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疫情中的畢業感懷

 

 

心懷感恩,珍惜當下

 

文/解祈叡 (Brian Hsieh)
譯/周瑋瑋

 

 

寫這篇在疫情中的畢業感言時,坦白說我百感交集。最直覺的反應是,我是這場疫情的受害者之一。大學四年的努力學習,籌備多時的畢業公展泡湯了,引頸切望的實體畢業典禮取消了,最後連與死黨互擁話別的時刻也被剝奪了。更殘酷的是,在這個全國失業率創新高的情況下畢業,真是雪上加霜啊。心裡的怨憤不平,飆到最高點。我相信有這樣失落感的畢業生不只我一個。當事情超出人手所能控制的時候,這種抓狂的心理應該人皆有之。

 

但是當我有機會平心靜氣地想一想,說也奇妙,一股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我是何其有幸可以接受優質完善的大學教育,有全心全意支持我專攻藝術的父母,能在大學裡交到許多上進而且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在上網課的階段,我們也不忘彼此打氣加油。說實話,像我這樣凡事皆足又不用為生活擔憂的人,實在沒資格抱怨。

 

正當疫情節節高升的同時,喬治佛洛伊德事件「又」將長久以來美國黑白種族對立的緊張關係推向另一個高峰。我之所以強調「又」,乃是因為近幾年白人警察與非裔族群間所引發的衝突對峙,甚至因誤殺致死的悲劇事件不斷地上演。每個悲劇都曾經登上新聞頭條,引起一陣沸沸揚揚的討論,無奈最後總是無疾而終。相較於許多非裔同儕,我的境遇可以說得上是得天獨厚。我還有甚麼好抱怨的?

 

如果票選2020年焦點話題,新冠肺炎和「黑人的命也是命」民權運動,絕對奪冠封后。兩起事件中,許多寶貴無辜的生命瞬間被奪去,在家庭、社區甚至種族間,造成情感上極度的撕裂與拉扯。回頭再看看自己先前所埋怨的沒有畢業展、沒有畢業典禮,突然顯得微不足道。不能否認,四年來在高等學府中接受知識技能的裝備培養、思維應用的挑戰啟發,我應該要為自己的耕耘收穫來慶祝歡呼。畢竟這是人生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我更加強調的是,因為人生中有太多不可預知的風浪,我們要學習在動盪中操練敏銳的觀察力,關注社會的脈動。同時,我們也要常常提醒自己,即使世事多變化,也不忘心懷感恩、珍惜每一個當下。

 

▲解祈叡,自由視覺藝術設計師,本刊前社區單元企編周瑋瑋的長子。今年甫自紐約庫珀聯盟學院(The Cooper Union)藝術系畢業。感謝父母從年少開始就全心支持從事藝術設計,讓他一直不間斷地在美學、視覺藝術方面吸取新知,發揮創意,實踐真我。

 


 

期望破碎,應許仍在

 

文/李柔明(Ellison Lee)‧譯/雅儂

 

 

期望」兩個字是我給2020年的生命註解。

 

「期望」為我們人生的每個出口分類,使生活井然有序。不論設立的水平高或低,生活與我們的期望及自認的權益平行。期望引導我們在人際關係中的情感,衡量事業的成功與否,及對周遭的人、事、物的反應。

 

2020畢業生本來也是如此。我們期望能像去年的畢業生,以華麗、盛大的情況完成最後一個學年。許多人很早就填好訂單,購買畢業典禮用的畢業服及方帽,也與家人們討論參加畢業典禮的安排。我們預計還有八週的時光相聚,才需與這些在過去四年中,教導與塑造我們的師友們道別。那時的我們仍不明白,如此小小的期望,竟然都達不到!

