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對世界政治、經濟及社會的影響

 

文/文遠至

 

 

前言


在美國大都會區,周圍可能都會遇見穆斯林,或有伊斯蘭教背景的人,可能是鄰居、同事,或來幫助你整修房子的人。1 他們都和睦可親、樂於助人。有些恪守信仰的,還每天定時朝向麥加禱告五次,令人佩服他們的虔誠精神。


2001年在美國發生極端穆斯林恐怖分子擊毀紐約雙子星世貿大樓,攻擊華府國防部五角大廈的九一一事件,造成近三千人無辜喪生,引發美國入侵阿富汗,以及之後攻打伊拉克的戰爭。歐美一般民眾才驚覺伊斯蘭教勢力已經影響自己所住的社區。


美國是移民的大熔爐,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與言論自由,一般人(包括華人基督徒)對伊斯蘭教或基督教以外的宗教信仰認識其實非常膚淺,於其對世界局勢的影響也缺乏警覺。根據2009年4月《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及美國廣播公司(ABC News)聯合民意調查結果,仍然有超過半數(55%)受訪者對伊斯蘭教的教訓及信仰缺乏了解。2 其中約48%受訪者對伊斯蘭教持負面看法,是2001年以來最高比例;有58%認為伊斯蘭教是和平的宗教;如果有認識穆斯林的,也會認為伊斯蘭教是和平的。


本文想從伊斯蘭教對世界政治、經濟及社會的影響來探討伊斯蘭教在未來可能的發展,並探討基督徒應該如何因應這種變遷。


伊斯蘭教擴張簡史3


主後610年(中國隋煬帝時代),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40歲時,於今沙烏地阿拉伯地區宣稱天使向他顯現,讓他複誦阿拉(上帝,阿拉伯語)的啟示(之後成為古蘭經)開始建立伊斯蘭教,以政教合一的方式對外擴張。4 1453年(明代宗時代),以土耳其為首的伊斯蘭教鄂圖曼帝國克服基督教拜占庭帝國,其勢力最高峰時,統治版圖跨越今東歐、中東及北非地區,與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相抗衡。穆斯林勢力因而主宰所統治地區達五世紀之久,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鄂圖曼帝國才正式結束。5


此時鄂圖曼帝國以外的伊斯蘭教世界已融入非伊斯蘭教的歐洲勢力裡。鄂圖曼帝國近乎全部的國土都被分為多個歐洲的保護國及勢力範圍。在二十世紀期間,這些被歐洲統治的地區大多數已獨立,一些新的議題諸如石油財富及以色列問題開始突顯出來。


同時,許多穆斯林以合約傭工的身分由印度、印度尼西亞移居到加勒比海地區,形成了美洲最大穆斯林人口比例的地區。此外,都市化及在非洲的貿易增加,使穆斯林在新的地區定居,又在這些地區傳播伊斯蘭教,結果使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穆斯林在1869年至1914年倍增。6

 

表1:主要伊斯蘭教國家基本統計(2007)

(資料來源:欄A-H, 整理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Muslim_majority_countries#cite_note-9 民主化程度指標依照各國人民能自行選擇國家領導人、自由選出民意代表、政治自由、選舉權、新聞自由、宗教自由、人權自由、人類發展、經濟自由等九項指標,100%為完全民主自由國家。)


伊斯蘭世界及全球穆斯林人口


2009年一個調查全世界232個國家及地區的人口統計發現,全球人口的23%,即15.7億的人口都是穆斯林,其中的89%~90%是遜尼派,10%~13%是什葉派,還有少數屬於其他派系。約有50個穆斯林為多數的國家,在穆斯林當中,阿拉伯人佔大約20%。全球穆斯林裡約62%住在亞洲,超過6.83億人口分布在孟加拉、印度、印尼及巴基斯坦。根據美國政府的數據,中國在2006年有二千萬穆斯林。中東不屬於阿拉伯的土耳其及伊朗是最大的穆斯林佔多數的國家。非洲的埃及和奈及利亞擁有人口最密集的穆斯林社群。7


所謂的伊斯蘭教國家,可以是否為「伊斯蘭會議組織」(The Organization of the Islamic Conference,簡稱OIC)的會員國為代表。該組織是代表大多數伊斯蘭教國家的政府間組織,擁有57個伊斯蘭教會員國,包括全世界15億伊斯蘭教人口中的11億。 其中有48個國家有統計資料可做分析。


