇华的历程来解读。

 

▲连任天堂的DS卡,都以《西遊记》为脚本而受到欢迎。

 

《西遊记》的故事与人物,已成为华人世界的文化图腾。各地的寺庙道观中,孙悟空神像及西遊故事彩绘处处可见,而成语、俚语、歇后语中的「西遊记语彙」更是丰富无比,例如:心猿意马、七十二变、相差十万八千里、齐天大圣、紧箍咒、火眼金睛、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大闹天宫、天罗地网、猪八戒照镜子、照妖镜、唐僧肉、白骨精、盘丝洞、人参果、修成正果⋯⋯等,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用语,在华人文化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在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奇书中,此书想像力最为旺盛,上天入地下海,沛然莫之能禦,因融合活用民间文化及宗教素材,故足供儒释道各家及普罗大众尽情各取所需,而书中幽默浅白的语言,更使此书自古广传民间、深入民众心灵。

 

杨义先生如此评论:「《西遊记》代表著中国神话文化的一次划时代的转型。⋯⋯作者吴承恩以诙谐的智性和遊戏的笔墨,去综合宗教诸神和民间幻想,且加强了对诸神个性及其内在生命力的发掘,创造出一部充满奇趣的新神话。」

 

吴承恩与他所处的时代

 

吴承恩(1504-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文才为时人所称道。年少时参加科举中了秀才,却自此屡试屡败,直至六十馀岁才被特例拔擢、出任浙江长兴县丞(县府主任祕书),不久即弃官归里。

 

史家公认,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专制封建时代。滥杀忠臣、宦官当权、恐怖统治(锦衣卫、东厂⋯⋯)、侮辱大臣(廷杖)、扼杀士子自由思考能力的八股取士、理学主义一家独尊的思想箝制、横徵暴敛民怨极深⋯⋯,于是科场失意或不愿认同当代主流文化走向和社会体制的文人如吴承恩之辈,转而从事小说戏剧之评点、改写、创作,且由起先因自认「不登大雅之堂」而不具名或用别名,进而报出真名,可说在当代文学领域中攻占了一席之地。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达,市民阶级兴起,要求适应自己趣味及文化水平的作品,提供了文人从事通俗文学的经济诱因,文学遂由上层社会的阁楼步下,与广大基层民众相遇。

 

▲以传统国画方式工笔彩绘的《西遊记》。

 

吴承恩有位同窗好友,于公元1547年中了状元、成为当时全中国万千读书人中的「尖子」,但时至今日,光是要查出他姓啥名谁就得大费周章。然而,吴氏却因在1542年完成初稿的一部《西遊记》小说而名垂千古,历世历代华人,不分贫富贵贱均耳熟能详,足见文学艺术的影响力有多么深久广远!

 

《西遊记》内容大要

 

本书以公元627至645年,玄奘法师奉唐太宗之命赴印度取经之史实为引子,以「西天探险队」的预备、组成、经历及成果为主轴。好莱坞的二战「特攻队」影片或犯罪集团大劫银行的动作片,基本上也是采用类似的叙事模式。

 

进一步分析本书的叙事手法,可用八个字概括:「一波三折,同中有变。」书中有一不变的目标,即唐三藏受唐太宗之託,赴西天取经,返回唐朝广传佛法。而其内容则由以下过程拼凑而成:小段行程→遭逢阻难(妖魔欲吃唐僧肉,唐僧上当受骗,或八戒挑唆劝诱)→悟空受屈→悟空寻助力或法宝→克敌致胜,妖魔现原形、悟空平反→继续上路。有句话这么说:「每个出口都是另一个境界的入口。」(Every exit is an entrance to somewhere else.)引申于《西遊记》这部由一段又一段行程组合而成的小说,可谓入木三分。

 

▲中国旧版《西遊记》电视剧照。

 

张静山先生曾製作「西遊记八十一难一览表」,详列出所有厄难出现之回目、厄难之名称、报信者、造难者及其来历、造难者的法宝或神兵、造难者之武艺或法力,以及解厄者等,有兴趣者可参阅《西遊记人物研究》一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

 

全书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回至第七回:「五行山事件」之前的孙行者;第八回至第十三回:踏上取经路之前的唐三藏;第十四回至一百回:取经历险记。

 

▲日本剧《西遊记》海报。

 

《西遊记》的第一号主角,当然是神通广大却又处处受屈的孙悟空。书中人物固然繁多,但若将之假想为一部「取经连续剧」,则演员及製作团队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组:

 

1. 取经团队成员(「取经连续剧」之主要演员群)。
2. 观世音及其随从(佛教,观世音乃「取经连续剧」之编剧兼导演)。
3. 如来佛及门徒(佛教,如来乃「取经连续剧」之「製片」大老闆)。
4. 玉皇大帝及臣属(道教,「取经连续剧」之正派「配角」)。
5. 妖魔鬼怪(乃「取经连续剧」之反派「配角」)。
6. 唐朝君臣,取经路上所遇各国君臣民众(乃「取经连续剧」之「群众演员」)。

