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屬靈的眼光閱讀萬事

——閱讀生活,生活閱讀

 

文、圖片提供/馬睿欣

 

 

行李箱


大家都擁有行李箱,因為它非常實用,幾乎可以說是必備,但是,你有好好閱讀過一只行李箱嗎?除了注意它的價錢,材質,你想過行李箱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又是什麼?


「行李箱是一種非常坦白的東西,常常要求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身體上的需要,作一個簡約主義者,行李箱,是一個帶得走的房子,它強迫我們對擁有的物質做取捨,叫我們重新選擇什麼才是生活本質上的需要,什麼其實可有可無。」

 

▲行李箱讓我們經驗到:「只要慾望可以被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快樂,是可能發生的。」


行李箱讓我們經驗到:「只要慾望可以被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快樂,是可能發生的。」這是法國一位作家寫的一本書裡面的片段,那本書英文翻譯作“How are Things?”,他自稱為「哲學家的試驗」,選了五十一種最普通的東西,認真地重新去認識它們。當他決定用不同的眼光去看一些生活上微不足道的東西,比方行李箱、迴紋針、床、傘等等,他看到的,就跟一般人看到的很不一樣。


有幾個晚上,臺灣一家書店裡的一個小小的海報美工反反覆覆睡不好,他一直在思考著,這次書店活動海報上的幾個顏色,到底要不要改另外的顏色。同事看他這樣,忍不住對他說:「其實這只是一張活動海報,又不是參加比賽,公司知道你有盡力就好了。」


結果那個小美工說:「沒錯,對公司跟對這個活動我也許可以交帳,可是我想到的不是這個。我常去貼海報的其中一面牆的對面就是一個小學,每次去看海報的時候,常常會發現當孩子們放學的時候,一出校門,抬頭第一眼就看到那面牆,我想,那面牆上的海報對那些小學生的美學影響,可能比學校偶爾帶他們到藝術館去看的那些名畫更深。每次想到這裡,我就覺得責任重大,雖然我不是名畫家,可是我希望盡最大的力氣,讓那些孩子們能把最好的顏色搭配美感收到在眼裡面。」


這是一個有心機的小美工,這是一個對教育文化有心機的小美工,這也是一個對別人的生活有心機的小美工。他的心機,來自他的眼光。別的小美工看到的是一張海報、一面牆,頂多加上老闆的一張臉,但是他看到的是一群小學生,和他們一生的美學素養。當他願意用不同的眼光去看一張微不足道的海報時,他看到的,就跟一般人看到的很不一樣。


每次讀到聖經裡面的「看哪!」,我都會覺得心驚動魄。


「看哪,我站在門口敲門。如果有人聽見我的聲音就開門,我就會進到他那裡,而且我與他、他與我,將要一同吃宴席。」(啟3:20)


「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如今要發現,你們豈不知道嗎?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賽43:19)


「你們要謹慎。看哪,凡事我都預先告訴你們了。」(可13:23)


根據翻譯本不同,聖經裡面大概有240到245處叫我們「看哪」。這個看哪的意思,不是找找看的意思,而是已經存在,但是你要去看,仔細看,注意看。這個,還是跟眼光有關。


我們推動基督徒讀屬靈書籍,我一直都相信屬靈閱讀就像泛舟時的划槳動作,擁有正確的、優美的划槳動作,對泛舟人是種享受,也是種挑戰,更是一種持續的操練。但是滑槳不是泛舟的目的,是因為划槳,泛舟人得以在湖面上行走,享受湖光山色,同時,可以把泛舟人帶到彼岸。


生活,就是我們的湖水,彼岸,是上帝對我們每一個人特別的呼召和命定,我們拼命學划槳,拼命尋找彼岸,或是盯著彼岸,卻不在乎正在行走的湖水,和湖岸風光,這是一種缺失。只讀書不看重生活,我們叫做書獃子,拼命讀屬靈書籍卻不閱讀生活,我們叫做屬靈怪咖。

 

▲屬靈閱讀就像泛舟時的划槳動作,擁有正確的,優美的划槳動作,對泛舟人是種享受,也是種挑戰,更是一種持續的操練。


關於閱讀生活,我想做三方面的討論,


1. 什麼是閱讀生活?
2. 有那些閱讀生活的途徑?
3. 閱讀生活要帶領我們到哪裡?

 

什麼是閱讀生活?


閱讀生活是一種透過觀察聆聽、參與、想像,對大地萬物宇宙人生,對現實種種的經驗,仔細體會和領悟。加爾文提出,基督徒應當透過聖經(信仰的眼睛)去看(閱讀)世界。


三一福音神學院系統神學研究教授范浩沙著作《日常神學》裡提到:「信仰尋求的,是對日常生活的理解,是能夠掌握到日常生活中正在發生什麼事(背後原因),是嘗試了解你我身處的環境,而我們為日常生活賦予意義的方式就是憑聖經的亮光閱讀生活。」


日常生活,就是天天,就是那個充滿平凡重複事情的地方。而最平凡簡單的事,其實最難解釋,奧古斯丁論到人對時間的正常體驗時就說過:「時間是什麼?如果沒人問我,我就沒有一點疑惑,但要解釋時,卻一臉茫然。」


