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花园

 

彙整/简海兰

图片提供/张陵兮、林文心、林敏雯

 

 

从2009年9月27日开始,
宾州悦读营校友的「电话会谈」已持续一年多了,
电话里的声音,随著分享的读物,时而激动高昂,
时而欢畅笑语,时而贴心代祷……

 

Part I:分享篇

 

「Hello,大家好!温馨提醒:这次的电话阅读分享会,在明天週日美东晚上九点开始,欢迎打电话来参加,并祝大家有个美好的假期。」打开电脑,悦读营班长文心寄来的信跃入眼簾,我们期待的空中相会时间又来临了!

 

从幼年起我就沉迷书海,到年轻时,更是什么书都读,无分理论、哲学、中外名著、爱情小说,全都顺手拈来。名作家彭歌先生说过,要成为一位好作家,先要成为一位好读者。为了我的作家梦,这话成了我的座右铭。然而,我读书不得要领,收穫并不多。

 

2009、2010年,连著上了两届「神国资源文化实务营」陈惠琬(莫非)老师开的文学欣赏课─「如何作个基督徒悦读者」,我开始享受到阅读之乐。

 

营会后的团契时间—悦读电话会谈

 

张陵兮:看过金砖吗?明朝特製的金砖;金黄色泽,光滑细緻。可惜,製作方法失传了,因没有一份记录把这製砖的祕密与人分享。(参阅《风雪定陵》一书中金砖做法失传之说。)

 

从「悦读营」回来后,我想继续不断地读好书。但汗牛充栋,加上时间有限,要凭个人在孤灯下苦读,不如邀请同学们一块儿来持续建造这历程,以丰富人生。也想抛砖引玉,多听听老师及同学们做学问、学文字及写作的经验。

 

现在许多公司员工商讨事情、教会传道人带领查经或传扬福音信息,都常用这最简单的「打电话会谈」(Tele-conference)来建立网络、巩固关系。在受「院牧训练」时,我也特别欣赏那超州际的专题研究和演讲,透过「打电话会谈」使许多人受惠。当时,我不用舟车劳动,只需花点时间参与,去听、去想、做笔记,即可受益。于是,我也开始邀请「悦读营」的同学,来做每月一次的电话会谈。

 

▲快乐的悦读者—张陵兮牧师,透过「打电话会谈」,促成每月一次的电话阅读分享会。


一年多来,谢谢每位经常参与的同学,把我们阅读好书、欣赏文艺、愿意事奉的火都点燃起来了!

 

林文心:参加完第一期「悦读营」之后,陵兮发起每月一次的「空中读书会」。请我发送聚会通知,并简要记录每次会谈内容,再转发给同学们参阅。我想,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就答应了。

 

没想到,从2009年9月27日开始,至今已持续一年多了。对我来说,每个月的会谈,除了分享读书心得,也是个与散居各地弟兄姊妹的团契时间。

 

能持续那么长一段时间,最重要的是:陵兮无比的热情,海兰温暖的鼓励,一直激励我发送每月的邀请通知。弟兄姊妹的读书分享,也大大地打开我的视野,增强我持续担任记录的动力。

 

我珍惜每次空中相聚的时间,电话里的声音,随著分享的读物,时而激动高昂,时而缓缓低诉,时而欢畅笑语,时而贴心代祷,是一幅动人的声音图画。希望能继续「画」下去,也盼望更多弟兄姊妹参与,让空中读书会聚集更多不同的声音,带来更丰富的「悦读」分享。

 

▲2009年宾州悦读营班长林文心,在空中分享读书心得并快手记录。


林敏雯:对向来手不释卷的书蟲─我,读书是件乐事,是件要事。可惜过去书看过就算了,再精闢、充实的内容,不好好梳理品味,也无法对自己的见识、思想起任何作用。

 

为了在读书会中言之有物,需要仔细评断这本书到底值不值得介绍给大家,好在哪里,从中汲取了何样菁华?有了这番沉淀过程,才能真正说是「读」书。

 

接连看了几本茱蒂‧皮考特(Judi Picoult)的小说:《换心》(Change of Heart)、《我姊姊的守护者》(My Sister's Keeper)、《小心轻放》(Handle With Care)等。发现她不仅提出一些难以黑白断定的道德议题,更在书中塑造许多竭尽其力的母亲,寻求医疗、法律途径来护卫孩子。身为基督徒读者,能感受她的怜悯心肠,却更盼望她能觅得具丰盛慈爱与无穷恩典的神。

 

▲茱蒂‧皮考特擅以小说处理极具道德争议的题材,《我姊姊的守护者》甫一出版即盘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也因为爱读书,极其渴求好书资讯。曾追随畅销书排行榜,或锁定某位作家读遍所有作品,或「瞎猫踫死耗子」式在图书馆书架上任意抽取。然而开卷并非皆有益,纵使文字不断进入眼簾,精神、心灵不见得能得著餵养。

 

▲林敏雯在书卷气息浓厚的书房里进行空中聊天。


读书会现在成为可靠的书讯来源。有了读友介绍、背书,可以放心找来看。有人喜爱小说,有人偏好散文,有人推荐属灵文学,激起我多方涉猎的兴趣。

 

有时觉得电话读书会还真有点像空中书市,读友各自摆起摊子,吆喝著手上的美文佳作。逛这么一趟,收穫丰富!