 

 

赏析《西遊记》的四种角度

 

西谚有云:「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参阅逾三十部有关西遊记赏析研究的著述后,我也要说:「一千个人读西遊记,就有一千部西遊记。」

 

然而细加归纳,仍可总结出以下赏析这部钜著的四种角度:

 

一、政治社会观点(张天冀、刘远达等学者)
对统治阶级来说,由孙行者大闹天宫,至终被镇压,遭强制加入取经团队的叙述,得出「造反不好,接受招安、忠君报国才有出路」的结论。然而,对被统治者而言,孙悟空粉碎一切威权体制,大闹天宫,岂非大快人心?

 

另外一方面,唐僧也可代表历代昏君与无能官僚;悟空代表被政治、宗族、经济等「紧箍咒」束缚,不得不为庸才卖命的能人贤士及英雄好汉。八戒则象徵小人、奸臣;沙僧代表愚民及盲从之百姓⋯⋯。凡此种种,皆反应出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下的现实和衝突。

 

二、设譬取喻观点(夏复恒、王韬等学者)
此派认为本书题材广泛,融合中国民间信仰与文化思想,足可让持各种预设立场的读者各取所需。例如:儒教认为整部《西遊记》乃是一个大寓言,目的是劝人正心诚意,修身治学(成圣);而佛教则认为,西遊记百万言,不外要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佛);道教则根据书中种种有关修鍊的叙述,认为《西遊记》旨在宣扬金丹妙诀(成仙)。因此赏读评析《西遊记》的相关著作时,务必先釐清作者的出发点,慎思明辨。

 

三、哲学人性观点(吴圣昔、黄孝光等学者)
此派学者根据本书中几位主要角色的言行举止,探究其深层的人性隐喻,进而探讨中国人的民族性,本页中央之图颇具代表性。

 

四、古今平衡观点(苏文安)
此为笔者个人浅见。读《西遊记》,宜兼顾“What did it mean?”(作者要对他当代的读者说什么?)与“What does it mean?”(我们这些后世读者如何得启发、有学习?)例如:怀才不遇的吴承恩对明代的政治社会体制,藉本书中对天庭的描写加以批判,且用神通广大却又受困于庸主的孙行者来自况,这是对成书时之当代读者的信息;而现代读者则可从「人生与文学联想」,而获得启发、有所学习。

 

同时,我们赏析此书时也必须「娱乐性/文学性」与「批判性/哲理性」兼顾。因为《西遊记》书写的初衷,可能并非创作所谓「严肃文学」,而是嬉笑怒骂、讽古喻今的通俗文学,偏废侧重任何一方,都会错失这部奇书所能提供的丰富精神养分。

 

 

读《西遊记》的人生与文学联想

 

一、要追寻天边的彩虹,亦要欣赏脚边的玫瑰
观乎书中,取经路全程十万八千里,孙行者翻一个筋斗云即可抵达,却必须随唐僧苦行,历经十四年共九九八十一难,以智慧、勇力、坚忍不拔来完成。

 

又如,有学者指出,在结局中,如来大弟子只给无字天书,又公然索贿,如来却公然包庇,四人组得经之后正要返回大唐覆命,观音又多补上一难。

 

有学者认为,凡此种种,目的似将读者注意力,由「皆大欢喜的憧憬」转回前面已重複八十次的遭厄模式中。其寓意为:已历经灾劫,取得的仍非至善完美之经,然而至终却得功德圆满、修成正果,可见在过程中有无尽力而为、全力以赴,才是衡量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是否「成功」的準绳。西谚云:「只见大海茫茫,便以为没有陆地的人,不是好的探险者。」(There are ill discoverers that think there is no land when they can see nothing but the sea.)能超越起点和终点间所有的高山低谷、晴雨风雪者,才是真勇者。

 

这深深提醒我们,在追求灵命长进,或学习为人父母、为人配偶,或参与事奉时,当如何不汲汲营营于绩效、数字、名声,而能够真正看重、享受其过程,才不致像一首小诗所说的:

 

  •   我一心追寻玫瑰的豔丽,
    却错过了紫罗兰的幽香。
      我一心寻找朝阳的光华,
    却错过了烛光的浪漫。
      我一心想摘天上的星星,
    却忽略了人间的灯火。
      我一心寻找台上的掌声,
    却错过了家中的温馨。
      我一心寻找上帝的恩赐,
    却错过了赐恩的上帝。
      主啊,求祢医治我心眼的视力,
    使我可以看见。
      主啊,求祢拓宽我心灵的容量,
    使祢可以进来。

 