基督徒,包括我在內,有時候對日常生活會抱著一種不得已的態度:我們巴不得趕快上完班,好去教會聚會,巴不得孩子趕快上床睡覺,好能夠讀屬靈書籍,當然,更巴不得孩子趕快長大,好多一點時間事奉,弟兄當中也很多巴不得趕快退休,可以去念神學。


牧師,教授,又是知名作家的Barbara Brown Taylor在她的書中把這種狀況形容得很好:「我們想要強烈感受神同在,我們想經由一些可靠的途徑去尋求並且停留在那樣的同在裡,不單是主日崇拜那一小時,或是星期三下午,而是更多。但我們知道的惟一方式,卻是花更多時間在教會裡面。只要走出教會,就不確定自己還能做什麼。在教會裡,至少知道有些事可以幫助我們靠近神一些,但,只要腳一走進教會停車場,那種親密感就開始流失了。」


對很多基督徒來說,日常生活對他們惟一的意義就是福音的使命。是的,教會外許多失喪的靈魂,需要我們去傳福音,其他,都是逼不得已的「世界」,沒什麼好在意的。如今,有許多基督徒正在現實生活中作「局外人」,並且以為這就是保羅說的:「看萬事為糞土」的實踐。坦白說,以上不是批評別人,是檢討我自己。


我的孩子從小很喜歡玩兩種問題遊戲,一個叫做“would you rather”─寧可,一個叫做“if you can”─如果你能。前面那個,就是問:「你寧可會飛,還是擁有全世界最厲害的武器?」「你寧可不花一毛錢玩遍世界,還是去買衣服永遠免費?」「你寧可當超人,還是蝙蝠俠?」

 

▲時間是什麼?如果沒人問我,我就沒有一點疑惑,但要解釋時,卻一臉茫然!


後面那個遊戲,就是問:「如果你能選擇去一個地方度假,一切免費,而且你有時間,你會去哪裡?」「如果你有能力選擇改變自己的住處,你要改變什麼?」


第一個遊戲,我以前表面合作,但心裡是這樣想的:「花時間去討論不可能的事,真是浪費時間。」第二個遊戲,我以前勉強配合,但心裡面是這樣感受的:「都好,都好!」


真的,很多年間,孩子不斷地問我:「你最喜歡吃什麼?最喜歡怎樣的衣服?最想去哪裡度假?最享受的娛樂是什麼?」我都答得很勉強,我真正的答案是,我不知道,我想我有得吃就好,有得穿就可以,不用度假,可以睡飽就好,不用娛樂,讓我安靜讀一些想讀的書就好。


然後有一天,突然間我在開車的時候,孩子這些問話再一次在耳邊響起,然後,我發現自己開始掉眼淚。你知道為什麼嗎?


不是因為我發現我活得很委屈,而是我發現我只抓住手中的書,卻浪費了生活這本豐富的大書。神給我許多的音符,但現實裡,我只聽見一個調在響。


我掉淚,不是因為覺得我真的如此犧牲奉獻,毫無自己,而是因為我對待生活就像對待書架上一排又一排的書一樣,重複一下我老公最欣賞蘇文安牧師的名言:「每天都看很多書,但都只看到書皮。」我以為我好好的生活了,但我也只看到生活的表面,沒好好閱讀生活這本書,我掉淚,因為很多時候,我只是匆匆路過生活,盼著要到達那個有宗教外皮的地方。


閱讀生活就像讀一本書,有些書直接和眼前所面臨的問題有關,讀起來覺得很有用,或很有效或很有開啟。但是有些書是豐富我們這個人,拓寬我們的視野,卻不見得立刻可以感受到那本書讀完後對我們有何益處或影響。


閱讀生活,可以像保羅田力克所說的,在日常生活中領悟神的真理,也有人在閱讀生活的過程中,與神相遇,被神觸摸。但閱讀生活,也可以像喝一杯白開水,吃一盤青菜,似乎沒有什麼立即的影響和果效,但卻悄悄地滋潤了身體某一些乾渴的細胞,提供了某些養分。


書本閱讀是一種累積,重點不是你當下或過去那一個星期讀多少書,而在乎你未來一年是否持續讀書。閱讀生活也是如此。重點不是你哪天多認真仔細去閱讀平凡,而在乎你是否建立起一個閱讀平凡的習慣,常常站在一個不同的高度,用有神的眼光,去經歷你的平凡生活。


(敬請期待下期Part 2的精彩內容)

 

【註釋】

1. Roger-Pol Droit,“How Are Things?”(Faber and Faber NY 2003), p207-208

2. 范浩沙(Kevin J. Vanhoozer)等,“日常神學”,天道書樓2011,p

3. Barbara Brown Taylor, “An Altar In the World”, HarperOne 2010,p6

 

 

作者小檔案

馬睿欣,文字工作者,文章曾散見報章雜誌,曾任「宇宙光雜誌」,「真愛雜誌」專欄作者,現任「北京根基雜誌」作者。

同時多年經營網上博客,並有臉書專頁書寫。著書《遊子足音》,《理家理心》,《管教的智慧》。「私塾夫人」博客,「給我,你的真心」博客,「是祢」博客,「搶幸福」臉書專頁。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