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義&行義】結語

千里之行

 

文/林敏雯

 

 

行出「第三條路線」

 

2019年9月,新學年才開始,紐約某高中的一群學生發生爭執,其中一名遭刺傷。當他躺在地上,大量失血時,大概有50名學生圍觀。許多人拿出手機,不是打電話求救,而是照相、錄影,po上社群媒體。1

 

從媒體報導和日常生活中,不公不義的事似乎已成常態。然而更讓人心寒的是「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聚眾越多,越事不關己。

 

《神國》雜誌自2018夏季刊起,由「基督豐榮團契」會長吳淑儀執筆,開始【慕義&行義】專欄。52期〈第3雙眼睛,第三條路線〉一文中,吳淑儀從個人觀察、省思、親身經驗,挑戰讀者不僅以真理的「第三雙眼睛」看見教會內外的不公義,更看到主耶穌走出的「第三條路線」─十架的路:

 

「耶穌不僅與哀哭的人同哭,祂自己亦承擔痛苦,為的是贖回因罪受苦的我們,也呼喚我們以神的安慰來安慰世界的苦難。」

 

這些由種族、性別、階級歧視造成的不公義,世代積累,深植社會文化中;這些不公義所造成的苦難,或者發生於近在咫尺的「隱蔽之地、隱藏之民」中(參考56期〈看不見的福音工場〉),或者成為國際關注的難民危機(參考55期〈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或隱蔽或公開,都是真實的苦難;或遠或近,神都已在那裡。

 

你我身為基督跟隨者,怎可轉眼不看,豈能再置身度外?

 

▲面對不公義,更令人寒心的是「旁觀者效應」─聚眾越多,越事不關己。

 

行出憐憫和恩慈

 

從福音書和歷史記載,不難找到「置身度內」之例。

 

路加福音「好撒馬利亞人」比喻中的主角,在面對種族歧視的不公義時,沒有振振有詞嚴責猶太宗教領袖的偽善,沒有哀歎無法翻轉世代以來的敵對。他選擇以憐憫和恩慈接待受傷的人。

 

第二世紀基督徒佳立德(Callistus),組織「守望生命」(Life Watches)。這群人巡查羅馬城中的垃圾堆,要拾回遭遺棄的新生兒,交由基督徒家庭收養。2 在輕賤生命的不公義中,他們沒有站在廣場為無助的嬰兒辯護,沒有默然放棄不能改變的文化。他們選擇以憐憫和恩慈維護弱小的生命。

 

如今,也有許多機構與個人選擇以憐憫及恩慈的行動,回應社會文化中的不公義。

 

吳淑儀參與的「基督豐榮團契」在柬埔寨接連設立了「豐榮女兒之家」、「豐榮婦女之家」、「豐榮女子學校」、「豐榮社區中心」,要以整全的福音抗衡人口販賣。除了把受傷的女子救出火坑,更給予她們受教育的機會,得以開始尊嚴的生存。在柬埔寨歧視、傷害婦女的社會文化中,猶如燈塔在暗夜中發光。(詳細內容請參考54期文章〈公義與憐憫:同一銀幣的兩面〉。)

 

本刊藝術企編周蘭惠受邀前往臺北的「珍珠家園」,為曾從事性工作的一群阿嬤上繪畫課(詳見本期文化單元〈珍珠阿嬤畫人生〉)。雖只是短暫駐留,她以自己的專長帶給處於社會金字塔底層、受人鄙視的阿嬤們一點歡樂,許多尊重。周蘭惠說:「這是一件『做對』的事。」

 

▲「行公義,好憐憫」之路或許艱難遙遠,只願基督徒謙卑與神同行,邁出第一步。

 

行出謙卑

 

神透過先知對祂的子民說話:「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6:8)

 

耶和華神的指示如此清楚,主耶穌自己也道成肉身,實踐「行公義、好憐憫」。你我身為基督跟隨者,還能如何推託不明白,還有何藉口不去行?

 

經過多年觀察與親身參與,吳淑儀語重心長地指出,最大的挑戰並非充斥社會文化、看似無法改變的不公義,反倒是在教會四牆內,基督徒當中。她看見教會似乎關心基督徒個人靈命的義與法,是否都「信仰正確」,更甚於世界上的苦難與受壓迫的人。想想耶穌指責法利賽人的偽善、自義,多少在今天的教會、基督徒中,也有跡可循?

 

當社會公義的議題出現,基督徒都是如何處理?在查考神的話如何解讀之後,是拿著聖經當砸人的石頭,或是盛水的杯?當不公義的受害者出現在身邊時,是對他們說:「我為你禱告,平平安安地去吧」,或是與他們同擔傷痛,認同他們所受的欺壓和鄙視?

 

當基督徒追求靈命進深、成長,能看到的結果是更有力的講道、更精彩的查經、更激動人心的詩歌敬拜,還是更積極走入人群,與哀哭的人同哭?除了分派福音單張和佈道會邀請卡,曾否給出時間和心力,以恩慈陪伴受苦的人,為遭逼迫的人尋求公義?

