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与风筝

苏文安牧师眼中的丽珊师母

 

采访/罗启华

 

 

微雪中的邂逅


一九七一年,丽珊随家人移民来美,在当时华人如凤毛麟角的美国东部小镇完成初中、高中、大学教育。与我相识时,丽珊正在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上班。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她却暗自立志,若找对象,一定要找在台湾念完大学才出来的男孩子。

 

一九八二年11月,我移民美国。1983年初,我住在宾州乐园镇的三哥文峰家。一月间一个小雪飘飘的傍晚,我搭别人的便车到新泽西州若歌大学中文查经班参访。身为同工的丽珊亲切地走到门口来欢迎新人,就在见到我的那一刹那,她听见一个非常清楚的声音说:「这就是我为妳所预备的先生。」

 

丽珊从未有过这种经历,顿时愣在那儿,目瞪口呆地看著貌不惊人的我擦身走入聚会厅,她记住我的长相,却不知我是谁。但她放在心中反覆思想、安静祷告,未向任何人提起。

 

一个月后,我又造访若歌查经班。这次,有人较详细地在聚会中介绍了我的姓名来历,她这才知道我当年秋天就要远赴洛杉矶读神学院。她吓了一跳,因为她虽然一直求神为她预备一位委身的基督徒作终身伴侣,却还没预备好要嫁传道人!

 

此次再去新泽西,我借住在更新传道会李定武、长真夫妇家中。谈话中,偶然间提起自己年纪已不小,过去靠自己寻求,感情飘泊起落,如今想改絃易辙,若长辈认为有合适对象,请代为介绍。当时长真姊脑海中就浮现出丽珊的身影,但她并不知道丽珊已见过我,自然未向我提起想要介绍谁,而我对丽珊也毫无印象。

 

丽珊这边呢?则一直未向任何人提及,默默与神摔跤两个多月,直至顺服下来。就在她「想通」的第二天,长真姊打电话给丽珊,问她:「如果妳将来的先生是传道人,妳觉得如何?」立时,她心中知道长真姊要介绍的,必是苏文安。

 

我与丽珊就在定武伉俪的安排下相亲,当时我才来到美国四个月。我们于4月1日正式开始交往,12月17日就在许宗实牧师證婚,若歌教会弟兄姊妹祝福下,结为连理。

 

 

共同的信念

 

为何进展如此神速?当我们正式会面时,即有相见恨晚之感,在开始深入交往后,彼此就确定我们的结合是出于主,因为除了初次邂逅时那超自然的印證,我们还有三个重要的共同点。

 

1. 委身于神:我们会在如此短时间内决定结婚,是因为彼此对神都有强烈的委身。她一心要嫁的是委身的基督徒,我则要找一位能委身于神的终身伴侣。

 

2. 爱的家族:我们都出身于凝聚力很强的原生家庭,家中兄弟姊妹关系亲密,长大后仍互相扶持、互相帮助、互相照应。因此她不仅爱她的家人,也爱我的家人。

 

3. 家庭蓝图:对于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华人文化传统与她较熟悉的美国文化传统,我们都希望能做到去芜存菁、融会贯通,再以圣经的价值观为核心,来经营婚姻与家庭。这也是为什么日后她会以无比的耐心与毅力开始「在家学习」(Home Schooling)的工程。我们当然明白,「在家学习」只是父母强化儿女信仰与品德教育的方式之一,并非惟一或绝对的,但我们认为值得一试。

 

这些共通的坚强信念,使我们在相伴相随的年日中能克服诸多难关,化「相异」为「相益」。

 

结婚那年我廿九岁,在台湾土生土长。而丽珊认识我时,虽能说华语,但对中文字已经很生疏了。我是第三代基督徒,她是家中唯一信主的孩子,我们成长的环境大不相同,文化背景颇有差异,但感谢主,廿二年婚姻路走来,却能渐入佳境,这与我们的互补互助当然有绝对的关系。

 

相异却相益

 

与她初识时我甫抵美国,是个新移民,对美国文化完全是门外汉。而丽珊已在美国念完初中、高中、大学,在美国大公司上班。是她教我开车,教我有关美国的常识,她不仅没有看轻我,反而「慧眼识英雄」,帮助我立足,鼓励我发挥。

 

她对文学涉猎相当初步,更不要谈对中国文学有何深入了解。虽然大学时代参加了中文查经班,再加上婚后耳濡目染,中文程度大为提升,但她并非有文才、能写作的人。也正因为如此,我的文章有了最诚实、最可靠的第一读者,让我的编辑、采访与创作,能真正贴近一般读者的需要。

