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荧长夜灯,晖光照孤寡

再访纽约「多加事工」

 

口述/毛黄庆贤

整理/周玮玮

 

▲多加事工的标志—缝纫机与手工缝製的衣服,纪念创始时服事车衣场血汗劳工的异象,今日再接再厉,于社区服事同胞大众。(周玮玮摄影)

 

2006年,本刊于第5期报导「多加事工」与当时刚设立的「多加中心」。随著社区生态改变,事工由1970年代牧养车衣厂女工转型为服事新移民同胞。核心同工毛黄庆贤姊妹、李碧嘉传道与毛荣燊弟兄,老骥伏枥,二十馀年如一日,活出基督内的忠心与良善。

 

顺应生态,广耕社区

 

回首1987年,神以箴言三十一章8至9节,赐给我异象︰「你当为哑巴开口,为一切孤独的伸冤,你当开口按公义判断,为困苦和穷乏的辨屈。」我这平凡的家庭主妇,随著外子毛荣燊甫结束驻外公派,返美不久便一头栽进陌生的纽约车衣厂服事,对劳工阶层全然无知,仅仅单纯回应神的呼召,开始外子戏称的monkey business(被人轻看的事业)。

 

我和同工李碧嘉传道,穿梭在曼哈顿区的唐人街大小衣厂,播放粤语福音录音带,让那些终日与缝纫机为伍、不见天日的女工们的心灵得安慰。没想到monkey business蒙神赐福,一眨眼二十多个年头过去,结实纍纍。

 

911事件之后,唐人街许多衣厂生意重挫被迫关门,随著业主将工厂转往大陆,女工也纷纷转业到餐馆或家庭护理工作,大批华人湧入布鲁克林,「多加事工」看见移民同胞的需要,再接再厉,租用临近「华人播道会」的一层楼面来提供社区服务。慷慨的义大利房东支持新移民,乐意将这间原为冲洗暗房的楼层低价租让,「多加中心」因而诞生。

 

▲毛荣燊及毛黄庆贤伉俪,二十多年如一日,活出基督的忠心与良善。(毛黄庆贤提供)


「多加」蒙神赐福,2007年更买下租址的整栋楼宇,地上三层与地下室共四层,除了照顾原来衣厂的劳工,更将触角深入华人社区,以英文班、电脑班、英文代书、翻译等服务来帮助新移民适应环境。儿童课外辅导班、儿童暑期圣经营、青少年吉他班的开办,分担了新移民谋生压力下教养子女的重担。由于交通便利且提供多元社区服务,「多加中心」很快成为布鲁克林华人口耳相传的好去处。

 

与孤儿寡妇同在

 

约翰福音一章14节:「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有感于耶稣「道成肉身」的榜样,多加的同工团队定意深入移民的生活,提供「与他们同在」的服事。

 

许多服事中,成长速度最快的就是儿童与青少年事工,第一年儿童暑期圣经营只有二十五人,往后逐年升高,目前多到一百三十五人。相信在「多加中心」长大的孩子都是蒙神拣选的器皿,有些调皮难缠的小子经历主爱的管教与保守,日后居然成为青少年辅导。而这批新血更为日渐老化凋零的「第一播道会」英文堂带来新气象。

 

我有时会幽默地形容,从新移民进「多加」的门寻求各样生活帮助,到将人带进「播道会」认识福音,是我们提供的「一条龙服务」。「第一播道会」慨允我们使用会堂,成立「华人播道会」。华人会众中有为数不少的寡妇,丈夫多因移居异乡,心理抑鬱或操劳过度而早逝。面对这群寡妇孤儿,雅各书一章27节如鎚头字字敲在我心头:「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

 

为方便照顾邻舍的需要,我和荣燊经常就近住在「多加」办公室楼上—我们的「第二个家」。当「珊迪飓风」横扫肆虐纽约,「多加」在第一时间里捐钱出力,帮助华人灾民恢复生活常轨。几个寡妇家庭在这场浩劫里亦无倖免,我们立即将保留给宣教士的顶楼房间,挪出给急需的家庭免费使用。

 

寡妇不愿突显身分,教会暂时没有为她们成立团契,但常打电话问候、关心近况,建立了亲如家人的情谊。这群可爱的姊妹常呼朋唤友、领著孩子、携带零食,上「多加」串门子,如同现代版的「撒马利亚妇人」,领受生命的活水以后,向四周传扬耶稣的奇妙作为,把「多加」带进人群中。


▲中心墙上掛著数典念祖的图片,邀请人探索真理的源头。(周玮玮摄影)

凭主爱收纳义子

 

神体贴孤儿寡妇的心意,一天天显明。我常思量,若不是开始这份服事,我永远不懂如何关怀别人的需要。

 

2000年感恩节一大早,正忙著张罗过节,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婆婆手提著两袋沉掂掂的衣物,蹒跚走进「华人播道会」,身后跟著一个满脸无辜的稚童。「唉!小强这孩子我没法养了,妳替我看著办吧!」

 

随著婆婆到她家里了解情况,在狭小阴暗的住处堆著拾荒的大小罐头,处处留下水管失修的潮渍霉烂,叫人瞠目结舌,这样的地方也能住人?婆婆老泪纵横地说:「小强的爸妈离婚后,就我这七十岁的老太婆带这孩子,他又皮又不听话,儿子和媳妇在外州打工,几星期才回来看他一次,我自己都养不活,哪能再养他?」