根據表1,這些有資料的伊斯蘭教國家,穆斯林人口佔總人口的比率平均為80%。除了少數石油輸出國家,大多數伊斯蘭教國家都比較貧窮,每人國內總所得(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為US $5,746。失業率也相對高,官方估計平均失業率為15.44%。伊斯蘭教國家的民主化程度也相對低,特別標明是伊斯蘭教國家(Islamic State)或宣稱伊斯蘭教是國教(State religion)的國家,一般而言民主化程度更低。8


全世界基督教的人口大約是22億。9 在許多歐洲國家,伊斯蘭教是第二大宗教,僅次於基督教。表2為2009年西方主要國家的穆斯林人口比率。10 其中,美國最多,有六百多萬穆斯林,但法國與英國的穆斯林人口各佔總人口的7.5%及6.7%,穆斯林在四百萬以上。由於穆斯林的高生育率,預計穆斯林人口將迅速增加,對地主國各層面都會有巨幅及深遠的影響。


表2:歐美主要國家穆斯林人口(2009)

(單位:千人)


(資料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Demographics_of_Islam)


伊斯蘭教在政治上的勢力


穆斯林在歐美許多國家已經逐漸展現政治影響力。例如,在美國,民主黨裡面的穆斯林影響力越來越大。在2008美國大選期間,民主黨總統大選大會出現穆斯林第一次團結起來組成美國穆斯林民主黨集團(American Muslim Democratic Caucus),由一位德州退休的醫生拉拉尼(Inayat Lalani)帶領。在許多主要選區,穆斯林選民也開始顯出勢力。拉拉尼醫師估計美國的穆斯林選民在二至四百萬之間。在丹佛(Denver)的民主黨大會,穆斯林宣稱他們不只要打選戰,也要打擊一般人對穆斯林的偏見及表示他們真正要歸屬於美國。拉拉尼宣稱:「美裔穆斯林是和蘋果派一樣的,是真正的美國人。忽視我們就是排外的政治,這就不是美國式了。」11


在歐洲,穆斯林兄弟會(Hizb al-Ikhwan al-Muslimun)於1928年在埃及成立後已經對中東地區的政治生態產生高度影響。12 他們的宣示是:「阿拉是我們的目的,先知是我們的領袖,古蘭經是我們的法律,聖戰是我們的道路,死於阿拉之道是我們最高的盼望。」雖然過去二十年該組織在中東地區受到許多挫折,他們卻往歐洲發展,緩慢地建立清真寺、慈善團體及伊斯蘭機構的網絡,來擴展伊斯蘭教的勢力。其最終目的是將伊斯蘭法律散布到歐洲與美國。四十年前從中東到歐洲留學的學生,在歐洲落戶生根,他們和子女現在帶領伊斯蘭機構在歐洲從事政治活動。這些穆斯林的組織自視為正統,接受來自波斯灣國家的金援,也擁抱穆斯林弟兄會的激進思想及與恐怖分子勾結,他們通曉歐洲各種語言,許多在歐洲政府與媒體中工作,也受到政客們的青睞,接納他們。


據報導,當他們用阿拉伯語或土耳其語和穆斯林面談時,他們就「拉下面具」,擁抱激進主義。他們的代表在媒體電視宣揚信仰間的對話及整合時,他們的清真寺就在教導仇恨以及警告前來崇拜的信徒有關西方社會的邪惡。他們一面公開譴責激進穆斯林在西班牙馬德里的攻擊通勤火車乘客(2004年3月11日)及在俄羅斯貝思蘭(Beslan)學校進行綁架謀殺(2004年9月1日),也一面繼續為巴勒斯坦哈馬斯及其他恐怖組織籌款。


和歐洲聯盟進行整合的同時,穆斯林兄弟會也尋求整合歐洲不同的組織。過去十五年,兄弟會創辦好幾個泛歐洲組織(如歐洲伊斯蘭組織聯盟),各國代表可以開會討論採取哪些行動。最重要的影響機構可能是德國伊斯蘭社區機構Islamische Gemeinschaft Deutschland的青年工作。


穆斯林的經濟勢力


OPEC與伊斯蘭教國家13


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為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和維護石油收入,1960年9月10日由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代表在巴格達開會商議成立一個協調機構,9月14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正式宣告成立。