 

许一个阅读的一生

 

陈老师在课堂上说,作一位基督徒,必须学习作一位好的阅读者;由此推论,一位不断成长的基督徒,一定也是一位持续不断的阅读者。她说,阅读,帮助我们掌握语言、丰富人生。她提及,阅读文学,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文化和时代,让我们心灵得到纾解,为我们定义自我,也提炼自我。更帮助我们接触超越自我的世界,扩大视野、拓深内在。所以,我们可藉阅读汲取别人的智慧,借镜别人的经验,同时更认识自我,也更新自我。

 

陈老师勉励我们,可以许一个阅读的一日。清醒时能每天读上十页,有些字句稍稍咀嚼,有些思想慢慢沉淀。到上床时分阖眼时,至少有十页的文字蝴蝶在梦中翩飞。

 

可以许一个阅读的一生。如果按照圣经我们都至少可活到七十岁,如果正属中年,馀生保守估计也可读上两、三百本书。若这两、三百本书又都本本皆是值得一读的好书,那你这个人就很可观了,眼界宽广、言之有物、出口成章,活得很有份量。

 

每次开卷好书,都会有益。

 

Part II:体验篇

 

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日,晚上九点开始的「空中读书会」,至少要持续到十点半,大家才依依不捨地互道晚安说再见。文心总在开会之前发出预告,邀请大家準时参与,陵兮则是提前五分钟进线等候。而我们,拨号之后,随著轻松的音乐声,报上自己的姓名,接受热烈的欢迎。以下举某次读书会实况,分享我们的读书乐。

 

 

《小屋》(The Shack)

这个月读完《小屋》(The Shack)这本小说,非常喜欢。欣赏作者诚实坦露对神的各种想法,如怀疑、不公平、埋怨等等。反思自己,偶尔也会有这样的表现。《小屋》其实代表著内心黑暗的地方,是看不到光的。故事主角却在小屋受到三个人温暖的接待:和蔼的黑人太太、温柔的亚裔女性、管理花园的墨西哥裔男。这三人分别表徵作者对圣父、圣灵、圣子的理解与感受,描述他如何在伤痛中得到神的温暖和鼓励,期间也挑战一般人对神疑惑的地方。代表圣灵的亚裔女性,让我联想到神爱华人,特别感动。作者内心最难受的创伤,是当父亲看到失踪女儿的血迹,后来被牵引到小屋去面对,从而得到医治。本书文字、情节都十分精彩,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可能会读它好几遍。(简海兰分享)

 

《小屋》在2008年登上畅销书榜,之前信惠也介绍过这本书,日前看到电视访问作者威廉‧保罗‧杨(William Paul Young)的节目,更加深阅读这本书的兴趣。作者自言,这是现代版的《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能出书是因为太太的鼓励,想用小说传达自己心中所认识的神。(张陵兮回应)

 

看完《小屋》的英文版,觉得作者写作动机是要把人带到神面前。在读匿名信那段很紧张,而对作者描述花园的景象,感觉像天堂一样。读这本书时,好比从一个门走到另一个世界,有许多启发。(罗存信回应)

 

 

《战地钟声》(For Whom the Bell Tolls)
重温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小说《战地钟声》,深觉文字俐落,值得慢慢思考品尝。又读陈惠琬老师《传说中的玫瑰香味》,当中〈爱宴〉一文,叙述一个留学生在实验室工作后,孤单返家过节的路上,遇到一位带领查经班的好心人邀请到家中作客。原来那对夫妻準备了一桌筵席,但客人不够,于是丈夫开车到外面邀请路人,最后一群互不相干的人同桌吃饭。这让人联想到圣经中耶稣说的著名比喻。(张陵兮分享)

 

 

《稳行高处》(Hinds' Feet on High Places)
本书由汉娜‧何纳德(Hannah Hurnard)著,王汉川译,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书名出自《圣经‧哈巴谷书》三章19节:「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祂使我的脚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稳行在高处。」叙述作者从小患口吃的毛病,却在决定当宣教士后奇迹般地恢复正常。书中描述女主角「惊恐小姐」,努力克服心理、生理的障碍,听从「牧长」的指引,并在「苦难」和「忧伤」姊妹的帮助下,一步步登上「爱的王国」,有了新名字和新生活的奇妙经历。全书在表徵一个基督徒,越来越信靠主耶稣的成长过程,很得启发。(林文心分享)

 

在「神国资源文化实务营」中,从陈惠琬(莫非)老师手上,接受「基督徒悦读营」的结业證书。上面写著:「一本书应是一手掌大小的花园。各色花瓣的字,力量的茎,真理的根,翻一页换一季,阅读句子享受玫瑰。」这是Max Lucado的名言,也是陈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所有悦读营的同伴也互相期勉:「盼能常携带掌中花园,翻页如同翻过生命季节,欣赏生命的美,涉猎生命的深沈和丰富。」祈愿每位基督徒都能成为一名悦读者。(书影摘自网路)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