 

接过婆婆手中衣物,内心大声呼求:「主啊!这孩子是祢的,教导我怎么做吧!」外子和我几次进出法院,完成领养手续,成为小强临时的法定监护人。我们两个孩子都上了大学,早已忘记怎么带一个五岁小孩。小强患有先天性过动症(ADHD),精力旺盛,再加上原生家庭里缺乏管教,每晚还习惯尿床。我总得半夜起来更换床单被褥,十分折腾,我常抓著头皮对神说:「请赐我力量和智慧吧!」

 

「赫式小子」效应

 

幸好,小强的班导爱心十足又有经验,在学业上引领他步上轨道,又有儿童主日学的教导及教会好孩子的影响,小强慢慢开启封闭的心扉,变得活泼自信。他十一岁那年,我的一位朋友从宾州赫氏乐园(Hershey's Park)旅行回来,不经意间分享「赫氏寄宿学校」(Milton Hershey School)的种种优点。

 

这所由清教徒赫氏家族按照基督信仰建立的学校,旨在提供清贫家庭子女享有高等教育的机会,接受幼稚园(Pre-K)到十二年级的学生。学校老师大多数是基督徒,教学严谨,强调品格教育。每十个学生便有一对「寄宿父母」管理生活起居。申请者一旦符合资格,通过入学面试,学费全免。毕业总成绩在八十分以上的学生,校方还颁发美金八万元作为大学赞助金。过去一百年,赫氏办学绩效卓越,造就出许多傑出的学生。于是荣燊和我替小强申请入学,经历繁琐的程序和面谈,这孩子顺利成为「赫氏小子」。

 

因为亲身体验「赫氏教育」的好处,我们向许多清寒家庭推荐这条新出路。多数新移民家庭对寄宿学校没有概念,不敢轻易尝试。我们苦口婆心劝告:「放就是生,抓就是死!」当这些父母懂得适时放手,让孩子落入神的臂膀里,就是成长的关键。

 

神的恩典丰盛,继小强之后,我们陆续协助八个孩子申请,顺利进入「赫氏寄宿学校」就读。虽然申请耗时(平均一个孩子要花五天填表送件,加上两天往返宾州校园面谈的时间),然而看见孩子的生命转变,我和外子觉得一切都值得了!令人惊歎的是,被接受的「赫氏小子」大多数是教会中寡妇的子女,显明神是孤儿寡妇的神,也是大有怜悯慈爱的主。

 

有形有体的基督爱

 

小林2012年10月刚从福州移民来美,前几天在「多加」前的路口遭一辆急驶快车撞击,司机肇事逃逸,留下不省人事的小林倒在血泊中。林太太颤抖惊慌,撲在小林身上放声大哭。救护人员急救时,我扶起情绪激动的林太太,她泪汪汪地哀求:「妳懂英文,拜託妳一起去医院好吗?」不假思索,我立刻跳上救护车,直奔医院,一路上紧紧握住林太太的手,一面带著她祷告,一面安慰身旁惊魂未定的林家小孩。

 

急诊室里,医生护士忙著抢救,不知过了多久,确定小林没有生命之虞,大家正松口气,昏迷的小林突然醒过来大嚷:「毛阿姨,我不要留在美国了!我要回中国!我要回家……」让正在缝伤口的医生无法下手。我安抚小林:「现在什么都别想,专心疗伤!有教会及『多加』的弟兄姊妹在,这里就是你的家啊!」忧急的小林听进我的话,不再挣扎,安静下来让医生继续缝针。

 

离开医院时,黎明晨曦正和煦照耀大地,虽然一宿未眠,能陪伴林家度过难关,心中却有说不出的欣喜,这就是「多加」的精神—披戴基督,关怀孤苦。当邻舍有需要时,以同理心相伴扶持,基督的爱才能有形有体地显明出来。

 

【后记】

 

毛黄庆贤鼓励教会跨越「四面墙」的局限,不将自己囿于封闭的会堂内。效法主耶稣的宏观与身量进入社区,祂不是高高在上,乃是「道成肉身」,充充满满住在人群中间。

 

在布鲁克林,「多加中心」彷彿照亮当地的一盏长夜灯,闪烁著熠熠光芒,灑落在异乡客旅身上。只要铁门捲起,就有络绎不绝的人上门,「有问题找『多加』!」成了华人圈子内流传的一句话。新移民带著各样疑难杂症到「多加」找毛叔叔、毛阿姨和碧嘉传道。他们亲切的关怀与帮助,让人有如吃了「定心丸」,心头阴霾全消。

 

数算神在「多加」成就的一切,庆贤怀抱信心地说︰「神的应许,在信靠祂的人身上,一个都不落空!」有人问:「你们年纪大了,未来接棒人在哪?」她仍是那句老话,幽默地说:「走著瞧!神既兴起,祂必成就!」

 

(多加中心位于6611 Fort Hamilton Parkway, Brooklyn, NY 11219; 电话: 718-748-5241; 网络http://www.dorcas-nyc.org/)若您有感动要奉献,支票抬头请写:Dorcas Ministries 美国奉献可抵税。

 

 

记者小档案
周玮玮,现任纽约公立高中中文教师,与先生育有一子一女。忙于家庭、工作、教会服事间,仍寄情文字捕捉人生百态。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陆续上网中)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