OPEC成員國由最初5個增加到現時12個,即卡達(1961)、利比亞(1962)、阿爾及利亞(1969)、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971)、奈及利亞(1971)、厄瓜多(1973,1992年退出,2007年再加入)和安哥拉(2007),而印度尼西亞(1962)和加彭(1975)則分別於2008年和1995年退出該組織(成為石油淨輸入國,不符入會標準)。12國有8個(2/3)為伊斯蘭教國家。14


以巴衝突的出現引致OPEC由一個僅僅是企業聯合組織轉形為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經濟力量。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OPEC的阿拉伯成員國成立另一個重疊的組織,名為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Arab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APEC),來集中向支持以色列的西方施壓。就算不是主要石油輸出國的埃及和敘利亞亦加入了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以協助達成其目標。其後1973年贖罪日戰爭的爆發更堅固了阿拉伯國家的這個選擇。由於美國對以色列的緊急補給,使以軍能抵擋住埃及和敘利亞軍隊,忿怒的阿拉伯世界於1973年對美國、西歐和日本實施石油禁運,使1970年代初期,西方大型的石油企業集團突然面對一批聯合的產油國而失去主控權。


四次石油危機15


OPEC的決定往往影響國際油價,從1970年代至今一共發生過四次石油危機,每一次都讓全世界陷入經濟不景氣,而OPEC國家則大賺一筆。


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於1973至1974年間。由於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OPEC中的伊斯蘭教國家為了打擊以色列以及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宣佈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飆升。當時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這次石油危機從1973年10月17日至1974年3月18日,持續五個月之久,使依賴進口石油的國家陷入經濟蕭條。1975年1月7日,OPEC成員國同意將原油價格再提高10%,才使危機解除。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增長下降了4.7%,歐洲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


第二次石油危機發生在1979年至1980年代初期,當時原油價格從1979年的每桶15美元左右最高漲到1981年2月的39美元。起因為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而後伊朗和伊拉克爆發兩伊戰爭,原油日產量銳減,促使國際油市價格飆升。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了西方工業國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大概下降了3%。


第三次石油危機發生於1990年,因波斯海灣危機而爆發,原油價格增加了近一倍。時任美國總統的老布希表示,海灣石油是美國的「國家利益」,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落入當時伊拉克獨裁者海珊的控制中,那麼美國人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都將蒙受災難。當時3個月內原油從每桶14美元,漲到突破40美元。但高油價持續時間並不長,與前兩次石油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但使1991上半年歐美旅遊生意相應減少。


第四次石油危機開始於2004年石油價格隨全世界對原物料的需求上升以及投機客的操作而大幅上漲,漲波持續到2008年,在金融危機爆發後回跌。綜觀過去幾次石油危機,都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幅影響,相信未來OPEC國家仍將會以石油為武器,達到其制裁以色列及操控世界經濟的目的。


伊斯蘭教對社會文化的影響16


伊斯蘭教國家對世界的政治及經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而且經由其國際組織OIC的運作,也影響西方的社會文化。OIC利用西方民主制度的標準來批評西方社會,例如,希望西方國家尊重伊斯蘭教的政治體制及宗教。其文件列出全世界各地反伊斯蘭教的事件,表示這些反伊斯蘭教的事件是對穆斯林的歧視,但OIC卻從未列出伊斯蘭教國家對非穆斯林的迫害。17


OIC國家控告批評伊斯蘭極端主義者為種族歧視及恐伊斯蘭症,來降低注意力,因為這種暴力都是在伊斯蘭教國家的神職人員所鼓勵的。因為OIC的人無法控制伊斯蘭主義,或者是他們暗中同意這些暴力活動。這些伊斯蘭教神職人員也將這種暴力的意識形態向西方輸出,讓移民到西方的穆斯林成為極端分子。有保守心態的穆斯林反而經常成為第一個犧牲品。許多伊斯蘭教國家要求西方支持多元信仰文化,但只宣稱不能詆毀伊斯蘭教,對本身詆毀基督教卻採用不同標準。


