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期:小種子的大異象

以大帶小,以愛傳承

臺灣中壢真理堂

 

受訪者/林雄堅
採訪/廖美惠

圖片提供/中壢真理堂

 

▲小姊姊恆信(左)分配到一隻小羊—苡瑄,稱職地陪她讀書。

 

你看過小學生當招待的教會嗎?你聽過一群中學生、小學生站在講臺上帶領「品格歡樂派」1 的敬拜嗎?這可能是全臺灣最「年輕」的教會,1500位會眾的平均年齡十六歲;這也可能是全臺灣惟一混齡的小組教會,150個小組,每組約十位,組員從成年人到小學生都有。


臺灣中壢真理堂,把耶穌的愛化為動詞,培育訓練門徒展開愛鄰舍的實際行動。廿一年來,從三十人開始,增長五十倍到今天的1500人,這不僅是一所持續具爆炸性、仍在成長的強大教會,更是一個熱情委身、以大帶小、以愛傳承的教會。

 

▲服事兒童、青少年是林雄 堅牧師與楊若君師母的熱 情所在,且帶領教會全力 以赴。

 

神的心意更高


1991年林雄堅牧師與師母楊若君渴慕看到臺灣復興,回應神的呼召,結束十年旅美生活,回到了自幼成長的家鄉。原意是要到新竹科學園區推動社區家庭關懷工作,卻因緣際會進入中原大學教授宗教哲學課程,同時接受母會臺北真理堂的差派,於中壢開拓教會,夫妻就在此落地生根。


草創時期,與七位同工從大專青年事工起步,「學生工作最大的困境在於流動性大,畢業後出國、返鄉,能留下來的比例不高。」教會從三十人緩慢成長,過了十多年,在120人時遭遇瓶頸,停滯不前。更何況有人見林雄堅牧養的對象清一色是學生,認為:「這是學生中心嘛!哪裡是教會?」當時,林雄堅也覺得:對啊!看來不像教會,教會「該」完整地包含爺爺、奶奶、叔叔、伯伯、爸爸、媽媽、兄弟姊妹、嬰兒……,他坦承:「當時,我感覺有點自卑的!」


「現在回頭看,才明白,這一切都有神的美意。感謝神,即使挫折重重,我們沒有放棄,堅持下來,才能看到今天的開花結果。」原來神用前面十四年的時間,累積了將近150位大學畢業生和在校生的成熟門徒。當他開展兒童與青少年事工時,他們忠心地追隨,作為陪伴孩子們成長的大哥哥、大姊姊,也是以身作則的輔導(mentor,又稱導友)。

 

投入生命來陪伴


為了與年輕人認同,敢穿尖頭鞋、著牛仔褲,看不出來已經是六十一歲的林雄堅,仍散發著熱力、活力與愛力。從返國之初,他就不住思考:「我所建立的教會能為臺灣做什麼?能給臺灣帶來什麼樣的祝福?」


回顧剛返臺時,街頭出現青少年的「暴走族」,他們騎機車狂飆,手拿開山刀,遇人就砍。林雄堅憂心忡忡地問:「臺灣怎麼變成這樣子?這些孩子怎麼沒人管、沒人照顧?」


他曾讀到《中國時報》登出的專題,報導一對夫妻提前退休,將整棟自己擁有的補習班大樓改成中途之家,收容臺北地區父母無力照顧的孩子,特別是孤兒。夫妻倆不僅關心孩子們生活,亦輔導他們的課業。這一則感人新聞撥動父母早逝的林雄堅的心弦,心中蘊釀著一個夢想:「嗯!我們教會有很多大學生,不是最適合幫助青少年嗎?他們很有用,將來我要呼召他們,鼓勵他們一起做青少年工作!」


之後幾年,臺灣社會問題日益嚴重,犯罪年齡下逼國中、小學。這些誤入歧途的孩子,來自各式各樣功能不彰、父母沒有能力陪伴管教的家庭,譬如單親、隔代撫養、父母入監、酗酒、吸毒等。然而也有的小罪犯是出自看似OK、功能健全的家庭,引起社會的訝異和討論:「問題出在哪兒?」


