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危準備,同舟共濟

 

文/林施麗輝

 

 

宣教士因著主的呼召,因著福音的緣故,離鄉背井走到世界不同的角落。這些地區往往受政局不穩、宗教逼害、恐襲陰霾及不可預測的天災威脅,危機四伏,如主耶穌所說:「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馬太福音10:16)

 

以服事被逼迫的基督徒為使命的機構「敞開的門」(Open Doors),2018年列出50個基督徒受迫害最嚴重的國家,包括北韓、阿富汗、索馬利亞、蘇丹、巴基斯坦等地,這些正是最需要福音的未及之地。但並非只有這些國家才高危,一些我們熟悉或鄰近的國家,如委內瑞拉、日本、中國等,也因政局、天災、宗教政策的不友好而變得艱危險惡。據悉每年有數千基督徒因信仰而被殺害。

 

宣教士,甫出工場便得隨時面對種種的危機與挑戰,甚至付上生命的代價,故有些差會在宣教士出工場前,便要求簽下「生死狀」。

 

宣教工場危機四伏,隨時隨地發生,似乎避無可避。然而危機不一定危險,沒有危機意識才是最危險;危機並不可怕,沒有危機意識才最可怕;危機不一定成為災難,但若沒有預備好如何應對,一旦災難發生,則不但危及宣教士的生命,甚至對家庭、宣教團隊、當地人、差會及教會等群體造成嚴重影響。

 

那麼如何及早預備,制定應變計劃,化危為機,甚至在諸般的危機中,絕處逢生呢?

 

原則與態度:常作準備

 

1. 靈巧防備

 

主差派門徒出去的時候,教導說:「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你們要防備人……。」(馬太福音10:16-17)「靈巧像蛇」,原文的意思是學習「蛇」的智力,及其小心翼翼的特徵和辨別能力。就是要洞察局勢,對當下自身及環境作適當評估,做好應做的事。如:有些宣教工場治安很差,單身女宣教士便不宜在晚上外出,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危機的到來往往無法預知,「所以,你們要儆醒……」(馬太福音25:13),提高意識(Awareness)、保持警覺(Alert),作好準備(包括在心理上及實際應對措施上),這既是宣教士的責任,也是差會及教會的責任。

 

2. 宣教士、差會及教會之間預先達成共識

 

面對工場危機時,往往需要在電光火石之間、壓力重重之下作重大的決定,如撤退還是留守?這些決定及反應往往受一個人的價值觀、信念、屬靈的認識及文化差異等因素影響,故不同的團隊領袖可能有不同的思考和做法,產生不同的決定。事前制定危機應變措施便顯得至關重要,它能引導領袖作出謹慎又合宜的決定,也讓宣教士、差會及教會之間有默契及共識。

 

信任、尊重及溝通是面對及處理危機時不可或缺的基礎。基礎(關係)建立得愈深厚,愈能減少不必要的誤會,處理的過程便愈流暢,減輕危機帶來的嚴重性及殺傷力。

 

3. 清晰權責,同舟共濟

 

宣教士、差會及教會有不同的角色與權責,彼此分工,各按其職,以便能更有效處理危機,叫屬神的人不受虧損。處理危機時,沒有絕對的答案或對錯之分,因每一個處境都不同;即使處境一樣,其他的考慮因素,如涉及的人及可用的資源等,也各有差異,故要避免莽斷別人的決定及行動。例如,批評宣教士在地震時撤離工場為不夠委身;差會為宣教士買保險,被視為對神信心不足等。作為宣教的夥伴,我們需要同舟共濟,彼此接納提醒,互相合作,也互補不足。

 

具體的措施與準備

 

居安思危,提高工場危機意識,及早制定應變計劃,有助作出迅速的回應行動,減低危機發生時帶來的衝擊及創傷,增加整個群體的抗逆力及復原能力。以下是一些實務建議:

 

宣教士的應急預備:

 

認識危機守則:出發前必須認識差會制定的危機守則,客觀而謹慎地評估在工場可能出現的危機,及早作出相關的準備。學習一些基本的求生及急救知識(如地震發生時保護自己的姿勢,被綁架時應持甚麼態度面對綁匪等等)。

 

備妥資料及求生包:緊急聯絡資料包括重要證件(如護照、居留證、車牌及醫療卡等)及副本,當地領事館的電話及地址等。求生包除上述重要文件資料外,還有現金、證件相片、鑰匙、需長期服用的藥物、飲用水、少量乾糧、手電筒等。

 

制定撤離安排:包括路線及清單,事前備妥,能減低忙亂中的錯漏。如需緊急撤離工場,可行的路線/交通的安排如何?訂立一個合適的集合點(不一定馬上返回原居地)。需要甚麼資源配合?離開時帶走甚麼物品?

