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夢」裡鑽出牛角尖

——《中國合夥人》觀影反思

 

文╱亞馬

 

 

新夢想,是21世紀的中國夢,還是中國人想像中的美國夢?

 

2013年5月,一部叫作《中國合夥人》的電影在中國大陸上映,引起了諸多關注。影片以中國1980年代到21世紀初長達30年的時代大變革為背景,講述了「土鱉」成冬青、「海歸」孟曉駿和「憤青」王陽三位大學好友畢業後共同創辦英語培訓學校「新夢想」的故事。


據報導,故事的原型是出於北京著名的英語培訓機構「新東方」學校,其主要人物的身上有著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等人的影子。作為「新東方」最早期的學員之一,我對那段在階梯教室裡上大課苦讀英文的青春歲月念念不忘,對「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新東方精神」印象深刻。新東方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創業故事,是我不僅熟知,而且曾經見證的。帶著好奇和期待,我終於看到了這部電影。

 

▲北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創辦人:俞敏洪。

 

英雄不怕出身低,土鱉翻身變土豪


電影看完了,卻並沒有預期中的感動,雖然我已經做好被感動的心理準備。也許因為我所期待看到的,是俞敏洪從卑微與失敗中背水一戰,在令人眩目的成功中堅忍前行的創業與人生之路。而電影所呈現的,卻是建立在「成者王侯、敗者寇」的商業邏輯上的青春勵志故事。電影中有青澀的愛情、令人心碎的背叛、理想的激情與夢想的破滅。當然,最終是兄弟情誼的勝利、危機的解除與夢想的成就。


在經歷了愛情、金錢和利益的種種考驗以後,「新夢想」公司的股票在美國華爾街上市,成冬青以孟曉駿的名義捐款,讓孟當年為了生存而打工餵小白鼠的實驗室被以孟的名字命名。他們不僅贏得了事業,也重新贏得了友情。


《光陰的故事》的旋律在片尾響起,柳傳志、俞敏洪、馬雲、王石等草根出身的精英企業家們當年和現在的照片一一出現,其寓意不言自明:英雄不問出處,無論當年是多麼平凡的「土鱉」,無論曾經歷多少讓人羞辱的失敗,只要為夢想而堅持努力,加上朋友間的忠誠合作,就有可能成為萬眾矚目的成功人士。


我並不反對勵志,人們需要被鼓勵,我也喜歡被鼓勵。然而,《中國合夥人》式的勵志卻讓我有些困惑。片子結尾陽光燦爛的結局,似乎是幾個中國人靠友情、頭腦和金錢佔領了紐約,得到了美國人的尊重,重新肯定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表面上看,成冬青三人贏了。當初傷害了他們、拒絕了他們的美國,如今被他們佔領和征服。我卻有些不解。在美國生活了多年,我不知道孟曉駿口口聲聲要「得到美國人真正的尊重」是什麼意思。他指的是哪些美國人?他想要得到什麼樣的尊重?新夢想是怎樣的夢想,這個夢想又是如何被實現的?

 

淪為餐館雜役的「燕大」菁英


從片子本身來看,才子孟曉駿的人生落差最為明顯。他是當年大學裡的風雲人物,家族從爺爺那一代就開始留美。他一直渴望去美國留學,裝備自己、改變世界。而他所嚮往的美國,卻讓他從一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燕大」精英,變成了一個在餐館裡幹雜活兒的小工(bus boy)。


因著這樣的經歷,他的尊嚴掃地,信心失落,以至於一向口才極佳的他回國後竟然在大庭廣眾下失語。讓他多年以來不能釋懷的,是美國社會只認金錢不認人的拜金邏輯;是讓他的一腔才幹無從施展的殘酷生存現實;是在開會時放他鴿子,在坐出租車時被司機叫罵的那些傲慢無禮、帶有種族歧視傾向的美國人。


正因為如此,他追求成功,追求成為第一。他力主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革,全力推動公司上市。反諷的是,「新夢想」的成功,還多虧了孟曉駿這些悲慘經歷的鋪墊。正是因為驕傲張揚的他一反常態,向成冬青承認了自己當年落魄的經歷和內心的失落,才讓「土鱉」成冬青幡然而醒,做出了讓公司上市,讓美國人刮目相看的決定。


