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宣教篇】 愈來愈愛穆

「一帶一路」的宣教契機與策略

 

文/廖美惠

 

 

十八歲信主至今,三十八年來,他出訪過七十多個國家,向一百多個族裔宣講福音;其中,他特別愛「穆」。「穆宣」,是他的使命,也是他回應神的愛與順服呼召的實際行動。

 

「如果我們只會叫別人去對穆斯林宣教、去愛穆斯林,自己卻站得遠遠的、怕怕的、事不關己的,這難道是神的心意嗎?生長在以穆斯林為主的國家,如果連我對穆斯林都沒有負擔,誰會有呢?」馬來西亞浸信會神學院院長王美鐘(以下簡稱王院長)慷慨激昂地說。

 

2017年金色秋季,王院長在新澤西州若歌教會的宣道月中,以亞伯拉罕信心的榜樣,鼓勵會眾放下自我,順服神的旨意,勇敢走出故鄉,因為生命就是使命,宣教的經歷就是信心的經歷。他對教會發出挑戰,對會眾提出呼召-「是的,跨文化宣教,不是一條容易的道路,走的是一條曲高和寡的道路;但可以確定的是,它必是一條榮耀的道路。」

 

在宣教專題討論中,王院長以「一帶一路的宣教契機與挑戰」及「華人教會當如何關心中東宣教」為主題,提醒我們二千年前「條條大路通羅馬」,因為交通的打開把福音傳開了。今天,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機遇面前,中國教會也必須抓住交通大開的機遇,從普世宣教的使命來說,海外華人基督徒更是義不容辭,不容缺席。

 

▲馬來西亞浸信會神學院王美鐘院長呼籲:「華人教會的宣教不應該只是狹隘地關心華人世界。」(供圖:姚秀伶)

 

「一帶一路」的宣教契機

 

「一帶一路」是中國於2013年提出的一項對外重大經濟政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英文簡稱The Belt and Road)。「一帶一路」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藉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與宣教有何共同聯繫?王院長表示,它共經過六十五個國家,包括穆斯林、印度教徒和佛教徒的主要群居之地。特別是穆斯林國家有二十九個,在全球六十三個穆斯林國家,幾乎佔了一半。王院長指出,「一帶一路」是宣教時機的標誌,因為它經過的國家佔了全世界67%的人口(四十七億),及全球GDP的29%(二十一兆美元)。「一帶一路」所涵蓋的地區多半人口眾多、經濟卻相對落後。若華人教會能夠把握機會,洞察時機,順勢而為,將能把跨文化宣教工作推向新的一個里程碑。

 

有些專家學者給出一些提醒與建議,「一帶一路」上國家、民族眾多,政治、宗教、文化情況複雜,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中國教會在宣教上處於起步階段,宣教熱情不要成為運動式浮躁盲動,而是需要建立動員、招募、訓練、差遣、關懷的一系列機制,有許多功課要學習。中國大陸教會基督徒人數眾多,但較缺乏系統訓練,如果盲目差遣,後果嚴重。宣教士應當是有情、有理、有聖靈果子的人,需要很好地篩選和培養;並且宣教是普世性的,中國教會、華人教會應和西方及各國教會密切合作,並肩攜手,共同完成大使命。

 

「一帶一路」的宣教策略

 

王院長可以說是華人宣教機構中,最早對「一帶一路」進行關心與追蹤的牧長之一。或許是因為他長年生活在馬來西亞,長期與穆斯林族裔接觸,當「一帶一路」的政策提出時,他很快就敏銳地覺察到這將會是個對穆宣教的標誌與契機。隨後,他在全球各地多次召開有關「一帶一路與宣教契機」研討會,邀請全球各地神學院院長、差傳機構負責人、宣教專家、牧者、宣教士等超過二百餘人,深入探討。有關宣教策略方面,濃縮整理出以下八要點。

 

1.         建站宣教:在海上絲綢之路連接九十七個海港城市時,陸上絲綢之路連接二十八個國家。結合「一帶一路」的佈局及進展,教會及宣教機構可以在具策略性的地點建立「宣教延展站」,作為訓練、延伸、支援的基地。