許多伊斯蘭教國家都禁止向穆斯林傳基督教。但同時,伊斯蘭教卻有組織的向西方傳揚伊斯蘭教。當代伊斯蘭教學者呼籲移民的穆斯林從事讓非穆斯林成為穆斯林的事工,成為這些學者的主要著作重點。他們出版書籍,將講道內容放在網站上,很多在You Tube及DVD裡面。全球伊斯蘭教媒體用來推行將基督徒改成穆斯林的策略,說明伊斯蘭主義者的認知以及在文化和公共外交上防衛及推廣伊斯蘭教思想,值得基督徒警惕。


西方世界有多少改信伊斯蘭教,沒有精確統計數字,因為缺乏記錄。據非正式統計:德國,每年有數千基督徒改信伊斯蘭教。西班牙,在2006年約20,000人。英國,2006年14,000人。美國每年20,000 to 25,000人。在九一一事件之後不久,改信伊斯蘭教的人數竟然急劇增加,但尚不清楚增加情況有沒有持續。


在民主國家宗教自由保證每一個人都有權利說服別人或被別人說服改變自己原來的信仰。但有些穆斯林卻拒絕這種讓他們自由行動的自由基礎。同樣一批穆斯林接受別人改信伊斯蘭教,卻不容許穆斯林,特別是親友改信別教。如果親友改信別教,尤其是基督教,則會被自己人迫害,甚至「合法」以制裁親人(honor killings)名義殺害。只要少數的穆斯林成為狂熱分子,對國家社會就會產生安全問題,例如旅行簽證及其他公共場所的安全檢查。18


在社會文化方面,有組織的穆斯林也慢慢改變西方國家的生態。他們爭取穆斯林社區採用伊斯蘭教法律沙里亞,並經常用沙里亞法律的精神來杯葛他們不認同的西方社會價值觀。據2008年9月《泰晤士報》新聞,英國已經允許五個伊斯蘭法法庭處理穆斯林的民事訴訟案件,包括離婚、財務糾紛、家庭暴力案件。移民者通過家庭團聚的人道法案將親屬接來,也帶來伊斯蘭教傳統及對婦女的態度。在美國、歐洲,戴面紗的婦女已經是常見的景象。


2007年挪威索馬利裔社會運動者努爾(Kadra Noor)在挪威公開表示反對伊斯蘭教對女孩行割禮,結果被當地索馬利裔伊斯蘭教激進分子毆打。在瑞典,內閣部長撒布尼(Nyamko Sabuni)建議「制裁親人」是一罪行,以及女孩要接受強制婦科檢查以阻止女孩被行割禮。結果她被稱為「恐伊斯蘭症者」,50個瑞典伊斯蘭教團體申訴反對她擔任部長,以防止她在瑞典政治上逐漸增加的影響力。巴基斯坦最近提升一位為教育部長,他支持在巴婁其坦(Balochistan)地方五個女孩被活埋的行動,認為是部落的習俗。19


從上所述可知伊斯蘭教世界有組織的向西方輸出伊斯蘭教的價值觀,卻禁止反向流通,後果可虞。有人預言數十年之後歐洲將成為伊斯蘭教地區。


結語:基督徒對伊斯蘭教及穆斯林的因應


本文簡略介紹伊斯蘭教世界的擴張及對世界政治、經濟及社會的影響,值得我們注意及警惕。我們接觸到的穆斯林一般都是非常平和虔誠的人,但背後伊斯蘭教世界的統治者及組織卻是傳福音最大的阻力。例如在臺灣就有很多來自印尼的外勞(多半為女性)是穆斯林。最大的擔心其實不是如何向她們傳福音,而是她們接受福音之後,如果回國可能遭受的迫害。一個女孩嫁給穆斯林,如果發現她是基督徒,則被視為叛教者(apostate),婚姻立刻無效,信主的人也可能有生命危險。穆斯林認為女人的父母會因此遭到地獄之火的天譴,而一個叛教的基督徒死了後,會直接到地獄裡去。20 可見基於歷史及誤解的原因,向穆斯林傳福音是相當困難的。但是我們要對上帝的真道有信心,時候到了,就會結果子。


如何將基督教的真理傳給穆斯林?這裡簡單提出幾點:


(1)首先是自己要活出有基督徒見證的生活。
(2)了解聖經之教導。哥林多前書十二章3節:「所以我告訴你們,被神的靈感動的,沒有說『耶穌是可咒詛』的;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
(3)如果有負擔要向穆斯林傳福音,必須先對伊斯蘭教教義有一般性的了解;並且了解伊斯蘭教世界之現況及其對外的宣傳。
(4)了解穆斯林改信成為基督徒的見證,以便知道穆斯林的需要在哪裡。
(5)支持向穆斯林傳福音的宣教士。