二、欲达成目标,须团队合作
书中,佛道两教菩萨神仙与孙悟空合作,各显神通、「对症下药」除妖。西遊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明确的愿景(取经宏法+修成正果)及遊戏规则(唐三藏为首,孙悟空率八戒、沙僧、白马辅佐,各路神明协助,全程走到底、不能抄捷径),与丰富的资源(随时可向西天或天宫求助),即使是不完美的团队,也能够达成目标。

 

观乎书中描述的「取经四人组」:唐三藏,优柔寡断;孙行者,暴躁粗野;猪八戒,贪食好色;沙和尚,毫无主见。这样的组合,却能一路过关斩将,达成任务。杨义先生分析:「这个取经群体结构最有活力的地方,在于四位主要角色的特徵各异、优势互补,隐伏著矛盾,却又能在相互制约中合作到底。」

 

由此我们联想到,无论在福音工场或职场上,身为领导者,最大的挑战不在于是否能找到完美的人才(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而是如何将各具优缺点的人才整合、训练为团队,让众人互补互励、同心朝目标前进。

 

还有人指出,孙行者之类的强者、能人,也需受约束,方能发挥建设性功能,否则只能干出大闹龙宫、地府、天宫的破坏性勾当。而自认为「人才」者,亦要思考,是否在适当的界限中,反而因有保护、有资源而更能发挥所长呢?无限制的自由一定是好事吗?观乎许多有才华的同工因一言不合或一事不顺,衝动之下就离开原来的教会或机构另起炉灶,结果却搞得焦头烂额,或许与此有关吧?

 

飞机起飞要有多大的动能?然而仍需飞行员掌舵,方能安全升空。骏马奔驰,其力万钧,也须韁辔勒制,方能直抵目的地。诚所谓「能自制方为大勇」(There is a higher sort of bravery – the bravery of self-control)。

 

三、正邪之别,存乎一心
大闹天宫的美猴王在佛法感召下收缚「心猿」,终能改邪归正(全书多次出现心性、心猿、禅心、本心、悟空、悟能、悟凈⋯⋯等词彙)。联想于基督徒的事奉,诚所谓「工人先于工作,作者重于作品,真诚胜于一切⋯⋯」对照箴言四章23节:「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动机对了,心态对了,即使本事还是跟加入团队前一模一样,只因用在正确的目的上,就能累积成果,至终功德圆满。这就跟一个比喻一样:000000000(每个0代表一项恩赐),至终因生命奉献在神手中而在最前面加个「1」,使一切具有永恒的价值。

 

此外,孙行者的火眼金睛及天宫的照妖镜,可洞察善于幻化的妖魔们内里的真相(现出原形),觅得有效的剋星或法宝。这也让我们联想到哥林多前书二章15节:「属灵的人能看透万事」,有敏锐的分辨力,方能洞烛机先、辨识陷阱,及时逃避引诱或灾厄。

 

从诸多神佛座骑私逃成妖、祸害一方的叙述,又可联想到:再不起眼的小人物,若是立意为恶,都可能产生出乎意料之外的强大杀伤力。因此,对于我们教会、机构或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要认真牧养、带领,鼓励他们认清自我、发挥所长于正途上,方不致坠入邪道,给团体带来危害。亦可应用到我们信仰里,我们当如何倚靠圣经和圣灵,操练保守己心,洞悉人生与人性,在家庭、职场、教会、宣教上为主所用?

 

▲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在火燄山大战牛魔王。(立法院全球资讯网珍藏馆伍坤山点陶陶艺展)

 

四、华人基督徒作家的「西遊记」,任重而道远
西方奇幻文学作家的素材,在基督教文化成为主流的千年之中,似已淘洗掉泛灵信仰的气味,成为无论基督徒或非基督徒均易消化的中性题材,近年因拍出大成本电影而声名大噪的鲁益师《纳尼亚传奇》系列或托尔金《魔戒》三部曲,就是明證。

 

而在华人世界中,儒、释、道及民间信仰仍居主流,写「中国式奇幻文学」很难不涉及这些素材。然而,若基督徒作家转借,可以想见必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在教会内外皆不讨好),但若借用西方素材,却又格格不入,只因那些超自然的人事物,尚未深植于华人集体记忆中。

 

符合圣经真理,却又以华人文化素材为媒介的奇幻文学,当如何才能产生?诚挚地以这个问题,在此就教于主内贤达,盼能集思广益,为有心从事奇幻文学创作的华人基督徒觅得一条出路。

 

(后记:本文曾于2005年刊登于台湾《宇宙光杂志》,经作者修订改写后交予本刊。)

 

 

作者小档案
苏文安,金庸全集看透透,西遊、红楼、三国、水浒滚瓜烂熟,中港台日韩美欧电影、连续剧如数家珍,且用心在圣经真理的基础上萃取其精华,融会贯通于写作、编辑和课堂。
苏文安牧师亦喜结合家庭与文字事工,常受邀担任各地家庭或文字营讲师,强调「工人先于工作,作者重于作品,真诚胜于一切」。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