看到這裡,我覺得成冬青真夠意思,為了給哥們兒長臉,為國人爭氣,放棄了對自己「只想好好教書」的內心真實聲音的堅守,義無反顧地跳入了華爾街的一潭渾水。而孟曉駿也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以自己公司股票的發行洗刷了當年連小費都拿不到的恥辱,以加入資本一方成就了資本一方對弱勢一方的收編。看到這裡,我不知道自己該為他的成功喝彩,還是感到悲哀。

 

▲「中國合夥人」講述了「土鱉」成冬青、「海歸」孟曉駿和「憤青」王陽三位大學好友,畢業後共同創辦英語培訓學校「新夢想」的故事。

 

大學實驗室的一塊匾額


電影中有一個細節很重要。在孟曉駿送給成冬青的詞典中夾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你會讓我嫉妒的。」這句話曾讓自卑的成冬青深受感動和激勵,而孟曉駿最後卻坦承,這話原來是他寫給自己的。對於自視甚高的孟曉駿而言,在美國為了生存而打工的歲月始終是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然而,自詡最了解美國的孟曉駿卻沒有意識到,美國夢正是從無到有、白手起家的傳奇,是餐館侍者、雜貨店員和修車工成為老闆,獲得財富、尊重和地位的故事。孟曉駿沒能跨過這個門坎兒就黯然回國了。回國後,他卻以提供簽證諮詢而出名,以送更多人去那個摧殘他尊嚴和理想的國家來賺錢,並最終靠著這一切而重新登上美國的地土。當然,這次坐在同一間餐館裡的他是被尊重的客人,再也不是那個被吆來喝去的小工了。他帶著公司的股票勝利歸來,被當年苛扣他少得可憐的小費的同事所服侍。在不勝今昔之感之中轉了一個大圈子,終於「夢想」成真。

 

「新夢想」佔領華爾街了嗎?


電影是虛構的藝術。「新夢想」的故事不完全是「新東方」的故事。在這部電影中有很多正面資訊,比如說在困境中背水一戰的精神,在創業中愈挫愈奮的勇氣,還有兄弟間超越利益的真情等。可惜的是,「新夢想」的夢想是被動的夢想,是一個在期望與現實中被逼上梁山的夢想。


正像電影中所說的:「我們改變不了世界,是世界改變了我們。」在這個意義上,這部電影倒是相當準確地表達出了成冬青三人的夢想在過去四十年的變遷:


在1980年代充滿理想主義激情的校園,成冬青的夢想是背下整本的英語字典,一年看800本書,然後向他所崇拜的孟曉駿一樣取得簽證去美國留學;在金錢大潮來襲的1990年代,成冬青因為在校外補習而被開除,他的夢想被迫成為賺錢活命,也因此陰錯陽差地走上創業之路。進入一個新的世紀,成冬青成了「留學教父」,他的夢想也從好好教書變成了「佔領華爾街」。


在這樣的人生軌跡中,從始至終,成冬青三人的夢想都是以美國為軸心在運轉。無論是1980年代的狂背英文詞典,屢次申請出國被拒;無論是1990年代靠英語培訓和簽證諮詢賺大錢、建學校的創業艱辛;還是後來「新夢想」公司在美國的上市,一個遲遲未被實現而顯得更加急迫的美國夢始終是成冬青三人走不出來的陰影和怪圈。


失敗也好、成功也罷,成冬青三人的「新夢想」始終被美國所定義。在「新夢想」佔領華爾街的那一刻,不知道是成冬青他們征服了美國,還是華爾街征服了燕大的湖光塔影?在孟曉駿看著刻有他名字的那塊牌子,為自己實現了「被美國人真正尊重」的夢想而潸然淚下的時候,他是否應該感到慶幸,如果沒有當年從一個實驗室的助教「淪落」為餐館小工的悲慘經歷所給他的刺激,又怎能有今天的成功與回贈?

 

傳遞美國夢,還是美國神話?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一點也不反對夢想。人應該有夢想,有夢想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讓我感到遲疑的,是這部電影中所展現出來的夢想:一個外在的、在所謂「美國夢」裡鑽牛角尖兒而無法自拔的夢想。這個「美國夢」甚至不是美國人所說的美國夢,而是成冬青他們自己所建構的成功之夢。


他們最初的尋夢之旅夭折了,卻不能也不願放棄講述這個夢想的特權。雖然在成冬青他們的現實生活中,美國不是夢,美國曾是他們的惡夢:美國把他們拒之門外甚至踩在腳下,把他們的女人奪走,讓他們失去價值感和尊嚴……成冬青他們卻繼續向他們的學生們講述著美國的神話。藉著對這個神話的建構,他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和財富。