 

我的人际关系常出状况。我不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人,往往在台上侃侃而谈,下了台却沉默寡言,因此较敏感的人会误以为我对他们有成见。我常衝口而出说错话,例如:见到穿著宽松衣服,身材胖胖的姊妹,可能会不假思索恭喜她怀孕了;或是冒昧地问一些年纪较大,看来较成熟的单身姊妹「有几个孩子了?」或「孩子多大了?」幸好丽珊常为我打圆场。

 

在公共场合中,我有时会专注在自己的思想与心灵世界中,她会提醒我,将我拉回现实。我除了在写作与编辑上细心外,其实是性子急动作快,不仔细又易出错,她正好相反,慢条斯理又精雕细琢。

 

2005年暑假,我们全家一同观赏韩剧〈大长今〉,其中有句对白:「学做菜没有祕方,诚意和时间就是祕方。」引申于丽珊的为人处事,再恰当不过了。我虽时常不耐于她的慢动作,但却不能不说「妳办事我放心」。

 

阳光般的女子

 

初次接触丽珊的人,十有八九必对她嘹亮的笑声留下深刻印象,那一串串带著阳光气息的爽朗笑声,正如她不虚伪不造作的性情。

 

她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她诚挚的关怀。她在人际互动上总是能设身处地顾虑别人的感受,不占人便宜、不滥用人情。能不麻烦别人,就尽量不麻烦别人;能服务别人,就尽量去服务别人。她坚信「施比受更为有福」,因此许多人认定她是终生挚友,儘管因环境变迁,时空睽违,这些老朋友仍会时时想到她,在人生遭遇重大转折时,总想找她商量。

 

她这些品格特质正是我所缺乏的,特别是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真是上帝特地差来补我之不足。而她对主的单纯信靠,也是我最钦佩的一点。她宁可采取严谨的标準来落实圣经的价值观,且能一以贯之,却又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我常说,她的「路是窄的,心是宽的」。她走的是一条高标準的路,但又能容忍各种不同的人,包括对经文细节上常有不同「亮光」的我在内。这在道德观、价值观模糊的现代社会,以及惯于以教条律法评判人的教会中,都是极为可贵的品质。

 

在婚姻中,她成为我真正能推心置腹的密友,是我有事时想要商量的第一人选。她讲理又柔软的特质,使我们的沟通即使遭遇困难,至终皆能顺畅。

 

初识丽珊时,她是位颇有身价的单身女郎,但她公开宣称人生的最大志向就是作个全职妈妈。

 

她在1986年怀了老大之后,就辞去工作,但因我汲汲于开创事工,将她拖来当「全职义工」,因而她这心愿一直到1995年才真正实现。她善于理家,在俭樸原则中让生活过得多采多姿。她教导孩子善用有限资源来寻求欢乐与满足,盼他们既能处缺乏,也能处丰富而不迷失。

 

初识丽珊时,我单身一人、身无长物,在美的学历资历皆无。但她对我全程陪伴、全然包容、全力支持。不仅如此,在接下来逾廿二年的婚姻旅途上,纵然经历了教会的、机构的、家庭的、健康的、经济的种种挫折、重重打击和连连逆境,她不单能自己靠主站立起来,还能帮助我站起来,与她同心合意重订生命、生活、事奉的标竿,改弦易辙重新出发。这种热力、爱力、生命力,以及落实信仰于日日、月月、年年生活中的心志和行动,著实可敬可佩。我对她的感激、心疼,实非言语笔墨所能形容。

 

▲上图为苏文安、丽珊全家福,摄于2001年,前排坐者为苏爸爸、苏妈妈。

 

▼下图摄于2004年苏妈妈二度中风后的病床边。

 

在爱里创造奇迹

 

丽珊对婚姻的全然委身,也表现在对待我的家人上。自2003年8月家母中风后,两老就与我们同住,当时年已八十七的家母右半身不遂且不能言语,虽有看护帮忙,但仍琐事繁杂,年近九十的家父则意志坚强且自主意识强烈。两老的食衣住行、医护事务、社交活动,千头万绪且突发状况极多,而丽珊对老人家的爱心与耐心、包容与承担,远超过我这作儿子的。同时她每天又要肩负起三个孩子「在家学习」的责任。

 