更重要對是用愛心為穆斯林的朋友及國家禱告,求主動工,感動穆斯林及伊斯蘭教世界的統治者及組織能認識及歸信真神。我不能,但神能。

 


1. 回教是中國人使用的名稱,正式稱呼是「伊斯蘭教Islam」(伊斯蘭的意思是接納和順從真主)。回教徒也只有中國人使用這名稱,信仰伊斯蘭的人稱為「穆斯林  Muslim」(伊斯蘭教的追隨者稱為穆斯林,意指「順從神的人」)。對伊斯蘭教基本信仰可參見維基百科的介紹http://zh.wikipedia.org/伊斯蘭教。
2. Most in Poll Back Outreach to Muslims,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9/04/05/AR2009040501586.html?wpisrc=newsletter。
3. 參見http: //www.usnews.com /articles/news/religion /2008/04/07/ a-mighty-empire-and-how-it-grew_print.htm
4. 主後632年,穆氏62歲過世,沒有指定繼承人。其岳父阿布巴克(Abu Bakr)被選為第一任哈里發(caliph)。之後伊斯蘭教形成許多派別,最主要為遜尼派(Sunni),人數最多,分布最廣。另一派為什葉派(Shites),大都在伊朗及葉門。兩派之爭在誰應該繼承穆氏。遜尼派主張由選舉穆氏一族的後人產生哈里發,並尊重傳統;什葉派則堅持穆氏的後人才能繼任。兩派相持不下還經常引發內戰。
5. 參閱地圖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OttomanEmpireIn1683-zh-classical.png(中文)或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6/OttomanEmpireIn1683.png(英文)。
6. http://zh.wikipedia.org/伊斯蘭教。
7. http://zh.wikipedia.org/伊斯蘭教。
8. 參見Middle East Forum之資料。http://www.meforum.org/pics/1921_1.pdf
9. 全世界各種宗教的人口數可參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Major_religious_groups。基督教與穆斯林人口成長比較可參見http://www.gospelherald.com.tw/template/news_view.htm?code=soc&id=555,雖然基督教人口最近幾年有成長,但年成長率(1.3%)低於穆斯林及印度教徒的成長率(1.9%和1.5%)。基督徒成長最快的地區是亞洲和非洲,其中又以獨立靈恩派的增長最快,達2.4%,還比穆斯林及印度教徒成長率高。
10.參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Demographics_of_Islam
11. American Muslims want seat at political table, 參見許多類似網頁,例如,http://www.sodahead.com/united-states/american-muslims-want-seat-at-political-table/blog-15882/
12.本段見Lorenzo Vidino, “The Muslim Brotherhood's Conquest of Europe,” Middle East Quarterly, Winter 2005, http: //www.meforum.org/ 687/ the-muslim-brotherhoods- conquest-of-europe.
13.本段大都根據http://zh.wikipedia.org/wiki/石油輸出國組織。
14.讀者可能會想到聖經的話,在創世記十七章20節,神對夏甲說:「至於以實瑪利,我也應允你:我必賜福給他,使他昌盛,極其繁多。他必生十二個族長;我也要使他成為大國。」及二十一章13節,神對亞伯拉罕說:「至於使女的兒子,我也必使他的後裔成立一國,因為他是你所生的。」)穆斯林認定以實瑪利是阿拉伯人的祖先。
15.參見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第一次石油危機&variant=zh-tw。
16.參見OIC的申明,http://www.oic-oci.org/topic_print.asp?t_id=2161。
17.參見Supna Zaidi, “The United Islamist Nations,”American Spectator, December 4, 2008, http://www.meforum.org/2020/the-united-islamist-nations。
18.Muslim Strategies to Convert Western Christians;http://www.meforum.org/2104/muslim-strategies-to-convert-western-christians。
19.參見Supna Zaidi, “The United Islamist Nations,” American Spectator, December 4, 2008, http://www.meforum.org/2020/the-united-islamist-nations。
20. Rosemary Sookhdeo, Why Christian Women Convert to Islam? Isaac Publishing, June 2007.

 

 

作者小檔案

文遠至,曾任大學教授,關心伊斯蘭世界動態。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