 

安排定期演習:按上述的安排作演習,像火警演習一樣。演習能幫助你面對實際處境時作出較迅速的反應。演習後可再檢討及調整應變計劃。

 

正視及處理情緒:不論是屬於哪種危機,在面對及處理的過程中都會出現很多不同的情緒,如驚恐、悲傷、憤怒、內疚自責等負面的情緒,嚴重的可能出現急性壓力症候群(Acute Stress Disorder,簡稱ASD)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帶來不少長期影響,需要時可尋求專業的輔導。

 

差會的應急預備:

 

制定守則:差會宜在與工場團隊溝通了解後,制定危機守則及應變計劃。守則及計劃須有宏觀性,又有獨特性;內容須清晰及周詳,以適用於不同處境,並對可能有的最壞結果作出安排。對同工進行危機培訓。

 

溝通講解:所制定的危機政策必須下達至每個成員,盡可能讓每個人明白背後的理念與原則。除了在宣教士入職時講解外,差會宜每年舉行週年演習,提高前線宣教士及後方同工的危險意識及協調能力。

 

事前安排:事前指派及成立「危機處理小組」,清楚列明各成員(包括前線及後方同工)的職責及行動流程,並提供足夠的資源協助他們落實執行。危機發生時,差會需不時評估小組成員(特別是負責人)的壓力及承載能力,必要時可安排後備成員接力,繼續參與行動計劃,確保負責同工有足夠的休息,能作出清晰的判斷及安排。

 

發放消息:差會作為工場與母國的橋樑,也作為宣教士與家人及教會的聯繫人,需要主動及定期發放消息,避免因失聯而引起不必要的猜測,甚至要花大量時間處理不同的查詢,亦好讓關心宣教士及工場的弟兄姊妹了解情況,並一同為面對的危機禱告。

 

事後跟進:後續跟進評估及醫療保險的索償等行政安排,包括為參與其中的成員進行解說(Debriefing),營造出安全的環境及接納的氣氛,讓每個人都能自由表達感受,欣賞彼此的付出(無論結果如何,相信各人在過程中均已盡全力),擁抱失落與哀傷,並一同發掘上帝的恩典。檢討整個過程,有哪些做得好,有哪些需要改善,作為日後的參考。

 

教會的應急預備:

 

認識危機:認識宣教士的工場及可能潛在的危機,了解宣教士所屬差會有否制定危機政策及應變計劃,也了解教會在當中的角色與職責。若平時已和宣教士及差會建立了溝通管道及模式,有助危機時彼此的聯絡更有效率。

 

可用資源:評估教會的資源,在有需要時可怎樣與差會配搭,提供適時的支援給宣教士及其家人。

 

避免焦慮:人在未知中會產生不安和焦慮,當知道宣教士正面對危機時,教會不免焦慮掛心。但宣教士和差會在水深火熱中處理危機時,有時未能第一時間通知教會,這時,千萬別誤以為宣教士及差會不重視、不尊重教會。小心避免因這些負面思想及情緒而大失方寸,甚至出現另外的危機。

 

實踐同行:這是教導弟兄姊妹為宣教士祈禱、實踐與宣教士及家人同行、一起經歷及見證神恩的好機會。

 

給予空間:宣教士回來後可能心情仍未平復,不要問太多事件的經過。有時過度關心可能會讓他們有壓力,盡量給他們過渡的空間。若宣教士未能在短期內返回工場,請繼續在經費上給予支持,讓他們可安心休養和恢復。

 

不在犧牲與否,而在叫耶穌顯大

 

西方諺語:「抱最好的願望,作最壞的打算。」(Hope for the best, prepare for the worst.)我們也常說:「全力以赴,上帝包底。」(We do our best, God will do the rest.)踏上宣教之路,早已奉獻生命,置生死於度外。然而宣教士的終極使命不在於是否犧牲性命,而在於是否順服基督,做所當做的。常作準備(We do our best),能讓我們好好面對工場危機甚至種種逼迫,相信上帝在掌握一切(God will do the rest)。深願「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腓立比書1:20)

 

註:
1:www.opendoors.org.hk/zh-hant/christian-persecution/wwl/

2:www.romereports.com/en/2018/01/18/persecution-of-christians-intensifies-in-2017-3066-were-killed/
www.christianpost.com/news/over-900000-christians-martyred-for-their-faith-in-last-10-years-report-173045/

 

延伸閱讀

1.〈宣教士緊急撤離工場備考〉,周偉堅,中信國際差會會訊第114期,2018年6-7月,頁6,www.ccminternational.org/site-c/newsletter/CCMINL/CCMI114.pdf
2.《驚魂未定─創傷後心理輔導檔案》,胡潔瑩,香港明窗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
3.〈光榮的受創者實戰篇─跨文化工作的壓力〉,傅美惠,香港宣道差會,2012
4.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 Managing Stress in the Field. Geneva: Federation. 2009.

 

 

林施麗輝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資深差傳同工,現職中信國際差會協調主任。

 

KRC消息

夥伴活動

神國雜誌歷年刊物

神國雜誌欄目分類