一家大小五口,加上两位老人、两位看护帮手,她照管得井井有条。家中每个成员各有各的问题和需要,她用爱来维系,也在爱里创造奇迹。

 

二○○四年夏天,家母第二次中风,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病情严重,我们担心她再也不能下床,而我们也无力长期自己照顾。经过全体兄弟姊妹一同商量,选定一家较满意的疗养院,预备一出院就送入。

 

就在送入疗养院的前夕,丽珊告诉我,她观察我母亲的眼神,觉得她的意识仍非常清楚,她不忍心将婆婆送往疗养院等死,愿意接我母亲回家,让她在生命最后一程享有家人陪伴的温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也意味著丽珊将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我虽是儿子,但主要重担必定落在她身上。我一再问她:「妳真愿意?」她非常坚定地表示愿意。

 

于是,再度举行紧急家族会议之后,我们又将家母接回家中同住。两、三个月之后,家母不但能下床,而且居然能在家人扶持下,拄著拐杖颤巍巍地走几步路,也可以比手画脚表达意思。她能有如此进步,能与我们沟通,体会我们儿孙的爱,继续为我们守望、祷告,可说是丽珊一念之间的不捨与孝心所生出的奇迹。

 

我的家人当然在各方面都勉力相助,但主要的担子自然是在丽珊肩上。对这位在美国长大却又如此孝顺的媳妇,苏家人只能讚歎:「好得没话说!」

 

由内而外的事奉

 

我和丽珊非常认同德国神学家潘霍华牧师所说的:

 

「婚姻的意义远超过两个人的相爱,婚姻是出于神的神圣定规,所以具有更高的尊严和力量,神藉著祂的定规决定延续人类的生存,直到时间的终了。在恋爱中你俩看到世上的两个人,在婚姻中你俩成为传宗接代这长链中的一环。神使我们一代接一代来到世上,又辞别这世界归于祂的荣耀进入祂的国度。在恋爱中你俩只看到彼此幸福的天堂,在婚姻中你俩就要站在对世界对人类负责的立场。你俩的爱是你俩私人持有之物,你俩的婚姻却超出了私人範围而成为一种地位和职责。」

 

我希望我们的婚姻是真正在享受婚姻,夫妻之间互为同伴、成为一体,且能荣神益人。真的,若夫妻能同心活出婚姻的意义,将是不得了的大事。我们深深觉得家庭是神很可以重用的器皿,许多神国度的大事,都是从敬虔爱主的家庭中开始萌芽的。

 

我们俩也非常重视儿女的教养。神赐给我们三个孩子,若将他们培养成三个合神心意的人,将来就会建立三个合神心意的家族。

 

根据研究,一个平常人一生中接触到与他彼此有互动有影响的人,保守估计约达二、三千人。这些人包括家人、亲族、同学、老师、同事、上司、顾客、意外事件或法律程序中的相关人士。换句话说,若伤害到一个孩子,意味著这伤害将会影响到许多人,而若造就了一个孩子,却可以形成意想不到的善性循环。

 

我们目前所做的,当然离目标仍有很大的距离,老大今年也才要进大学,一切仍未尘埃落定,尚未到评断成败功过的时刻,但我们愿意并肩奔向标竿。

 

在我事奉的早期,足足十年之久完全是工作导向、拼命追求成就的心态。看起来场面大头衔高,其实已超乎自己灵命及内在品质所能承担的,在领导牧养、言行举止和人际关系上漏洞百出。表面越成功、里面越脆弱。丽珊极力提醒我、劝告我,但我却充耳不闻,一眛跌跌撞撞、踉踉跄跄、埋头猛衝,终至溃不成军。

 

感谢神,经过两三年调整转接期后,丽珊帮助我明白,所有的异象抱负、人生规划,都要先回归到家庭。否则在外面不论有多少光鲜的服事,也只是一个空架子。若不从核心经营起,却一味去求追求外面的掌声与喝采,那就是本末倒置,到头来可能祸起萧墙,旦夕间土崩瓦解。

 

丽珊与我立志要努力学习,将我们自己与基督的关系视为生活的中心,以此为根基从里而外按部就班与神同工,先建造与家人的关系,然后是亲人与同工,再推及读者、听众、社区等等。这也就是这些年我常与文字营同学分享的—「工人先于工作,作者重于作品,真诚胜于一切」。

 

 

记者小档案
罗启华,现居洛杉矶,喜爱写出上帝在人身上的美妙作为。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国杂志历年刊物(陆续上网中)

神国杂志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