 

2.         植堂宣教:首先尋求異象與負擔,考慮在一帶一路國家植堂,或與當地機構合作差派,而不是單獨作戰。要擅於幫助當地人扶助當地人。

 

3.     全人宣教:對當地貧窮或特別有需要的族群進行關懷宣教。福音不是只掛在口上,更是行動的關懷。

 

4.         雙職宣教:以原來的專業,加上宣教士的使命進入該地。穆斯林國家不歡迎宣教士,但卻不反對外來的教師、商人、工程師。不僅如此,銀行、財務、翻譯、法律、醫療、服務、教育、美容、餐飲等,隨著經濟帶動,對各行各業各方人才都有大量需要。

 

5.         高鐵宣教:「條條大路通羅馬」是保羅宣教的路線。今日,「條條高鐵通中國」,有中亞高鐵、歐亞高鐵、泛亞高鐵,總計59,000公里,貫穿二十八國。高鐵沿線城市可以是宣教的門徑,在高鐵道路上「通」與「傳」。

 

6.         商業宣教:「一帶一路」是經濟帶、商賈路,是經濟大聯盟。鼓勵基督徒到這些地方投資設廠,支援宣教士及本地教會發展。組織大使命公司,派人到這些地方商業宣教,學習及推廣「溫州三合一模式」:移居+商宣+植堂。

 

7.         移民宣教:為天國的緣故集體移民,建立一個基督徒群體,集力影響,既能深化,又可長遠作光鹽的見證,強化建立的新教會。

 

8.         一粒麥子的宣教:置之死地而後生,自我要先死,真的願意付上代價,要有「活著是為基督, 死了就有益處」的心理準備。

 

「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的宣教士

 

「10/40之窗」(見下頁圖解)所顯示的地區,與中國一帶一路涵蓋的地區幾乎完全重合,這不應僅是歷史的偶然吧!

 

王院長再次提到,一帶一路直接影響到六十幾個國家,其中,十三個以東正教為主,十個佛教國家,二十九個穆斯林國家(佔全球一半穆斯林人口), 十個天主教國家,兩個印度教國家,兩個新教為主的國家及一個猶太教國家。

 

穆斯林化的歐洲是一個比中東地區更容易傳福音的「穆宣」禾場,而歐洲基督教沒落。王院長鼓勵在歐洲的華人教會,把握機會,對當地的穆斯林傳福音。他也挑戰華人教會,不要存狹隘心態,只向同文同種的華人傳福音,也不應存只向家鄉人傳福音的鄉親地域心態。

 

研討會上王院長提到一個難忘的小故事。多年前他到埃及宣教,一位當地人問他:「我們在本地用了很多『中國製造』的物品,但為甚麼卻很少見到『中國製造』的宣教士?」這句話深深地刺在王院長心上,更加強了他跨文化宣教的決心。

 

「中國教會若想像中國經濟發展一樣,只用三十年走完西方二百年的道路,這在宣教上是行不通的。要與西方差會合作,不可盲目躁動。」

 

「我們需要更多『中國製造』的宣教士。對於『穆宣』,我們知難而進,知難不退;雖然很難,很硬,很危險,但要記住,這就是使命!」王院長最後語重心長地表示:過去百年的西方宣教士,多少菁英都奉獻給了華人,今日的華人基督徒若只關心華人世界,不僅是狹隘,更是華人教會對神國嚴重的虧欠。

 

時代會變,但宣教的使命不會變。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機遇面前,盼望華人教會抓住機遇,重新看待跨文化宣教的使命,愈來愈愛「穆」。

 

▲「一帶一路」。

 

‧經過二十九個穆斯林國家。
‧北緯10-40度西非至亞洲地區。
‧擁有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
‧五十五個「福音未及群體」的國家中,97%位於此。
‧有7.6億多伊斯蘭教徒、7.2億多印度教徒及1.5億多佛教徒。
(資料來源:ccminternational.org)

 

 

廖美惠,來自臺灣,定居新澤西州,北美中華福音神學院應屆畢業生,本刊特約撰述。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