根據學者專家的研究分析,林雄堅了解到:孩子人格成長有段十年的黃金期,大約在五歲到十五歲之間,父母若未掌握住這個時機,當他們進入同儕期,喜愛同年朋友更勝家人時,父母錯失了形塑品格的責任與良機,就不能做什麼了。弔詭的是,神設計的黃金期─孩子五至十五歲時,正當父母三十至四十五歲的壯年,處於為事業拼搏之際,以致有些人疏忽了對孩子生命的陪伴,衍生出人格不健全的下一代。二十年、三十年後倘若社會交由他們管理掌舵,林雄堅嚴肅地問記者:「妳看出了嚴重性嗎?」面對這個普世性的問題,迫於使命感,林雄堅有個異象:「藉著『桃園縣愛鄰舍協會』,我們教會應該起來做,讓我們以生命來『陪伴』孩子!」


二十年前,一位牧師曾經對林雄堅提出一個心中的強烈感動:「將來你們的教會會以服事兒童、青少年聞名!」這份感動正與林雄堅的異象吻合,使得他更清楚,神要教會走向兒童,走向青少年。

 

社區家長同讚賞


林雄堅的異象和夢想,在2002年看到了一道曙光。開始走出教會的門牆,與社區接軌。換言之,經過十一年蘊釀,才開始正式付諸實現,真正接觸青少年。


「桃園縣愛鄰舍協會」是中壢真理堂於2002年向政府立案的一個社團法人的機構。林雄堅形容「愛鄰舍協會」是教會從事社區關懷的膀臂,經由這協會容易接觸到社區、企業或政府。若直接用教會的名義去接頭,一般人較易築起抗拒的高牆。


善用這個管道與當地社區結合,由社區提供活動中心作為場地,教會則提供志工,設計出弱勢孩童陪讀班、免費課後輔導班、青少年才藝班等愛與關懷的項目。從最初的十人,2003年達四十人,到2005年100人,現在約有700多位學生,於週末走入教會。


尤其是週末上午的領袖訓練及下午的「品格歡樂派」,都是以基督信仰為根基,以品格態度為優先,來打造裝備這群兒童、青少年成為新世代的CEO 2。孩子們脫胎換骨的表現,獲得了社區的認同與讚賞。看到教會無怨無悔地照顧孩子,感動了許多抗拒基督信仰的家長,走入教會,信了耶穌,後來也當志工,開動了良性的循環。


林雄堅欣慰地說:「我們認真照顧的孩子,普遍地課業有了起色,品格也大幅提升了;頂撞父母的不再頂撞,會自動認錯,會和父母談心……,讓家人無比震撼。」林師母也分享一個小故事:教會內一位有自閉症的孩子,受了同學欺負,媽媽想去學校報告老師,那個自閉症孩子卻說:「媽媽,主耶穌教導我們要彼此相愛,我願意原諒他!」

 

▲四歲到國小四年級的兒童從「品格歡樂派」中學習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改變世代的少年CEO。

 

關鍵的清晨五點半


「四十歲回臺灣才開始植堂,如果要生孩子,可能就無法專心牧會了!」林牧師與若君師母商量,決定不生育自己肉身的孩子,而視教會每個孩子為自己屬靈子女般疼惜教導。


林雄堅學習心很強,「只要是對教會、對會友有益,我都願意去嘗試、去學習、去改變。」


2005年,是中壢真理堂的關鍵年,也是該教會爆炸性成長的起始。前一年,林雄堅到香港觀摩,該教會的晨禱,讓他留下深刻印象。2005年元月的第一個星期二,清晨五點半,大地還在沉睡,天下著細雨,氣溫只有攝氏8度(華氏46度)左右。林雄堅心中忐忑不安,「我的野心或許太大了吧?選擇最冷的一月天開始推行晨禱,會有人願意來嗎?」