 

當一家家大學如骨牌效應似地關閉校園,我們被這事實驚嚇到了。大四的學生在匆忙中離開宿舍,留下家具、來不及表達的道別及完成學業的機會。居家防疫開始,大家被孤立在各處,沒有同學相伴。居家初期特別艱難,大四學生心中憤怒不滿,尤其是畢業季來去匆匆而過。

 

我們仍然很生氣,多年來的期望如玻璃杯被暴力地摔碎了!曾經認為具體存在的期望卻溶解於我們的手中,消失無蹤。

 

其實,從來沒有人應許我們能得到這一切。誰何曾被確實地告知:「將來,你們會……」;誰有能力讓事情如預期地發生?誰又能對生命有完全掌控及決定的能力?如果你能想到有某人能如此,我確信那是個謊言。

 

沒有人曾經應許我能照所期望的情況走進大學畢業典禮,或能如願地完成大四學業。這是我的自我期許,完全相信神會幽默地同意並成就我自築的夢想。2020畢業生為認定的失去而哀傷,失意、無目的的怒氣更是反映夢想破碎的打擊。

 

過去的學年是我們自撰的人生歷險記中的意外結尾,原本的計畫冷不防地有頭無尾。不過,我們最終不是此傳記的作者,我只是故事中的一個角色,卻迫切地想要自創結尾,正在明白故事的發展,終究非我能力所及。

 

人們勸我,不要把期望放得太高,好像降低期望可以提高驚喜,我會的。但今年,我已完全放棄任何期望了!我開始抓住應許:在基督裡的身分、呼召,及傳承。

 

2020年,雖然期望破碎了,但應許仍在。

 

▲李柔明,畢業於美國惠頓大學(Wheaton College),政治系與心理系雙主修,本刊執編吳信惠的女兒。

 


 

面對世事多變的2020

 

文/蘇恩泉(Daniel Su)‧譯/雅儂

 

 

新冠肺炎對2020年的畢業生著實造成非常嚴重的衝擊。在疫情蔓延時,正是應屆畢業生學習的最後階段,卻突然中止。雖然不能說這是最慘的經驗,畢竟我們仍然擁有許多,但大學經驗如此「夭折」,感覺好像被毀了。

 

今年3月初,病毒蔓延之快速遠超過人們的想像,有人認為世界末日來了,有人停止一切活動。全球的確診人數以倍數增加,各國也實行不同程度的封鎖。美國正面迎向病毒的衝擊,而我們學校對於再來的學期要如何運作也捉摸不定。我們是否能繼續上課,使這四年的學業有個合情合理的結束?或是需要延遲畢業典禮?當時眾說紛紜,從不確定到斷定的各式說詞都有。當時,我們想不到一切都超速進行,超出預期。

 

同學們開始聽到別的學校關閉校園了,規定學生們回家。我們學校轉成網上教學,學生仍能選擇留在宿舍或回家。頓時,大家的情緒莫名地轉換,校園中瀰漫著一股陰鬱的氣氛。感覺上,在我所行之處,同學們不經意地彼此道別。不僅僅是我,許多同學們也一起面對如此沮喪的場景。

 

我選擇留在學校,因為我不能想像大四的最後時光沒有摯友們相伴。但事與願違!記得我在午餐時,還跟朋友們在食堂暢談再來的幾個月能做些甚麼。才剛離開食堂,碰到朋友叫我看電郵─學校規定所有學生立即回家。就這樣……世事多變的兩週間,我連留在學校的權利都被剝奪了!

 

再來的日子,真的難以找回動力。在家獨自完成學業令人無言以對,沒有畢業典禮,沒有特別的結束或慶祝,累積四年的掙扎與成長的情緒,戛然而止,彷彿沒能走到終點。

 

新冠病毒帶來許多不確定,不論是找工作或設立目標,它帶來憂傷、遺憾與分離,而雪上加霜的社會動亂和對立撕裂,促使我深思自省。或許,正是這些經歷,造就了2020的畢業生,留下了永載史冊的印記。

 

▲蘇恩泉,本刊總編輯蘇文安牧師的么兒。加州Biola大學畢業,主修歷史,面對近月的美國社會動亂,他強調:「沒有一種恩典比上帝的饒恕更偉大」。

 


 

李杰明(Derek Lee),畢業於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全球事務研究所(Keough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主修永續發展學(Sustainable Development),本刊執行編輯吳信惠的次子。

 

龎心樂(Priscilla Pang),A. W. Dreyfoos 藝術高中畢業,本刊編輯林敏雯的女兒。

 

張詩祈(Joshua Ishii),Pleasanton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Independent Study 畢業,即將要進入大學繼續學業,KRC行政同工張寶維的長子。

 

尤懷之(Ethan Yu,圖右),Tatnall School 畢業,網球健將。KRC董事尤瑞倫醫師的兒子。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