 

「跟隨耶穌」可能是許多基督徒的心志。然而你我可曾細究,耶穌的腳蹤到底行至何處?敬虔愛主的基督徒,又願意「跟隨」到甚麼地方?

 

約翰福音第九章記載了耶穌醫治瞎眼的乞丐。當宗教領袖執著於「對錯」時,公義聖潔的主基督,選擇在聖殿之外,尋見被趕出去的人。

 

你我是否願意「謙卑與神同行」,行出教會四牆,去尋找被摒除於聖殿之外的人?

 

▲熱食供應站供應遊民熱食和親切的關懷。(圖片提供:陸仁笛)

 

行在最小的弟兄上

 

憐憫與恩慈的源頭是福音,而基督豐沛靈命外流,彰顯在服事受欺壓者、病患、婦女、窮人、外邦人等等福音邊緣人。吳淑儀在53期〈祂在哪裡〉一文中如此說:「社會關懷植根於靈命深化,而靈命深化又表彰於關懷行動!」

 

主耶穌宣講的國度福音,是顛覆的福音,是充滿行動的福音。

 

然而放眼當今社會文化中的不公義,如同燎原野火。在熊熊烈焰前,你我又能做甚麼?就從自己手中那桶水開始,就從身邊開始。

 

住在南佛州棕櫚灘郡的陸仁笛(Randy Lewis)說,過去不了解在如此富庶的土地上,怎可能還有忍饑捱餓的人。直到14年前的一個週六下午,他來到住家附近的公園,加入一群年輕人,把墨西哥捲餅發給遊民。從此生命不再一樣。

 

這個「墨西哥捲餅團隊」(Burrito Project),目前借用鄰近棕櫚灘華人基督教會寬敞且設備齊全的廚房,每週六早晨準備數十個墨西哥捲餅,連同乾淨的衣物和盥洗用具,發給小鎮上的遊民與在職貧窮者(working poor,又稱窮忙族、薪貧族,指雖有固定工作,但薪資不足以維持生活者),並在遊民領餅用餐時,關懷他們的生活,以神的話鼓勵他們。這個團隊至今已發送出近50,000個捲餅。

 

事工漸漸擴大,陸仁笛和一群委身的基督徒,也固定在週二設立熱食供應站,邀請附近城鎮的遊民前來享用,每週大約接觸250名街友。他不斷思考,除了供應食物,還能如何服事這些街友,才算是真正幫助他們。

 

近幾年陸仁笛和另一位有相同異象與心志的夥伴,成立「南佛州安棲所」(South Florida Sanctuary)機構,積極籌款並申請政府補助,為的是建造一處能提供遊民沐浴、餐飲、醫療,以及職能訓練的安棲所在。3 期盼在供應基本需要後,能幫助遊民朝自立邁進,因為他們需要的,不單是夠溫飽的生活,更是受肯定、有價值的人生。例如他們為遊民募集工裝靴(work boots),好讓他們能穿上安全、耐用的鞋子,加入勞動生產之列。

 

據陸仁笛所知,遊民中許多遭毒癮、酒癮之害,還有許多患有精神疾病卻得不到合適的醫療照顧。棕櫚灘是個富裕的地區,然而在隔著海景豪宅、市郊新社區不過幾條街,就可看見完全不同的景象。貧窮,或許是個人不智選擇帶來的結果,也可能是制度性壓迫造成的不公義現象。如洛杉磯等大城市的遊民現象,近來再次受到關注。如何處理、解決,成了居民、政客、媒體等等眾說紛紜的議題。

 

陸仁笛由衷地說:「我不知道有著成千上萬遊民在人行道上生活的大城市當局要怎麼做,但是我知道想要按著神心意生活的個別基督徒可以做甚麼。」他建議,在車上放些小點心和瓶裝水,在遞給於街頭伸手的遊民時,給他們一個和善的眼神和一句鼓勵的話。

 

安棲所的T恤衫上印著馬太福音二十五章40節:「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陸仁笛說這是他和同工們的信念。這些遊民豈不是我們當中最小的弟兄?他們是活生生的人,在接受服事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關懷。

 

對陸仁笛來說,看到多年所服事的遊民,不但開始自立生活,還回頭來謝謝同工,並願意加入服事行列,再沒有比這個更大的鼓勵了。

 

▲陸仁笛(右)提醒基督徒:遊民是真實的人,是最小的弟兄。(圖片提供:陸仁笛)

 


【慕義&行義】專欄已經告一段落,但神的指示沒有停止,也沒有改變。你我身為基督跟隨者,該如何在放下雜誌的時刻,邁出「行公義,好憐憫,謙卑與神同行」的第一步?


 

1.         紐約高中生圍觀受害人(https://www.nytimes.com/2019/09/17/nyregion/ny-teen-murder-oceanside.html)。
2.         「守望生命」的基督徒拯救棄嬰(參考:https://world.wng.org/2000/06/a_new_opportunity)。
3.         更多關注「南佛州安棲所」,請上網https://www.southfloridasanctuary.com/

 

【慕義&行義】專欄全部文章,請上網參考雜誌52-57期文化單元,http://www.shen-guo.org/culture.html

 

 

林敏雯,文字工作者,主日學老師,喜愛學習、分享神的話。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