沒想到,第一天居然來了五十幾位,還有一位年輕媽媽推著娃娃車來呢!林雄堅大受激勵,此後就以準備主日講堂的幹勁來準備晨禱信息。對神的熱情是能感染的,漸漸地,來了100人、150人……,加上網路線上的,有三、四百人參與。就這樣,中壢真理堂在晨禱中,心意日日更新變化,愛神、渴慕神,傳福音的心更迫切,青少年事工也與晨禱會一起火熱開展起來。八年後的今天,晨禱會的火仍然持續在燒著!


晨禱是每個禮拜二到禮拜五,連續四天早上五點半開始。禱告完後,林雄堅花四十分鐘,用解經式的講道,扎扎實實深入神的話語,讓人特別看重這個訓練教會領袖的搖籃。林雄堅表示,就算再忙再累,也不輕易請假,請別人代勞。「講臺是神聖的,講道是牧師應盡的職責,但也會有固定時間讓會友上臺分享生命改變的見證。」


七點鐘晨禱結束,大家解散,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會眾一大早就吃飽了新鮮的靈糧,對於一整天的活動、工作、求學都大有幫助。

 


不可小看他們年輕


1990年代末,林雄堅到新加坡城市豐收教會觀摩,看到教會裡充滿了青少年、大專生,非常有活力。「回來之後,我不再自卑了,覺得我挖到寶,年輕人太重要了!」


一般教會的青少年工作,通常是找一位年輕的傳道人來帶領青少年,但在中壢真理堂,前十四年,神先預備了一百多位委身國度的精英,作為青少年的輔導,這個力道強勁無比。只要一名青少年進來,一定有一位基督徒大哥哥或者大姊姊陪伴他。


「神賜給每一個教會的主任牧師不一樣的熱情與感動。兒童和青少年工作這一塊是我的熱情所在,也是我們教會弟兄姊妹的熱情所在。」


是的,熱情是會感染的,林雄堅的熱情,的的確確已經感染一大群年輕人─今日已有500位高中生、大學生、二十五到三十多歲的社會青年、家庭主婦……,由於林雄堅經年累月的牧養、修剪、調整、更新,使得他們成長為稱職的輔導大軍,攜手致力於兒童與青少年事工,整個教會展現出了不凡的活力。


有一句諺語:「如果教會不導正我們的孩子,就任由世界牽引這群孩子了!」(If the church does not discipline our children, the world will do it for us.)


當你走入中壢真理堂3,在會堂裡外、電梯間,遇見周到有禮的小學生招待;在影音控制間看到全神貫注的青少年;在嬰兒室有溫柔細心的小保姆;在戲劇演出時有全情投入的小演員;看到那些認真打掃教堂衛生的孩子,以及競背經句的兒童(不是只背一節、一段,是背整章喔!)……時,你就知道與世界爭奪下一代的這場戰役中,誰先馳得點,誰是贏家!

 

這是為打造下一代神國棟樑,值得支持的事工!若您有感動奉獻,請立即行動!

 

臺灣地區:
銀行匯款帳號:221-03-001031-7
收款銀行:國泰世華銀行—北中壢分行
戶名:社團法人桃園縣愛鄰舍協會
郵政劃撥帳號:19817448

 

北美地區:

支票抬頭請寫:KRC,並註明「外展事工」,KRC即代轉。

 

1. 品格歡樂派活動,以競賽、遊戲、故事、體驗、分享等生動活潑的多元方式,教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2. 原意為公司的執行長,此處為培育出具有品格力(Character)、領導力(Effective leadership)、解決問題能力(Overcomer),三力俱全的卓越青年。

3. 一睹此精彩的教會請上網http://cltc.myftp.org/

 

 

記者小檔案
廖美惠,自小就立志當記者,現任新州《漢新月刊》特約記者,曾獲紐約獨立媒體協會(Independent Press Association)新聞報導首獎,並數度獲獎。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