事實上,留學教父成冬青自己從未踏上過美國的土地,而資深簽證諮詢專家孟曉駿的美國經歷幾乎不堪回首。因為自身經歷與他們所講述的神話之間的落差,他們的新夢想難免顯得有些一廂情願。如果說,1980年代他們的美國夢中依然有著改變世界的抱負和夢想,現在,讓他們獲得成功和財富的美國夢則是一場真正的白日夢。


在電影的結尾,成冬青說了一句話:「真正的成功,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有尊嚴地生活。」這句話是整部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臺詞。說到這裡,講一些電影的題外話。我個人記憶中的俞敏洪,能吃苦、肯吃虧、做事投入、為人不偽飾。他曾經說過:


「人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過得很偉大,有的人一生過得很瑣碎。如果我們有一個偉大的理想,有一顆善良的心,我們一定能把很多瑣碎的日子堆砌起來,變成一個偉大的生命」。其實,這句話比電影中的「新夢想」,更能代表和定義他的成功。

 

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最近我才知道,新東方校訓「在絕望中尋找希望」這句話,來自於美國著名的黑人民權運動家馬丁‧路德‧金恩牧師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對金恩牧師而言,他的夢想,就是讓普通人(美國的黑人)能夠有尊嚴地生活。


如果說成冬青他們的夢想是對自我價值的實現,他們抗爭絕望的動力來自對自身成功的執著追求,那麼,金恩牧師對抗絕望的力量則來自於他內心堅守的信仰。1963年8月28日,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這位年輕的浸信會牧師面對著25萬的聽眾述說他的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 我們認為真理是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夢想有一天,在喬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


我夢想有一天,甚至連密西西比州這個正義匿跡、壓迫成風的地方,也將變成自由和正義的綠洲。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來評價他們的國度裡生活……


我夢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上帝的榮光顯現,滿照人間。


這是我們的希望,我就是帶著這樣的信念回到南方。


有了這樣的信念,我們將從絕望之嶺劈出一塊希望之石……(We will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

 

金恩牧師的夢想,建立在他的基督信仰之上。這夢想以無私的愛為基礎,以犧牲和付出為代價。金恩牧師所關心的,不是他的夢想是否能夠實現,而是他所追求的目標是否公義正當。他所要爭取的尊嚴,並非一個族群對抗另外一個族群的勝利,而是用非暴力的途徑達到族群之間的和解。


他的夢想超越了對勝利的執著、突破了自我和外在環境的設限,以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流血和犧牲為榜樣,在愛和受苦中尋找救贖的力量。正是這樣的信仰,讓他的夢想可以超越現實環境的絕望,激勵千千萬萬人,帶給他們生命的盼望。

 

找尋合乎上帝心意的夢想


很多人都有著對生活的夢想。實現自我、獲得社會和他人的肯定,是人基本的生存訴求。我也在思考,夢想,是由人內心的信念和激情所激發,還是來自外界的影響和賦予?尊嚴,是一個人對自我生命價值的肯定,還是來自他人的認可?成功,是來自奮鬥中的篤定和堅持,還是來自最終所獲得的財富和地位?幸福,是成功的結果,還是忠心追求夢想的過程本身?


時過境遷,當年「絕望」地從北大棄職而去的俞老師,已經成為千萬人心目中的成功人士和勵志偶像。他的人生故事也變成了電影中的夢想範例。而我所懷念的,卻是那個高瘦、不修邊幅、敬業、為人低調謙和的年輕英語老師。

 

再談到這部電影,我只想說:夢想不是由別人定義的,自我的價值也不總是由外界的矚目和華爾街的肯定所支撐。俞敏宏曾說過:「我們一路走下去,不是因為堅強,而是因為我們別無選擇。」也許,對俞老師而言,他還在繼續尋找和建構自己的夢想。畢竟,要想贏得別人的真正的尊重,首先要找到自己。這其中,也包括用心找尋那不僅屬於自己,也符合上帝心意的夢想。

 

 

作者小檔案

亞馬,閱讀者,寫作人,博士,母親。出生於北京,現居美國德州。享受家庭生活、偶爾的出遊,和長久的蟄伏。喜歡不昂貴的美食、不匆忙的行程、單純的快樂、濃淡相宜的友情、樂於搜尋回收瓦器中的寶貝,實體的和記憶、想像中的都在內。現實生活中表現冷靜,內心波瀾於文字、音樂、畫面、影像中。有時複雜,有時簡單。生命並非完美,恩典永遠相隨。因你同行,不會孤寂。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